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於一身的人之一,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學思想對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影響深遠,蘊含著無數的精髓。
一、格物就是有擔當
1、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
2、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3、且於動處加工,勿使間斷。動無不和,即靜無不中。
4、《大學》之所謂“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謂“明善”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皆所謂明善而為誠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別有所謂誠身之功也。
5、修齊治平,就是格物。
6、知行合一之學,吾儕但口說耳,何嘗知行合一邪?
7、入而問聖人之學,則語以格致之說焉;求格致之要,則語之以良知之說焉。
8、致知在實事上格。如意在於為善,便就這件事上去為:意在於去惡,便就這件事上去不為。
9、格物即“慎獨”,即“戒懼”。至於“集義”“博約”,功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數件都做“格物”底事。
10、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11、猝臨盤錯,蓋非獨以別利器,正以精吾格致之功耳。
12、凡作事不能謀始與有輕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誠一,亦是見得良知未透徹。
13、夫志於為利,雖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於行道,雖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4、知輕傲處,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15、賞及微勞,則有功者益勸;罰行親暱,則有罪者益警。
16、御外之策,必以治內為先。
17、人之善惡,由於一念之間。
18、量力可行即行,可止即止。
19、惟恐吾儕尚有一善成名之意,未肯專心致志於此耳。
20、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二、直面內心的恐懼
1、患難憂苦,莫非實學。
2、修己治人,本無二道;政事雖劇,亦皆學問之地。
3、但人存政舉,使奉行不至;則革弊之法,反為流弊之源。
4、是有意於求寧靜,是以愈不寧靜耳;夫妄心則動也,照心非動也。
5、恆照則恆動恆靜,天地之所以恆久而不已也。
6、哲士營四海,細人聊自謀。
7、嚴霜大凍之中,豈無些小風和日暖意思?
8、君子之正氣,其亦不幸而有所激也。
9、人要隨才成就,才是其所能為。
10、聖人只是一能之爾,能處正是良知。
11、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貴在謀始。
12、信步行來皆坦道,憑天判下非人謀。
13、用之則行舍即休,此身浩蕩浮虛舟。
14、君子悔以遷於善,小人悔以不敢肆其惡。
15、惟聖人而後能無悔,無不善也,無不誠也。
16、役者以力,仕者以道;力可屈也,道不可屈也。
17、道之全體,聖人亦難以語人,須是學者自修自悟。
18、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猶舟之在舵。
19、雖驚風巨浪顛沛不無,尚猶得免於傾覆者也。
20、要在深信弗疑,力田而不顧,乃克有成耳。
三、管理就是修心
1、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
2、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3、聖賢只是為己之學,重功夫不重效驗。
4、貧漢作事大難,富人豈知之!
5、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
6、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7、唯國是謀,與人為善。
8、親民之學不明,而天下無善治矣。
9、凡後生美質,須令晦養厚積。
10、木之生,風霆之鼓舞,炎暑之酷烈,陰寒冰雪之嚴沍剝落,俾堅其質而完其氣,非獨雨露之沾濡生成之也。
11、人人有路透長安,坦坦平平一直看。
12、盡道聖賢須有秘,翻嫌易簡卻求難。
13、夫知其不安而不處,過慝之懼而淹薄是甘焉,是古君子之心也。、
14、聖賢之學,心學也。
15、天道不翕張,則不能發聚,況人乎?
16、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次。
17、義即是良知,曉得良知是個頭腦,方無執著。
18、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19、所謂天下本無事,在人自擾之耳。
20、譭譽榮辱之來,非獨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
王陽明,一個歷史上響噹噹的大人物,他是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還是政治家、軍事家,如此多重的身份足以窺見一二其厲害之處了,作為軍事家他戰功赫赫,作為思想家,他的心學思想流傳百世,影響深遠。王陽明心學的精髓簡單的概括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心即理
心即理,告訴我們要自己觀照自心,覺悟自心,達到明心見性,王陽明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天理之心即聖人之道,良知之心就是天理之心,是君子之心,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仁義禮知是性之本質,聰明睿智是性之資質,喜怒哀樂是性之情感。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是安身立命的根據,衡量是非的標準,天地間諸事諸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皆不出我心。王陽明認為心是人的根本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統歸於心,為聖之道只需向自己內心深處去挖掘和尋找。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說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是未知,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就是理論聯絡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善理論。
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從良知出發,喚醒人的本體意識,樹立自覺正確思想,提高自我人生修養,規範自我生活行為,實現自我社會價值。明德格物,立己達人。自立而立人,自達而達人。心存良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德致知,意誠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著的《傳習錄》,心學核心書籍,這本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反映了王陽明的心性之學,不僅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傳習錄》上卷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中卷有書信八篇。回答了對於知行合一、格物說的問難之外,還談了王學的根本內容、意義與創立王學的良苦用心。下卷的主要內容是致良知,陽明結合自己純熟的修養功夫,提出本體功夫合一、滿街都是聖人等觀點。
王陽明,出生於1472年10月31日,卒於1529年1月9日,名雲,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聖哲;
王陽明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 ...
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聖哲;曾國藩研習陽明心學,編練湘軍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克盡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將陽明心學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日本“經營之聖”。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 ...
陽明心學是《王陽明心學》的簡稱,是201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覺仁 。該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陽明心學的傳世典籍《傳習錄》,深入淺出地闡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讓今天的讀者輕鬆領悟陽明心學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獲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心學最不同於其他儒學者,在於其強調生命活潑的靈明體驗,因此民國時期陳復開始提出“心靈儒學”做出註解。儒家的學脈自清末 ...
1、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自幼才思敏捷,經常逢事作詩,一一首《哭象棋詩》就是他即景而作的。
2、有一次,因他貪下象棋,忘了回家吃飯,母親一氣,奪了他的象棋,扔到河裡。他看著象棋隨水漂流,搖首頓足。哭之以詩:
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墮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馬行千里隨 ...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
...
1、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餘姚人,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諡文成。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學不倦,成就卓著。他創立的“心學”思想體系,積極追求個性解放,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