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是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2、無後為大有兩種觀點:中國古典訓詁學,經文註疏學通常認為,“後”是後代的意思,《十三經注疏》,《四書章句集註》皆持該觀點;近現代有人根據上下文,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
1、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是所尊重學習和效法。
2、無後為大有兩種觀點:中國古典訓詁學,經文註疏學通常認為,“後”是後代的意思,《十三經注疏》,《四書章句集註》皆持該觀點;近現代有人根據上下文,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
1、無後為大,漢語成語,拼音是wú hòu wéi dà,意思是沒有循守後輩之責,是最大的不孝。出自《孟子·離婁上》。
2、成語典故
【典籍印證】
春秋左氏傳魯桓公二年(公元前七一零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弒殤公。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而後動於惡,故先書弒其君。會於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於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遊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宣告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無後為大”是漢語成語,拼音是wúhòuwéidà,意思是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是最早的《孟子》註釋文獻,它解釋:“於禮有不孝者有三事……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繼承祖祀的子在古代社會指男子,就是“子女”並稱裡的子。後世長期繼承他的說法。後解釋為子,是解釋為某個型別的後人,所謂傳宗接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