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焉耆回族習俗

焉耆回族習俗

  回族有三大節日:開齋節、宰牲節(古爾邦)、聖祭、所有節日都與信奉伊斯蘭教有著密切的聯絡。

  回 族

  回族,有人口約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紀蒙古人3 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透過通婚等多種因素,並吸收了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漢語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佈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喜愛摔牛的運動,喜食炸油香。

  “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指的是“回鶻”,即維吾爾族。元代的漢文史書中,便把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西亞、中亞的各族穆斯林均統稱為“回回”。這時“回回”的涵義是西亞、中亞和新疆的穆斯林了。歷史上,蒙古文史料中的Sartqul一詞,常用來指中亞一帶的穆斯林商人,即指“回回”。明代《回回館雜字》(漢語、波斯語分類詞彙),《高昌館雜字》(漢語維吾爾語分類詞彙)中,“回回”一詞都被寫作musulman(穆斯林)。迄今,在不同的地區,各民族語中對回族還有各自不同的稱呼。如藏族稱回族為kace,據說是因西藏的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克什米爾而得名。在有的蒙古族地區,蒙古族把回族稱作為Hotun,據說那裡的部分回族來自新疆和田(Hotan),Hotan在蒙古口語中因母音和諧的關係讀成Hotun了。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有人解釋為由於新疆的回族來自潼關或“東甘”(甘肅東部)而得名,有的解釋為Tung"gan來自turupqalgan(留住下來的)。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因回族中馬姓多而得名。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 來自parsi、Farsi(波斯),是因為雲南回族中有一部分來自波斯。各民族對回族的不同稱呼,多少也反映出了回族的族源、職業及遷徙等情況。

  回族的起源與形成:回族的族源比較複雜。就構成的成份來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人。就遷入我國的時間來看主要有兩個時期:早期的是從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間,從海上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商,最後留居在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後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紀中葉被蒙古族先後征服的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中亞和西亞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人、波斯人外,還有其他一些民族。這些征服的民族,由於各種原因隨蒙古軍從陸上經過新疆來到中國。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被蒙古族徵調過來的“西域親軍”中的“回回軍”。這些在不同時期、經不同線路到中國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經過與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特別是與漢族一百多年的溶合演變,到明代時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立民族,因“回回軍”而得名回族。

焉耆居住習俗

  焉耆回民的住房一般以中國傳統古典四合院建築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點, 形成一種本民族的建築模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層木結構框架式的閣樓,樓前為木結構 "勾連搭式"捲棚,所有外露的木構件都有精細的雕刻,兩側廂房也是雕樑畫棟,每一根椽 頭都刻有花紋,過道對廳都是用木結構花格扇門組裝而成。這種住宅要求門窗大、房屋開 間大采光好、所有的雕樑畫棟雕刻以花卉圖案。

  70年代後,建房為土木結構平房,房上草泥抹頂,一般房屋佈局是一明兩暗三大間。 生活富裕戶,住房分臥房、客房、廚房、庫房等。生活差一些的人家雖然一切都較簡陋,但仍 保留了較大視窗、大開間的特點。

  過去,一般人家均是土炕(即火炕)。70年代後,城鎮大部分人家換上了新式床,只有 個別有老人的家,還有土炕;農村家庭,新式床、木板床、土炕並存。1988年,對110人抽樣 調查,歡迎新式床的佔77.39%,喜歡木板通鋪的佔15.65%,喜歡傳統土炕的佔6.96%; 喜歡炕的均是40歲以上的人。

  家戶室內都注重擺設,陳設整齊,窗明几淨,庭院每日灑水清掃,室內常燃巴蘭香等。 栽植葡萄、養花是焉耆回民的傳統習慣,家家葡萄架成蔭、院子裡花草繁茂。

  離城較遠的農村,人們上街多騎毛驢,或坐毛驢車。80年代,由於生活改善,年青入外 出騎腳踏車、摩托車。要是全家上街,部分人家乘上小四輪拖拉機,部分人以毛驢大篷膠輪 車代步。每逢星期日,鎮內街道上車水馬龍,人如潮湧。

焉耆回族為什麼禁食豬肉

  回族是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伊斯蘭教是一個注重衛生、講究衛生並有一定飲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於《古蘭經》的規定,即:死動物(包括因打、摔、觸、勒、電等原因而自死的動物)、流出的血、豬肉和非誦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以及酒。伊斯蘭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這些東西,是出於“重視人的性靈純潔和身體安全”。動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為衰老,或為中毒;血液乃輸送身體需要的各種養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質;豬形態醜陋,不擇飲食,性情懶惰。此三類列為不潔,故不可吃。至於禁食“非誦安拉之名屠宰的”動物,是因當時多神教徒宰殺牲畜時,必誦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蘭教為了從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誦偶像之名而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時應誦安拉(真主)的名字,以示區別。至於酒,在伊斯蘭教初期僅限制用量,以不醉為限,後因有人酒醉出現貽誤正事、影響團結的行為,遂宣佈為禁物,不可飲。

  伊斯蘭教對飲食的禁忌是每個穆斯林必遵的教規。年深日久,代代相遵,教規的內容逐漸變成信仰該教的各民族成員的飲食習慣。對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來說,這又成為該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個人和民族都禁食豬肉。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塔塔爾、烏孜別克、柯爾克孜、撒拉、塔吉克和保安等10個少數民族都遵守這一習慣。因而,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個別成員雖然放棄了宗教信仰,但仍然很難改變他們從祖輩上繼承下來的這一生活規範。現在伊斯蘭教的飲食規範已成為全世界10億多穆斯林們的共同生活習慣,具有民族性和國際性。穆斯林所用的“清真食品”的特點就在於無豬肉、豬油、自死動物肉以及不含酒精或其它致醉致毒物。


焉耆著裝習俗

  回族講求"服飾淨,居處淨"。服飾偏愛白色,嬰兒用白布包,長大戴白帽,歸真(死亡) 後用白布裹屍。因白色不藏汙垢,發現不潔之處便於及時清洗。   焉耆回族婦女都精於針線活,特別擅長繡花,繡工精細,枕頭、馬甲、鞋、嬰兒的褲子、 帽子甚至男人的襪跟上都繡上花、昆蟲。姑娘出嫁後,能取得"上 ...

焉耆節日習俗

  回族有三個重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一)開齋節每年的回曆九月為穆斯林齋戒日,齋戒的最後一天,要登上清真寺的望月樓,觀望新月,見月開齋,現在則統一按全國伊斯蘭教協會推算確定日期開齋。開齋這一 天的清晨,回族男人要沐浴淨身,穿新衣服,薰香,到清真寺參加會禮。會禮結束,要走墳, 探親訪友,待客 ...

焉耆取名習俗

  焉耆回族無論男女,每個人都有一個"經名",習慣上把這種名字叫"小名"。嬰兒出生 "的第三天要用清水沐浴,同時請阿訇唸經起名,男嬰一般用《古蘭經》和伊斯蘭教史上的先 聖、先哲、英雄的名字,如"而不都"(穆罕默德的父親)、"木合買"(穆罕 ...

焉耆飲食習俗

  一、飲食   回族群眾主食為麵食,其種類繁多,如饃類就有花捲、塔鍋盔、糖酥饃、油酥饃、烘饃、蒸餅、各種花樣的蒸饃、油香(油炸餅)、各種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麵條類有幹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條子、片片揪面、韭葉切面、撥刀子面、炒麵、蘸片子;帶湯吃的有燴麵、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麵、麵條、面旗子 ...

邵陽回族習俗

  邵陽市轄各縣(區)均有回族分佈,以市區和隆回縣為多。回族勤勞儉樸,具有善於商賈和艱苦創業的優秀民族傳統,在習俗方面,亦長期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徵。   邵陽回族服飾,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只在履行宗教儀式時,男的多戴白色或黑色無沿帽和禮拜帽。節日在清真寺會禮時,阿匐和信仰虔誠的人,還用長幅白布纏在頭上,稱為貼斯 ...

回族的禁忌習俗

     回族禁忌   回族的禁忌習俗主要有三大類,禁食豬、狗、驢、騾、馬、貓及一切兇猛禽獸,自死的牲畜、動物以及非伊斯蘭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菸、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玩賭,禁止放高利貸等。   一 回族的禁豬習俗、禁食自死物及其他飲食習俗   豬是回族群眾最為敏感的一個問題,也是回族風俗習慣中最主要的問 ...

回族的喪葬習俗

  回族的喪葬習俗,是人結束一生後,由親屬、鄰里鄉親、朋友等進行哀悼、紀念、祈禱的一種活動,是回族民俗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回族群眾認為,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結果。世界上無論什麼人,他的地位再高,錢財再多,壽命再長,都會有死亡這樣一個不可抗拒和避免的日子。但是,作為在世的人,對於死亡,不講貴賤,不論貧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