從《莊子·至樂》中惠子的話語中可以得出莊子有孩子的結論。
原文: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譯文為:
莊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去他家弔唁,卻見莊子叉開兩腿而坐,正敲著盆子唱歌。惠子不滿道:“她和你過活,為你生養孩子,與你偕老。她現在去世,你不哭倒罷了,還唱什麼歌,那也太過分了吧。”
從《莊子·至樂》中惠子的話語中可以得出莊子有孩子的結論。
原文: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譯文為:
莊子的妻子去世了,惠子去他家弔唁,卻見莊子叉開兩腿而坐,正敲著盆子唱歌。惠子不滿道:“她和你過活,為你生養孩子,與你偕老。她現在去世,你不哭倒罷了,還唱什麼歌,那也太過分了吧。”
第一、 拿別人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相比較。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父母會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相比較,很多父母認為這樣比較的話,孩子就會上進,但是實際上卻恰恰相反,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相比較的話,孩子就特會特別的自卑,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
第二、 不要總是一本正經的和孩子交談。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父母總是會一本正經的和孩子進行交談,很多父母認為這樣的行為非常的正常,比如很多孩子放學以後,家長經常會問有沒有受老師的批評?有沒有在學校搗蛋?總是這樣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孩子就會厭煩。家長可以試著問一些能夠可持續溝通的問題,比如問一問孩子在學校遇到什麼有趣的事,或者有趣的人。
第三、 不要讓孩子無緣無故討厭某個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父母總是會無緣無故的讓孩子討厭某個人,比如很多父母看不慣孩子的老師或者看不慣孩子的朋友,這個時候會在孩子面前說這些人的壞話,時間長了孩子和老師還有這些朋友的關係,可能就會不太好,這會非常影響孩子的成長。
第四、 不要總是讓孩子太守規矩。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父母總是會讓孩子太守規矩,比如孩子玩的很高興,這個時候家長就會給孩子列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比如不讓孩子弄髒房間或者不讓孩子弄髒衣服,孩子在玩的盡興的時候,弄髒東西也是難免的,有時讓孩子太守規矩的話就會磨滅孩子天性。
第五、 孩子和家長交談的時候,不要總是不耐煩的樣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孩子想要和家長交談了,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就會不耐煩孩子和自己說這說那,長時間這樣了,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除了這個影響以外,孩子在和別人交談的過程中,也會像父母一樣不善於傾聽。
第六、 不要磨滅孩子的好奇心。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家長總是會時不時的磨滅孩子的好奇心,比如有些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階段以後,會對世界上的各種各樣事物或者人產生好奇心,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個時候很多家長就會有些不耐煩了,家長長時間對孩子提的問題,不耐煩的話,孩子就會認為問問題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會讓孩子慢慢的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第七、 不要總是擾亂孩子的節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家長總是會擾亂孩子的節奏,比如有的孩子正在專心的做一件事情,結果家長就會去打擾孩子,長時間這樣打斷孩子的話,孩子的專注力就沒有辦法培養了。
第八、 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千萬不要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主。家長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孩子買什麼衣服,吃什麼零食都會直接幫孩子決定,不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長時間這樣的話,就會奪取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第一、 對待情緒雙標準。
孩子發生了某些事情之後,之所以不想和家長說,就是因為家長在和孩子交談某些事情的過程中,家長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比如針對某件事情,家長正在教育孩子,結果家長的情緒非常的激動,孩子的情緒也變得激動了,結果這個時候家長不剋制自己的情緒,卻拿出家長的姿態要求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父母對待情緒的時候都是雙標準,孩子一旦發生了是什麼事情會擔心父母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同樣雙標準,自然就不想和父母說了。
第二、 反對孩子主動結束交談。
孩子發生了某些事情之後,之所以不想和家長說,就是因為孩子和家長交談的過程中,某些事情家長的說教已經差不多,這個時候孩子想要主動的結束和父母的交談,結果這個時候,父母卻拿出一個家長的姿態不讓孩子主動結束交談,還特別沒道理的指責孩子不孝。孩子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情,自然就不願意和父母說。
第三、 不把孩子的煩惱當一回事兒。
孩子發生了某些事情以後,之所以不想和家長說,就是因為平常的時候孩子如果遇到了某些煩惱的事情,這個時候跟家長說,家長卻不把孩子的煩惱當一回事,認為一個小孩子能有什麼煩惱,會把孩子傾訴出來的煩惱認為是強說愁,時間長了以後,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想法不重要,自己的事情也不重要,即便是發生事情,也不願意和父母說。
第四、 認為孩子的觀點就應該和自己一樣。
孩子發生了某些事情以後,之所以不想和家長說,就是因為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觀點就應該和自己一樣,比如有的孩子長大了以後,想要成為丁克一族,剛開始和家長說的時候,家長不以為然,覺得孩子是在胡說八道。過了幾年,孩子真的當個丁克一族,家長就會有點慌,這個時候孩子會拿出自己的理由和和父母說,結果父母還是會認為自己胡說八道。簡單來說,很多父母認為自己認定的事情,孩子也應該持有同樣的觀點,如果孩子和自己的觀點不一致就是不對的。
第五、 拿家長的標準對待孩子。
孩子發生了某些事情以後,之所以不想和家長說,就是因為很多時候家長總是拿家長的標準對待孩子。有很多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已經吃飽了,有很多家長會用他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繼續吃飯,因為家長覺得孩子不知道什麼叫做吃飽了所以會逼著孩子繼續吃飯。所以孩子擔心發生某些事情的時候,家長就會用自己的思想進行主觀臆斷。
第六、 有些事情父母會拿孩子出氣。
孩子發生了某些事情以後,之所以不想和家長說,就是因為有些事情父母會拿孩子出氣。有的父母因為工作上受了一些委屈,拿孩子出氣或者是因為酗酒所以打孩子。這種情況下,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只會擔心父母知道這些事情了以後會不會生氣,而不會想著和父母去說這些事情。
第七、 不把孩子遇到的問題當作問題。
孩子發生了某些事情以後,之所以不想和家長說,就是因為很多父母都不把孩子遇到的問題當作問題,比如有的孩子遭受了校園暴力,孩子和家長說了這件事,很多家長壓根兒就沒有往校園暴力上面想,會認為就是平常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孩子見到父母都不這麼不重視自己的事情,自然以後發生什麼事情,更不願意和父母說了。
第八、 過於講究實際生活。
孩子發生了某些事情以後,之所以不想和家長說,就是因為很多家長都過於講究實際生活了。比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會特別的注重孩子的吃穿住行等等。對於孩子內心的需求以及情感的傾訴,卻不怎麼關注,很多家長壓根就不和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導致很多孩子發生了某些事情,也不願意和家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