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煙盒舞的歷史溯源及鮮明特色

煙盒舞的歷史溯源及鮮明特色

  煙盒舞是彝族最具特色的一個舞蹈,以獨特的舞蹈語彙展現了彝族的歷史觀、道德觀以及思維方式,是盛開在民族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煙盒舞在廣闊空間裡放射出耀眼的藝術光彩,讓更多在不同區域的人們,領略其煙盒舞的藝術魅力。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彝族文化的角度去看看煙盒舞吧!

  煙盒舞的歷史溯源

  “煙盒舞”是一種傳統的民族舞蹈。它的來源傳說不一,較為普遍的的說法是彝族人民為了獵取野獸,往往披著獸皮混到獸群中間。後來漸漸把這種模仿野獸的動作發展成為舞蹈,於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種說法,認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樣子。總之,這都說明“煙盒舞”產生於彝族人民的勞動鬥爭生活。另外據說煙盒舞開始並沒有道具,但因節奏不統一而跳不整齊就以拍手統一節奏,後來有人用裝黃煙的煙盒彈著玩,發出悅耳的聲響,於是就用彈煙盒代替拍手。經過世代相傳,不斷豐富,發展成為今天的“煙盒舞”。

  煙盒舞的鮮明特色

  彝族煙盒舞包括正弦和雜弦兩部分,形成了山區和壩區兩種風格和多種流派,舞蹈套路多達220套,僅蒐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雜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雙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舊時盛火草煙的圓形木製煙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彈擊盒底擊節作舞,節奏明快,氣氛熱烈。

  正弦為“母弦”,雜弦為“子弦”,按慣例,必須先跳正弦,然後才能跳雜弦。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這類舞蹈只有樂器伴奏,不唱。參加人數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達十幾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據動作而來。如“三步弦”就由登步、過堂步、蹲步剪子口這三種動作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鬥蹄殼”等十多套合。“歪歪弦”中有雙腳交叉,左歪右歪的動作。“鬥蹄殼”(即鬥腳舞)是模擬動作鬥蹄的動作,跳時參加者須成雙數,兩排對舞。

信陽民歌歷史溯源及旋律特點

  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生活的結晶。在很多地方都有著歷史悠久的民歌。信陽被稱為河南的歌舞之鄉,信陽民歌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信陽民歌種類非常多,在它的曲調上也有著獨特的區分。

  下面的河南文化為你帶來信陽民歌歷史溯源及旋律特點,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淵源

  信陽民歌作為河南文化中罕見的融“豫韻楚風”於一體的珍寶,其源於何時,至今已無法考證。正像整個人類的歌唱史,它的起源有達爾文的性慾要求說、模仿說、勞動節奏說、感情說、呼喊說等十幾種假說。據傳,上古時期,淮河流域居住著以少昊為首領的東夷集團,他們以鳥為圖騰,認為鳥是神的化身,是人神溝通的使者,他們注意聆聽鳥的歌唱,認為那是神的聲音。隨後,淮地先民又在鳥的飛翔中萌生了“巫”(舞)的意識。

  後來,出生於東夷集團的一個名叫成湯的人建立了商朝,他的趣味變成了一個國家的文化特徵,商人“喜歌舞、敬鬼神”,商之後至周至楚,淮地先民信神事鬼,巫風極盛,客觀上發展了原始歌舞。在戰國時期的信陽一帶的音樂就已經使用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十二音音階了,為信陽民歌奠定了基礎。這在1953年出土於信陽長臺關一號戰國楚墓中的戰國編鐘身上一窺端倪。

  可以設想,在淮地先民中,有那麼一個人,先是模仿鳥的歌唱,後來自己偶爾唱出幾個音,覺得好聽,又高聲唱一遍,巖壁回應了他的歌聲,這讓他很興奮。於是他把剛才唱的幾句又連續唱出來,並按照他的意願控制他的歌聲,唱出他想唱的調子,這意味著他已經能創造旋律,讓音調結合目的發生,形式也變得複雜,完全超越了一個鳥以同一音高或同一組音高的啼叫,充分體現了人類歌唱的最基本也是最典型的特性即音樂的轉換性。這個人就是信陽的第一個歌手,他迴盪在巖壁間的歌聲就是信陽的第一首民歌。

  藝術特色

  信陽民歌大致可分為革命歷史情歌、民歌、新民歌、號子、山歌、田歌、水歌、燈歌、叫賣、小調、兒歌、時政歌、儀式歌、敘事歌等十餘種之多。它們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信陽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願望,反映了信陽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的社會實踐,是信陽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雖經千錘百煉卻還在不斷地推陳出新。

  信陽民舞在八十年代普查時,共有80餘個舞種,120多個演出形式,400多個傳統節目,3350多個演出班社,佔河南省的舞蹈演出班社1/3以上。1984年5月,河南電視臺以信陽民歌為主體拍攝了音樂專題片《歌鄉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又在該臺國際聯播節目中再次播放。《中國民間歌曲整合·河南卷》中收錄信陽民歌224首。著名的信陽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花轎到門前》、《車水歌》等。

  1989年河南電視臺又以信陽民間歌舞為內容拍攝了電視藝術片《情滿大別山》並在中央臺多次播出。著名的信陽民舞有花挑、花扇、花傘、火綾子、獅子舞、春牛舞、竹馬舞、旱船、龍燈等。

  旋律特點

  信陽市地處中州南部邊緣。又與鄂、皖交界。這就形成了信陽地區語言上既有湖北韻味,又有中州語成分這一獨特語言特點。從而使信陽地區民歌音樂語言上句了剛柔並溶的風格。從旋律線條上看,流行在南部山區一帶的民歌,以同音重複和四、五、七、八甚至十度大跳者較多,音域較寬,情緒奔放激昂,清新明亮,可以感受到那種粗獷、剛健的特點。同時塑造了山區人民勤勞勇敢、不畏艱險、敢於鬥爭的英雄形象。如“十二月點點”、“石硪貉號子”、“下盤棋調”等。淮河流域及中部丘陵地區民歌旋律以級進與旋律線的較大起伏並用者較多。它的特點是節奏平穩、語氣平滑、速度遲緩、優美感人、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有時加以別有風趣的襯詞,進行誇張渲染。使這些生活小調顯得更加樸實、詼諧、情趣橫生。如“六仙歌”、“花轎到門前”、“錦繡山河美如畫”等。還有一些以分解和絃式進行的,表現出歡樂情緒民歌。如“搶八句子”、“慢趕牛”、“張先生討學錢”等。

  音階特點

  五聲音階在信陽地區民歌中佔著主導地位。完全的七聲音階尚未發現。在少數幾首民歌中如“穿心調”、“賣柴調”等,雖有清角變宮音,這些五聲外音時值短,多數出現在弱拍上,或作經過音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祈禱裝飾和陪襯作用,其旋律的基本骨架不失五聲音階的本質和特色。

  傳承意義

  據瞭解,因為長期不唱或沒有人唱,不少很有價值的傳統歌謠已經逐漸消失。就連一個頗有民歌淵源的鄉鎮,鎮子裡一半左右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也大都在縣城買房做點小生意,他們的子女在縣城上學,孩子們甚至都不知道民歌為何物,就更不用提唱民歌了。這是傳統文化遭遇現代文明的尷尬,也是社會進步與秉承傳統的新課題。

  不可否認,一些傳統歌謠需要在一定場合和活動中才能演唱。比喻情歌,如今的年輕人不再有像前輩一樣用歌聲來表達愛慕之情的心情和環境,打打電話、上上網或者乾脆直接約會更能直奔愛情的主題,於是情歌便由此逐漸消失。又如車水歌,時代發展到今天,不要說唱車水歌了,就是連曾經供車水歌依附了幾千年的水車,大概也只有在博物館裡才能夠找得到了。同時,由於文化娛樂活動日益豐富,唱民歌已經不再是主要的休閒方式,民歌受到冷落的確在所難免。

婚禮上的哈利舞的由來及特色

  故事人們在結婚時常常需要八臺大轎迎娶新娘子過門,大戶人家更是載歌載舞三天三夜不停歇。舞蹈作為一種表達人們感情的行為,被運用在眾多場合,在一些少數民族的婚禮上更是閃閃奪目,錦上添花。那麼,你想知道東鄉族哈利舞的特色嗎?就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東鄉族文化吧!

  東鄉族聚居的地方大都為高山峻嶺、道路崎嶇不平,行走都要上山下坡。婦女在狹窄的地埂阡陌中行走時,往往頭部也左右擺動,體態顯得輕盈柔婉。

  又因宗教影響,東鄉族婦女在氣質上比較含蓄端莊,這些都在民族文化尤其是傳統舞蹈中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在東鄉族傳統的婚禮儀式上,一般都要跳哈利舞,其曲調優美動聽,載歌載舞,情趣盎然。

  婚禮上的哈利舞

  關於哈利舞的由來,在民間故事“綠寡婦斬蟒”中略有描繪。據傳在東鄉的康持黑山中,有一蟒怪吞食人畜,擾得村寨不安,土司為此張榜招賢為民除害。

  一個被人稱做綠寡婦的東鄉族少婦,因丈夫被蟒所害,悲憤交集,便毅然應招前往。她提著一壺藥酒走至蟒洞,對跟隨她的人們說:“我若喊‘哈利啊宏納’,你們就往前行;我若喊‘折回啊宏納’,你們就隱藏”。說罷她就進入洞口,將藥酒放置蟒前。

  蟒聞到酒香一飲而盡後沉醉。綠寡婦就呼喚大家進了洞,不料蟒又睜開雙眼,綠寡婦忙呼退眾人。如此反覆三次,蟒始醉倒,遂被眾人剁成肉醬,為地方除一大害。

  此後,每逢喜慶日子或當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後,本村村鄰、親友要前來呼喊“哈利”表示慶賀。首先由邀來的“拿杜池”(民間演唱藝人)領頭呼喊“哈利”,眾人(一般是男人)相和,同時按節拍擊掌,拍手背或雙手拍腿,雙腿彎曲如騎馬狀,左右橫走轉圈,並隨呼聲前進、後退等。

  且歌且舞的場面非常熱鬧,直至深夜。該舞蹈人數不限,成雙對舞,其特點是剛健、豪放,節奏明快。這種古老的舞蹈形式,今天雖不常見,但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對此仍記憶猶新。

  除了哈利舞外,東鄉族穆夫提教派中還流傳著一種歷史悠久的舞蹈叫“哲茲白”,這種舞蹈多在宗教儀式中表演,舞者均為男子,動作以誦經的節奏為準。主要動作為:雙手前後甩動兩下,同時腳下動兩步,然後雙手在胸前交替拍胸,這時一腿稍彎曲,另一腿向前伸出。該舞蹈最大的特點是詼諧、幽默、灑脫。

  與婚禮上的哈利舞不同的是,東鄉族的宴席曲也與婚戀有關,是迎親時男方宴請女方送親者的宴席間演唱的歌舞形式。曲調優美,節奏性強;歌詞多敘述民間故事、傳說和一些幽默逗趣的內容。舞蹈動作不配合歌詞具體內容,只表達歡樂的情緒。

  宴席曲多為2-8人的男子對舞,相互換位後,有屈膝半蹲、雙手伏膝的行禮姿態。宴席曲的基本步法一般是腳尖或腳掌先落地、膝部屈伸,使身體如波浪起伏,與頭部的擺動、顫動相協調。手勢有單晃手、雙晃手、掏手、望月等,舞姿灑脫昂揚,表現了高原民族豪放、開朗和詼諧的性格。


傈僳族葫蘆笙樂的歷史淵源特點

  葫蘆笙舞樂是傈傈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不分,是傈傈族最重要的傳統器樂形式,也是傈傈族大眾自娛自樂的舞蹈,“刮七七”則是該舞蹈的領舞樂器。隨著歷史的發展,傈傈族也改編創造出了許許多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傈僳族葫蘆笙舞樂,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傈僳族葫蘆笙舞樂的歷史淵源及特點。   歷史淵源及傳說   據對一些曲目的比較分 ...

錫伯族家廟歷史建築特色

  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建築特色,這些建築都是受其民族文化的影響,從而建造出帶有該民族特色的建築。而錫伯族家廟就是一座帶有錫伯族特色的建築,這個建築是建造於清朝期間。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錫伯族文化吧!   早期的錫伯族人大都居住在海拉爾。清初,皇太極為防備錫伯人造反,把聚居在一起的錫伯人逐步分派到各 ...

沿淮花鼓燈的歷史承接起源

  摘要:   花鼓燈藝術在全國流傳較廣,範圍涉及安徽、河南、湖南、江西、江蘇等省,以淮河岸畔安徽鳳台、懷遠、潁上等地最為活躍。單就花鼓燈起源而言,僅沿淮地區就有“夏代說”、“遠古說”、“宋代說”、“元代說”、“明代說”之分,前兩者以神話傳說為主,後三者則有零星史料或“唱詞”等予以佐證,誰是誰非值得一辨。本文 ...

碭山有哪些歷史名人名勝古蹟呢

  歷史名人:碭山是五代梁王朱溫故里;是近代畫壇宗師齊白石的祖籍;有明代大將薛顯;唐代詩仙李白也曾到此遊玩;   名勝古蹟:   1、乾隆御植園:位於唐寨鎮光明村,有1664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路過此地親手栽下的梨樹,距今已有300多年;   2、突山風景區:位於安徽省碭山縣境內,佔地面積100多畝。景區樓臺亭 ...

焦作的主要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焦作主要歷史:焦作古稱山陽、懷州,是華夏民族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現存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焦作是司馬懿、韓愈、李商隱、朱載堉、許衡及竹林七賢山濤、向秀等歷史文化名人故里,是中國太極拳發源地。歷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人類居住。   焦作特色:焦作工業以煤礦為主,經過全市 ...

中國歷史朝代皇帝簡介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2、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3、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 ...

歷史老師的中考特色寄語

  1、學練並舉,成竹在胸,敢問逐鹿群雄今何在?師生同志,協力攻關,笑看燕趙魁首誰人得。   2、瀑布——為了奔向江河湖海,即使面臨百丈深淵,仍然呼嘯前行,決不退縮。   3、最可怕的不是我們看到自己有多麼不足,而是看不到自己的巨大潛能。   4、摘星高遠志,挑戰艱難志高遠,應考平常心,發揮極致心平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