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珞巴族服飾——柔軟保暖

珞巴族服飾——柔軟保暖

  珞巴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民族,有2312人。主要分佈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最為集中。

  珞巴族內部部落眾多,主要有“博嘎爾”、“寧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實際情況和本民族意願,正式定名為珞巴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各地方言差異較大,少數人通曉藏語和藏文。珞巴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保留著刻木結繩記數記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以西的高山峽谷地帶,山高林密,人煙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棧橋、過獨木、爬“天梯”、飛溜索、穿藤網,是珞巴族的交通絕技。直到20世紀中期,珞巴族社會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階段,刀耕火種兼營狩獵,大型獵物平均分配的古老習俗,至今還在沿襲。

  

  在珞巴人的傳說中,他們的祖先曾經有過“穴居”、“樹巢”的歷史,經過漫長曆史的演變他們蓋起了各式各樣的住房,但竹樓是主要民居。珞瑜地區有十餘種竹子,粗的直徑達30釐米。竹林遍佈山野,產量高,分佈廣,使用優點是韌性好,輕巧耐用,是好建築材料。一般人家竹樓有三層,底層圈豬關牛,二層住人,頂層放農具、農副產品、食物等。

  珞巴人選擇房宅基地時別有風趣。如一家有5口人,就拿5顆稻穀,外加牛豬雞的各一顆共8粒為一組,一般預選3處宅基地,所以要準備3組。將預選的宅基地砸平一尺見方,當太陽落山後,在其中心放一組穀粒,上放鮮樹枝,再壓塊石板。翌日太陽出山前去察看。若8顆穀粒有散開在外的,就說明這裡不好,會有不吉利的事發生;若穀粒中有螞蟻,說是在此建房主人會得病;若穀粒不散亂,又無蟲子藏身其中,說明這裡地氣好宜建房。宅地確定後,便開始建房前一系列繁雜的祭祀活動。珞巴家家戶戶在房前或屋後建一個高腳糧倉,全家所有貴重物品也都放在裡面,離地一人高,入門處搭個竹梯。這裡從不上鎖,也從不丟東西。可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民族服飾:珞巴族服飾圖片

  珞巴族的服飾各個地區的都不同,但是卻都極具特色,珞巴族人特別是在腰飾及耳鼓上特別的講究。珞巴族的衣服你見過嗎?此刻的你是不是跟小編一樣想要看看有多好看?本期中國傳統服飾,帶你瞭解珞巴族的服裝。 

   

   

  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纖維和獸皮為原料,是珞巴族衣著較突出的一個特點。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紮緊。她們很重視佩戴裝飾品,除銀質和銅質手鐲、戒指外,還有幾十圈的藍白顏色相間的珠項鍊,腰部衣服上綴有許多海貝串成的圓球。

粗獷豪放的珞巴族服飾文化

  服飾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文化特點的,不同的審美觀念造就不同的生活習性和生活方式。珞巴族人崇敬勇敢和力量,早期以狩獵為主,所以在他們的服飾中體現著粗狂豪放的特徵。蘊含著濃濃的珞巴族文化色彩。

  在我國的西南邊垂,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念青唐古拉山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藏東南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著一個古老的民族——珞巴族,他們也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藥鄉”米林縣是珞巴族的主要聚居地,他們過去以狩獵為生,如今以農耕為主,過著簡單而快樂的生活。珞巴族的民族服飾極具特色,下面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珞巴族各地區的服飾不盡相同,但極具特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珞巴人形成了讚美和歌頌力量與勇敢的審美觀念,這種審美觀念突出地表現在他們的服飾上。尤其是腰飾和耳鼓極其講究,腰飾飾帶用獸皮製作,袋面上綴有海貝,腰間還佩戴有鏈條、彩珠、統領、銅勺狀小鏈條、火鐮、串珠、鼻菸壺、印章等飾物。

  我們知道,珞巴族長期生活在高原峽谷,在其衣著上也表現出他們粗獷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纖維和獸皮為原料,是珞巴族衣著較為突出的一個特點。過去,在珞巴族地區流行一種叫“階邦”的草裙,是用雞爪谷的秸稈編成的。現在,婦女們穿上土布衣裙,還習慣在外面置上一條草裙,起到對布裙的保護作用。

  珞巴族婦女喜穿麻布織的對襟無領窄袖上衣,外披一張小牛皮,下身圍上略過膝部的緊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兩端用帶子紮緊。她們很重視佩戴裝飾品,除銀質和銅質手鐲、戒指外,還有幾十圈的藍白顏色相間的珠項鍊,腰部衣服上綴有許多海貝串成的圓球。珞巴族婦女身上的飾物多達數公斤重,可裝滿一個小竹揹簍。

  男子的服飾,充分顯示出山林狩獵生活的特色。他們多穿用羊毛織成的黑色套頭坎肩,長及腹部。背上披一塊野牛皮,用皮條系在肩膀上。內著藏式氆氌長袍。博嘎爾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別具一格,用熊皮壓制成圓形,類似有沿的鋼盔。

  帽簷上方套著帶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張著。帽子後面還要綴一塊方形熊皮。這種熊皮帽十分堅韌,打獵時又能起到迷惑獵物的作用。男子平時出門時,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軀再配上其它閃光發亮的裝飾品,顯得格外威武英俊。

  珞巴族男女都喜歡佩帶裝飾品,男子戴手鐲、竹管耳環、項鍊,腰間掛弓箭、長刀等物。婦女特別喜歡佩戴五顏六色的項珠,盛裝的婦女脖頸上有時戴十幾串到幾十串珠子,再加上手鐲、耳環、銅鈴、銀幣、鐵鏈、小刀、火鐮、海貝等飾物,有十幾斤重,可裝滿一個竹揹筐,並被視為家庭財富多寡的標誌,不可缺少的嫁妝。


中國特有的服飾“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 ...

清朝傳統服飾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並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 ...

中國傳統服飾--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 ...

彝族服飾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采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 ...

中華民族: -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佈在西藏東南部的洛渝地區,少數聚居於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一帶。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居住不同地區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珞巴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 ...

珞巴族--簡 介

   珞巴族主要分佈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集中。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   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居住不同地區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 ...

泉州民俗文化 服飾民俗

  女性服裝   西方一位著名的服飾大師曾經說過,服裝反映人的型別和時代精神;這句話對我們談論泉州人的服飾民俗文化,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服飾反映人的型別,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尊卑之別、貧富之別、職業之別等等,其中之一即為男女之別。有一位明代人叫康太和,在舉第貴顯前,因家貧而內穿其婦之褲子。遊學永春時,館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