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垂涎三尺。涎:口水。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熱。出處是老舍的《趙子曰》第三章:“對面坐著一個垂涎三尺的小黑白花狗,擠眉弄眼的希望吃些白薯鬚子和皮。”結構是補充式,用法含貶義。用於見了別人的東西眼紅。一般作謂語、定語。
2、垂涎欲滴。涎:口水。饞得連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十分貪婪的樣子。出處是柳宗元的《招海賈文》:“垂涎閃舌兮,揮霍旁午。”結構是補充式。用法含貶義。多指貪婪嘴饞之人。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1、垂涎三尺。涎:口水。口水掛下三尺長。形容極其貪婪的樣子。也形容非常眼熱。出處是老舍的《趙子曰》第三章:“對面坐著一個垂涎三尺的小黑白花狗,擠眉弄眼的希望吃些白薯鬚子和皮。”結構是補充式,用法含貶義。用於見了別人的東西眼紅。一般作謂語、定語。
2、垂涎欲滴。涎:口水。饞得連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十分貪婪的樣子。出處是柳宗元的《招海賈文》:“垂涎閃舌兮,揮霍旁午。”結構是補充式。用法含貶義。多指貪婪嘴饞之人。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元宵節,中國民間有“觀燈猜謎”的習俗。民俗專家介紹說,猜燈謎,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記載,猜燈謎自800多年前的南宋起開始流行,至今不衰。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天津市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於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學形式,生動活潑。燈謎的基礎是謎語,而謎語的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早在春秋戰國時謎語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一些“政客”為了宣傳自己的主張,說動各國君主,往往在發言中採用民間故事傳說的隱喻方法,巧妙影射。當時把這種方法叫“隱語”或“瘦詞”。
到漢代時,逐步演變成為破譯文字形義為主的謎語。這時的謎語還是比較粗糙的,有民間老百姓創作的,也有文人創作的。到了三國時,謎語書面創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謎語與元宵賞燈相結合,豐富了燈節的娛樂活動,這時才是燈謎。此後,謎語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為在宋代,遊樂場所“瓦舍”興起,給燈謎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促進了燈謎的發展。於是,當時不少的文學家都成為制謎高手。
明清兩代是燈謎發展的極盛時期,文學家還把猜謎活動寫入小說中,《紅樓夢》裡就描繪了許多賈府猜謎的生動場面。
民間猜謎已不限於元宵、中秋、七夕,有的地方平時朋友相聚也會猜上一陣子燈謎。燈謎如今除了用在元宵節上,也成為人們日常文化娛樂的一種形式。
元宵節可是非常有存在感的節日,這一天有許多精彩的節日活動和習俗,一到元宵節,大街上就熱鬧非凡,到處都張燈結綵,在這一天,人們會吃湯圓,看花燈,還有和家人朋友一起在街上猜燈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猜燈謎的技巧。
離合法
猜燈謎的第一個技巧就是離合法。離就是分離,合就是合併,顧名思義把漢字分離再合併。如:如今分,別在斷橋(打《紅樓夢》人物一)。按照謎面的要求,“如”分為“女”和“口”,“橋斷”就是把“橋”分為“木”和“喬”,然後“別在斷橋”,意思就是合併在一起,即把“女”和“口”,“木”和“喬”組成一個新的詞語,還要是《紅樓夢》中的人物,所以就只能是“嬌杏”。這也是常見的解字謎的方法。
方位法
第二種方法就是方位法。顧名思義,方位法就要注意謎面的方位詞,如上下,前後,左右,東西,南北等。如:孔雀東南飛(打字一)。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原則,謎面中的“飛”可以理解成消失或者去掉,所以“孔”去掉東(右)邊的“L”就是“子”,“雀”去掉南邊的“佳”就是“小”,因此“子”和“小”組合在一起,那謎底也就只能是“孫”。掌握這種方法,也能解決大多數燈謎。
盈虧法
最後一種方法就是盈虧法。盈虧法中的“盈”就是多,“虧”就是少,所以要注意謎面中對“多少”的指代。如:心有餘而力不足(打字一)。謎面中的“餘”和“不足”是關鍵,所以“心”多一點,“力”少一點,那麼會是什麼字呢?也許有的讀者已經猜到的,謎底就是“忍”。其實,猜燈謎的方式還有很多,像是“通假法”,“會意法”,“殘缺法”等等,所以方法不是唯一的,主要還是在於我們自己要多動腦,多思考才能又快又準確的猜中謎底。掌握了這些技巧,元宵節猜燈謎就能得心應手了。
以上就是元宵節猜燈謎的技巧了,大家學會了嗎?在元宵節那天去展示自己的技巧驚豔自己的朋友吧,希望本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幫助,為您的生活帶來一絲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