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鏡子裡的花,水中的月亮,比喻虛幻的景象,也用於比喻詩中不能從字面來理解的所謂空靈的意境。
語出:唐朝裴休《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方袍大達法師元秘塔碑銘》:"崢嶸棟樑,一旦而摧。水月映象,無心去來。"
近義:海市蜃樓、空中樓閣。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阿彌陀佛,為人在世,原是鏡花水月。
水中撈月,意思是到水中去撈月亮,比喻徒勞而無功。出處,源出佛教的一個寓言故事,據《僧只律》載有,佛以諸比丘說,過去世時,伽屍國波羅奈城有五百隻獼猴,一日在林中玩耍,來到一井邊,獼猴主見井水中有一月亮影子,於是對同伴說,月今日死,落在井中,我們應把它撈出來,以免世間長夜暗冥。眾猴不知如何下手,獼猴主見井水中有一樹,乃說,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於是眾猴展轉相捉,樹弱枝折,群猴都掉進井水裡了。佛陀以此故事喻那些自以為是,分不清是非虛實,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師。
釋義:指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也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況。
出處:宋·朱象賢《聞見偶錄·男服從軍》:"古之木蘭,以女為男,代父從軍,十二年而歸,同行者莫知其為女子,詩歌美之,典籍傳之,以其事空前絕後。”
示例:魯迅《偽自由書·止哭文學》:"辣椒可以止小兒的大哭,真是空前絕後的奇聞。"
1、猴子撈月,詞語,啟示:這群猴子太傻了,竟幹出如此不切實際的事。然而世上也有類似的人,他們憑幻想辦事,其結果能不與猴子一樣嗎?
2、出處《法苑珠林·愚戇篇·雜痴部》。
3、典故:從前有五百隻獼猴,在林中游走。一起到大樹下.樹下有口井,井中有月影映現.這時獼猴的首領見此月影,對眾猴伴說道月亮今日要 ...
引人入勝。月+生=勝。(人)進入(勝)中間構成(月人生),因此可用成語“引人入勝”來形容。成語意思是:引人進入佳境。現多用來指風景或文藝作品特別吸引人。
成語:成語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 ...
石破天驚:原形容箜篌的聲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難以形容的奇境,形容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出處:唐代詩人李賀《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
一塌糊塗。解釋:土日羽是塌,米古月是糊,水餘是塗,一是一,合在一起是一塌糊塗。
拼音:yī tā hú tú。
釋義:形容混亂或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出處:郭沫若《革命春秋·學生時代》:“新開設的中學,更是一塌糊塗,笑話百出。”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狀語;含貶義。
近 ...
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也指幫助別人實現其美好的願望。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造句:做人不僅要有寬容的美德,還要有成人之美的胸襟。
近義詞:急公好義、助人為樂。
反義詞:成人之惡、掠人之美。 ...
成語是春花秋月。
釋義:
1、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指春秋佳景或泛指美好的時光;
2、指歲序更迭。
典故: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大舉進攻與消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國。南唐後主李煜不問朝政,只會吟詩作詞,被宋朝打敗,投降後被封為違命侯。李煜感慨地作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 ...
成語: 半夜三更。
解釋: 一夜分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時。指深夜
出處: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這船上是什麼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舉例造句:他常常工作到半夜三更。
近義詞: 深更半夜、三更半夜。
反義詞: 青天白日、大天白日。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泛指深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