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關於《十面埋伏》產生於何時迄今尚無定說,曲譜最早見於《華秋頻琵琶譜》(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一文中記述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埋伏》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如:《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 《李氏譜》名《睢陽平楚》,隋秦漢子作;一名《睢陽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傳統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關於《十面埋伏》產生於何時迄今尚無定說,曲譜最早見於《華秋頻琵琶譜》(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一文中記述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埋伏》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如:《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 《李氏譜》名《睢陽平楚》,隋秦漢子作;一名《睢陽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五代十國時,人們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迄今為止有四種說法。
1、以周錫保先生《中國古代服飾史》為代表,認為旗袍即是從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發展而來。但也有學者認為如果完全認為民國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發展而來,有失偏頗;
2、以袁傑英教授《中國旗袍》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近代中國女裝實錄》為代表,認為旗袍和旗裝袍有一定繼承關係;
3、以王宇清《歷代婦女袍服考實》為代表,認為中國婦女所穿的袍,遠溯周、秦、漢、唐、宋、明時代,並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認為旗女之袍對民國旗袍有影響,但不認為二者有直接繼承關係,因此認為民國旗袍稱之為旗袍並不合適,所以他倡導旗袍改名為祺袍;
4、以卞向陽教授《論旗袍的流行起源》為代表,認為旗袍是中國服裝傳統的西化變異。融合了旗袍馬甲和文明新裝的特點, 同時又結合了西式裙裝的配伍形式, 構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