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瑟+古代彈絃樂器

瑟 古代彈絃樂器

  瑟,古代彈絃樂器,其歷史久遠。《樂書》引《世本》:“庖犧作瑟”。據《儀禮》記載,古代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戰國至秦漢之際盛行“竽瑟之樂”。魏晉南北朝時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樂器。隋唐時期用於清樂。以後則只用於宮廷雅樂和丁祭音樂。

  周、漢時期的古瑟,考古發掘中多有發現。湖南長沙瀏城橋一號楚墓(約為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實物。河南信陽、湖北江陵等地楚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都出土有瑟,弦數二十三至二十五絃不等,以二十五絃居多。

  古瑟形制大體相同,瑟體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長嶽山,尾端有三個短嶽山。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首尾嶽山外側各有相對應的弦孔。另有木質瑟柱,施於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櫸木或梓木斫成,全長約150釐米至170釐米、寬約40釐米。通體髹漆彩繪,色澤豔麗。

  春秋至秦漢以來出土古瑟以數十計,但多殘缺不全或柱位不詳。惟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瑟儲存完好。

  弦雖腐朽變質,仍保持在原位上,柱的位置也比較清晰,為我們瞭解古瑟的張弦和調絃提供了直接的物證。此瑟二十五絃,由三個尾嶽分成三組,計內九、中七、外九。內外九弦的柱位排列較為規則,定弦的音高相同;中七絃的柱位較為紊亂,但也隱約顯示出,它與內九弦做音階級進的連線。從各柱位有效弦長的比例推算,可知它按五聲音階調絃。

  上述古瑟至南北朝時期失傳。唐宋以來文獻所載和歷代宮廷所用的瑟,與古瑟在形制、張弦、調絃法諸方面已有較大的差異。宋末元初熊朋來(1246年—1323年)曾編撰《瑟譜》六卷。書中記述了瑟的形制和演奏法,並有歌唱詩經的舊譜十二首和他創作的新譜二十首,以及孔廟祭祀音樂的樂譜。當時的瑟,首尾各有一長條嶽山,兩嶽山外側有數目相應的弦孔,依次張弦。共二十五絃,音高按十二律呂排列。正中一弦(第十三絃)不彈,其餘二十四條弦可奏兩個八度音程的二十四個音。以右手彈“中聲”(低八度音區);左手彈“清聲”(高八度音區)。左右手也可同時彈奏高低八度的和音。基本指法是大、食、中、無名各指分別向內外方向撥絃,名為劈、託、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種。後世定弦法略有變化,正中一弦也可彈奏,按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定弦。左手在必要時可按抑柱左弦段而取變化音。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收藏清代早期瑟一具。長207釐米、寬43釐米。二十五絃。通體髹黑漆,描繪金色花卉圖案。本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曾改革製作兩具瑟,一具五十弦,名“庖犧瑟”,將傳統瑟的單柱(一柱支撐一弦)改為連柱(七或八條弦共用一柱),在嶽山外採用活軫,以便於調絃。另一具為百弦大瑟,採用雙排連柱交插支弦的方法排列弦位,在增加瑟的音量、改善音色和方便演奏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探索。

  近年,武漢民族樂器廠張開鎰、周敦髮根據考古發掘的楚瑟實物,吸收現代箏結構上的合理部分製作了仿二十五絃楚瑟。長176釐米、寬42釐米、高10釐米,可演奏琶音、和音、和絃及快速旋律,又可使用揉音、滑音等技巧,具有獨特韻味。曾在湖北省歌舞團《編鐘樂舞》中演奏。

鳳首箜篌 古代彈撥絃鳴樂器

  鳳首箜篌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彈撥絃鳴樂器,以琴頭飾有鳳首而得名,清代稱之為“總稿機”。歷史悠久,造型優美,裝飾華麗,音色柔潤。隋唐兩代曾用於天竺樂和驃國樂中,民間較少流傳使用。現在多用於民族樂隊中。

  早在公元4世紀的東晉之初,鳳首箜篌就已由印度隨天竺樂傳入我國。《隋書·音樂志》中有:“《天竺》者,起自張重華據有涼州(公元346年—354年),重四譯來貢男伎,《天竺》 即其樂焉。……樂器有鳳首箜篌……等九種,為一部工十二人。”晉人曹毗在《箜篌賦》中曾描繪道:“龍身鳳形,連翻窈窕,纓以金彩,絡以翠藻。”《舊唐書·音樂志》說:“後其國王子為沙門來遊,又傳其方音。”四百多年以後,到了中唐時期,又從驃國(今緬甸)傳入鳳首箜篌。那是唐德宗李適在位(公元780年—804年)的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802年), 驃國王太子舒難陀率領三十五名藝術家,途經南詔來到唐都長安進獻驃國樂舞,他們帶來了22件樂器,其中就有鳳首箜篌兩件。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驃國樂》紀其獻樂盛況,他在詩中寫道:“驃國樂,驃國樂,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難陀,來獻南音奉正朔。……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珠纓炫轉星宿搖,花斗藪龍蛇動。……。”《新唐書》“驃國樂”條載:“有鳳首箜篌二;其一長二尺,腹廣七寸。鳳首及項長二尺五寸。面飾皮,弦一十有四,項有軫,鳳首外向;其一項有絛,軫有鼉首。”唐代杜佑《通典》雲:“鳳首箜篌,頸有軫。”宋代陳暘《樂書》,也載有鳳首箜篌並附有其圖。明代以後失傳。清代史籍稱“總稿機”,《大清會典圖》有:“總稿機,緬甸樂器,十三絃。”

  鳳首箜篌緬語稱Saung-Gauk(桑柯),為彎曲的豎琴之意。也稱緬甸豎琴或彎琴。是起源於古代緬甸的一種彈絃樂器,後流傳東南亞一帶。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的婆羅浮屠浮雕中,在我國敦煌和榆林石窟的佛教壁畫中,都能見到這種古老的樂器影象。它的琴身恰似一葉小舟,加之向上彎曲的琴頸,猶如一張多弦的獵弓。船形共鳴箱用質地堅硬沉重的木料掏空製成,琴箱長60釐米~80釐米,以68釐米長的最為多見。其上蒙有一塊窄而長的鹿皮(染為紅色),皮面中央置有一個條形木板,它起著上系琴絃、並將琴絃振動下傳到皮面的雙重作用。琴首雕成菩提樹葉形,象徵純潔的白玉蘭。琴絃另一端用紅絲繩拴於彎曲的琴頸上,並有紅絲穗下垂,上下移動拴弦的絲繩,可以調節音高。“項有軫”、“項有絛”、“頸有軫”即指此而言。

  最早的桑柯,只張有五至七條藤絲絃,流行於南部山區;公元8世紀前後,桑柯增為十三或十四弦,用於宮廷音樂;當代常用的桑柯為十三絃或十六絃。演奏時坐姿,將琴置於特製的琴架或木凳上,雙手抱彈,左、右手拇指、食指均可彈撥琴絃發音。桑柯是緬甸具有代表性的弦鳴樂器,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歌唱、舞蹈伴奏。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珍藏著一架外表華麗的鳳首箜篌,它與《新唐書》、《通典》、《樂書》和《大清會典圖》所載及附圖完全相同。琴體用硬木製成,全長96釐米、高86釐米。共鳴箱呈船形,長68釐米、寬16釐米、高17釐米,在腹腔上面蓋有一塊中間掏空的桐木面板,中空處蒙以蛇皮。皮面中央置一條形木板,琴絃下端穿繫於該板弦孔。琴絃上端穿過琴頸弦孔,用黃絲繩拴在彎曲的琴頸上,下垂有黃色絲穗。張有13弦,琴絃採用兩種粗細的絲絃和腸衣弦。通體髹淺棕色漆,其上描繪粉紅色荷花、深綠色荷葉等花卉紋飾。製作工藝精湛,外觀堂皇富麗,堪稱緬甸傳世珍品。但製作和傳入年代不詳。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藏品。1958年程先生將自己珍藏多年的186件古今民族樂器,全部無償捐獻國家,其中就有這架鳳首箜篌。

錦瑟到底是古代的哪種樂器

  瑟是古代一種彈奏板箱體弦鳴樂器。古書《釋名.釋樂器》中有“瑟,施弦張之瑟瑟然也”,認為瑟得名於其聲音,這種解釋多少有些牽強。 瑟一般用於宮廷雅樂中,常與琴和之。古代宴享儀禮活動中,多用瑟伴奏歌唱。《詩經》中有記載:“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瑟身長方形,木製音箱,瑟面稍隆起,多為二十五絃。

  琴與瑟不是一種樂器。琴體積較瑟為小,音量較小,弦也較少,用於當著客人的面演奏。演奏者或為主人,或為妙齡女郎。瑟體積大空腔大故音量大,弦多則音色變化多,用於帷幕後面隱匿處作為背景音樂的演奏,目的是給賓客飲酒談天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而非用於專場音樂欣賞會,所以演奏員可以是技術嫻熟的老叟老婦。


古代酷刑琵琶是什麼

  古代酷刑彈琵琶是從明朝開始實施的酷刑,這裡的琵琶不是指樂器,彈琵琶是用鋒利的刀把犯人的肋骨一根一根地砍下來,因為肋骨在古時也叫琵琶骨,因此叫彈琵琶。   真可謂是以肋骨作琴絃,尖刀為玉指,彈奏出一曲人間地獄的斷腸之曲。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白骨盡脫,汗如雨下,死而復生,如是者二三次,荼酷之下,何獄不成。《 ...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古代老百姓農業氣象諺語

  預報雨   早看東,晚看西   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早上發霞,等水燒茶   太陽當頂現,三天不見面   月亮哥長毛,田溝裡施豪   雨打五更頭,行人不要愁   病人怕急脹,下雨怕天亮   亮啊亮,一大仗   黑啊黑,下不徹   上怕初四雨,下怕十六陰   月逢初四雨,九個半 ...

古代老百姓每月農業收成氣象諺語

  一年十二個月氣象與收成預測   正月   當朝蒙黑四邊天,大雪紛紛是旱年;   但看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   驚蟄鳴雷米是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此月但與逢三卯,處處棉花豆麥好。   三月   風雨相逢初一頭,沼村瘟疾萬人愁;   清明風雨若南至,定主農家大有收。   四月   立夏東 ...

地上沒有天上求:古代民間的祈雨活動

  祈雨,又叫求雨,是圍繞著農業生產、祈禳豐收的巫術活動。同其他巫術一樣,祈雨巫術曾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中。從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從澳洲的土著到俄羅斯的先民,都有過專門的祈雨法師來控制雨水的降落。即使到了近代,一些已進入現代社會的民族中,這種巫術活動仍然存在。   祈雨,早在中國西漢時 ...

賓節的由來

  6 月18日是鄂溫克族自治旗的第十三屆“瑟賓節”。“瑟賓節”是鄂溫克族語,意為“歡樂祥和”。瑟賓節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的節日。古時,每逢瑟賓節,鄂溫克族獵人都會聚會進行慶祝活動,各部落男女老少都來參加,由部落酋長主持,純樸的獵人們點燃篝火,圍著篝火邊歌邊舞,祭祀“巴伊安奈”神,還舉行盛大宴會。宴會結束後,獵人 ...

古代流傳六禮婚俗

  一、納采——媒人代表男方向女家提親,女家應允,男家備禮前去求婚。婚嫁中提到的“禮”,有兩種含義,一指禮品,錢財等物質禮。二指禮節、禮儀等精神禮。   二、問名——男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女方具庚帖送男方,看家道。 三、納吉——男家卜得吉日之後,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姻緣,掛鎖。   四、納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