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涉及的資料量大。資料一般需存放在輔助儲存器中,記憶體中只暫存當前要處理的一小部分資料;
2、絕大部分資料是持久的,即不隨程式執行的結束而消失,而需長期保留在計算機系統中;
3、這些持久資料為多個應用程式所共享,甚至在一個單位或更大範圍內共享;
4、除具有資料採集、傳輸、儲存和管理等基本功能外,還可向使用者提供資訊檢索、統計報表、事務處理、規劃、設計、指揮、控制、決策、報警、提示、諮詢等資訊服務。
1、涉及的資料量大。資料一般需存放在輔助儲存器中,記憶體中只暫存當前要處理的一小部分資料;
2、絕大部分資料是持久的,即不隨程式執行的結束而消失,而需長期保留在計算機系統中;
3、這些持久資料為多個應用程式所共享,甚至在一個單位或更大範圍內共享;
4、除具有資料採集、傳輸、儲存和管理等基本功能外,還可向使用者提供資訊檢索、統計報表、事務處理、規劃、設計、指揮、控制、決策、報警、提示、諮詢等資訊服務。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烽火通訊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
1、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是古人之間聯絡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2、烽火:古代邊防軍事通訊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國家戰事的出現。古代在邊境建造的烽火臺,通常臺上放置乾柴,遇有敵情時則燃火以報警——透過山峰之間的烽火迅速傳達訊息;古有周幽王為褒姒一笑,博烽火戲諸侯而失信於天下,導致周朝衰敗的典故。
3、急腳遞:中國宋代創制的一種傳送公文的驛傳。由軍興所需而置。這種通訊方式的特點是:由御前直接發下,不經樞密院或門下省,減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續,又可保守機密,沿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而且不入遞鋪交接,減少了在遞鋪的停留時間。
4、羽檄: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檄”多在上下級、平級之間互相通用。而傳遞軍情一般都寫在“檄”上,如果在其上插雉羽,則表示萬分危急,欲其急行如飛,稱之為“羽書”或“羽檄”。
5、郵驛:驛傳是從早期的聲光通訊和專人送信演變而來的。中國的郵驛源遠流長。原始社會出現了以物示意的通訊,奴隸社會發展為早期的聲光通訊和郵傳,到封建社會時,中國的郵驛在世界上已居於前列。中國古代設立的以傳遞公文﹑接待過往官員為主的官方交通通訊組織。有時也運輸官府所需少量物品。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