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地區的村規民俗很多,“祭祀”樹林就是其中一種。
在雲南省富寧縣的壯鄉瑤寨,幾乎每個村寨的周圍都有一些古老的大榕樹或其它大樹,樹齡均在上百年以上。這些古老樹木至今依然主幹粗壯、枝葉旺盛、鬱鬱蔥蔥,群眾稱之為“神樹”、“龍樹”。其生長地謂之為“社神”。樹下有的蓋有小廟,有的安放三塊光滑的石頭,有的則只放著一隻香爐,又稱“樹神”或“眾神”,壯語叫“梅竭”,瑤語叫“撒幼”,彝語叫“業備”。寨神樹周圍一片山林稱之為“寨林、龍林、風水林”。居住在村子裡的群眾,每年的冬末春初,春夏之交,都要選擇一個吉祥日子來樹下祭祀,以求保佑全寨五穀豐登、人財丁旺、六畜興旺、消災免難……
這一圖騰崇拜的習俗,是一種對自然和祖先崇拜相結合的原始宗教。源於古代原始自然宗教對植物的圖騰崇拜,也是保護森林傳統的開端。傳說對圖騰的崇拜影響較大者為龍。據《通志》記載:“伏羲氏因龍馬負圖而出於河之端,故官以龍記事,而為龍師……命水陸氏為水師,繁滋草木,疏導源泉,木毋怠於時。”“水陸氏”可能是傳說中以龍為圖騰時代管理林業的官員。隨著社會的變遷,又以雲、火、水、龍、鳥為圖騰的標誌。這些圖騰崇拜不僅有標誌,而且有一套崇拜儀式和禁忌。
圖騰崇拜是人類的一種意識活動。遠古的人們對大自然頗具依附心理,他們認為樹木秋天落葉,冬季靜眠,春季復甦,樹根延伸地獄,樹冠挺上天空,把天地和冥界連線起來,是超越自然界的神靈化身,是人類和宇宙的象徵。因此,為了祭獻神樹,保佑平安,每年各村寨都要舉行一、二次祭祀活動。漢族稱之為“祭龍山”、“祭寨頭神”;壯族稱之為“海朗”;瑤族稱之為“祭眾神”;彝族稱之為“業備”。大都是由寨老主持集資,輪流主事,由各戶湊錢,購買牲口、酒、菜,率領全寨男女老幼(有的寨子僅去一個人)於樹下清掃林地,宰殺牲口,敬獻酒肉,叩頭禮拜。參加者跟著寨老口唸禱詞:“樹神啊!你頭頂天,腳踩土地,保佑本寨人人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大吉大利、消災免難……”祭畢,先將宰殺的豬、雞按戶分配,然後象徵性地在樹下吃一點,以示同樹神同歡聚,大家都認為能嚐到祭神樹的食品,就能消災免難,平安無事。並規定:在祭祀活動的三天內,不準在山上燒火,不準在山上動土,如違反則要負責祭祀活動的全部牲口和食品的花費。
不僅如此,在歷史的長河中,該縣各族人民在上千年的農桑活動中,還養成一些特有的林中習俗。這些習俗既有真誠願望的寄託,也有造林、愛林、護林的情懷。
栽“欞樹”、“婚嫁樹”:在部分村寨,很早以來就流行著栽“欞樹”、“婚嫁樹”。婦女懷了孩子,家人便在房屋前後或田邊地角,精心栽培幾棵杉樹、松樹或椿樹。孩子出生後,這些樹便屬於他(她)們的,願樹木和人同生共長;男婚女嫁時,砍幾棵做箱櫃;新建房子時砍做“紅梁”;年老時砍做棺欞備用。養育“保命樹”:部分山寨還在村子附近養育一片常綠樹林作為“保命樹”,誰家生了孩子,接生婆便把“依胞”(胎盤)埋在樹下,以示孩子與樹同呼吸、同命運、共成長,與樹相依為命。對這片樹林,人人愛護,家家管理撫養。拜“乾爹樹”:有的山寨奉行在扶養小孩時,為了消災免難,長生保命,由父母備上祭品,帶上孩子到龍山樹林裡,拜認一棵大樹作為乾爹,祈求神樹保佑孩子消災免難,祛痛除病,像大樹那樣長命百歲。栽“歇涼樹”:有的山寨在山丫口或岔路口,保護或栽培一片或幾棵綠葉垂蔭的大樹作為行路、勞動、拴馬、放牧歇息乘涼的場所。栽“寨樹”:在村旁或寨中心,栽培一棵或幾棵常綠大樹,作為寨老聚集村民議事或村中吉慶、節日聚會的地方,或為早晚閒談的場所。
此外,還有用樹作符號表示禁忌、指路、吉祥、報喜、未婚、定物、驅邪等習俗。在田邊地角或田地中間插上樹丫數枝,表示已經下種、育秧,禁止人畜家禽糟蹋;在岔路口置一樹枝,為落伍的同伴指引方向;在門口兩側掛上柚樹枝葉,以避邪和告示家有產婦;端午節門上插菖蒲、艾枝,並用其拌雄黃酒噴灑屋內外以驅邪;一夥年輕人伴隨求婚者向姑娘求婚時,未婚者手舉樹枝於頭上,以便女方相認,好來日相會。
富寧縣壯鄉瑤寨的“祭神樹”、“祭龍山”,不但普遍,而且相當古樸。據說縣境內民族最早遷徙到偏僻山區定居時,人們憑藉森林環境“樓木而巢”、“橡慄為食”,利用森林植被得以繁衍,是林木使人們有棲身之地,生活之源。因此,人們熱愛樹木,尊崇樹木,與樹木結下不解之緣,把它看成是全寨人的保護神,是美好的幸福和希望的象徵。
“寨無樹木,人不長壽,五穀不豐,家無興旺,村無久安”。這便是人們滋生熱愛樹木、崇拜樹木的基本原因。這種祭祀樹木傳統的延續,即使在缺乏柴燒的情況下,也不敢去砍一枝一椏,枝椏斷了、枯了也沒有人敢去拿來作柴火,樹葉落了沒人敢去揀,方圓數百米的一草一木都不得亂動,也不敢把豬雞牛馬放入“神樹林”中,更沒有人敢在寨神樹下解大小便和吐口水。若違反了便會得罪“神樹”,遭到不幸。就這樣代代相傳,約定成俗,尊崇“神樹”、“龍樹”、“風水林”的習俗傳下來,並增添了種種神秘的色彩,人們把“神樹”年齡的長短,枝葉的繁茂,看成是全村興衰的標誌。樹齡長,人則長壽;枝葉旺發,則財丁興旺。這是一種迷信,但其體現出對自然生態重要性的認識和尊崇的思想,更是一種可貴真知。
至今,之所以有不少村寨仍儲存著那一片片風水林,使得村前寨後一片翠綠,風景秀麗,空氣清新,就是這種圖騰崇拜的村規民俗帶來的結果。有的樹木還是珍稀的古樹名木,為全國、全省林業之最。如生長在者桑百恩村芭河寨前的一棵樹齡達500多年,樹高30多米,胸徑1.86米,冠幅11.4米的水松,由於人們把它作為“神樹”加以保護,至今仍幹形圓滿通直,枝葉旺發,樹姿優美、古雅、結實,成為雲南水松之最。生長於歸朝孟村龍山土地廟旁的一棵雲南矩鱗油杉,樹齡達120多年,樹高22米,胸徑93釐米,是雲南矩鱗油杉之最。生長在新華坡地村旁的一棵八角樹,樹高22米,胸徑64釐米,冠幅63平方米,雖然樹齡已達180多年,但單株產量仍達到250千克,為全國八角樹之最,被人們稱為“八角王”。生長在歸朝莫弄村的一棵扁桃樹,樹高23米,胸徑187釐米,冠幅483平方米,樹齡已達250多年,單株產量上千斤,為雲南扁桃之最。這些都是壯鄉瑤寨祭祀“神樹”留下的珍貴遺產。
壯鄉瑤寨祭祀神樹、祭龍山的民俗活動,是一種崇敬自然的原始宗教,它雖然帶有迷信的色彩、唯心的色彩,但由於把所崇拜的樹木視為“神明”,人們心理上便對神樹五體投地,代代相傳,天長日久,使保護下來的樹木增添了更為神秘的色彩,在客觀上對這些古老的樹木起到了保護作用,為子孫後代做了一件好事,也為林業科技工作者留下寶貴的資料和實物依據,留下了一筆可貴的財富。這大概就是“祭龍樹”、“護風水林”這一林業習俗的價值所在吧。人們應發揚良俗,把對自然生態的尊崇保護精神延續下去。
少數民族地區的村規民俗很多,“祭祀”樹林就是其中一種。
在雲南省富寧縣的壯鄉瑤寨,幾乎每個村寨的周圍都有一些古老的大榕樹或其它大樹,樹齡均在上百年以上。這些古老樹木至今依然主幹粗壯、枝葉旺盛、鬱鬱蔥蔥,群眾稱之為“神樹”、“龍樹”。其生長地謂之為“社神”。樹下有的蓋有小廟,有的安放三塊光滑的石頭,有的則只放著一隻香爐,又稱“樹神”或“眾神”,壯語叫“梅竭”,瑤語叫“撒幼”,彝語叫“業備”。寨神樹周圍一片山林稱之為“寨林、龍林、風水林”。居住在村子裡的群眾,每年的冬末春初,春夏之交,都要選擇一個吉祥日子來樹下祭祀,以求保佑全寨五穀豐登、人財丁旺、六畜興旺、消災免難……
祭神樹(網路)
這一圖騰崇拜的習俗,是一種對自然和祖先崇拜相結合的原始宗教。源於古代原始自然宗教對植物的圖騰崇拜,也是保護森林傳統的開端。傳說對圖騰的崇拜影響較大者為龍。據《通志》記載:“伏羲氏因龍馬負圖而出於河之端,故官以龍記事,而為龍師……命水陸氏為水師,繁滋草木,疏導源泉,木毋怠於時。”“水陸氏”可能是傳說中以龍為圖騰時代管理林業的官員。隨著社會的變遷,又以雲、火、水、龍、鳥為圖騰的標誌。這些圖騰崇拜不僅有標誌,而且有一套崇拜儀式和禁忌。
圖騰崇拜是人類的一種意識活動。遠古的人們對大自然頗具依附心理,他們認為樹木秋天落葉,冬季靜眠,春季復甦,樹根延伸地獄,樹冠挺上天空,把天地和冥界連線起來,是超越自然界的神靈化身,是人類和宇宙的象徵。因此,為了祭獻神樹,保佑平安,每年各村寨都要舉行一、二次祭祀活動。漢族稱之為“祭龍山”、“祭寨頭神”;壯族稱之為“海朗”;瑤族稱之為“祭眾神”;彝族稱之為“業備”。大都是由寨老主持集資,輪流主事,由各戶湊錢,購買牲口、酒、菜,率領全寨男女老幼(有的寨子僅去一個人)於樹下清掃林地,宰殺牲口,敬獻酒肉,叩頭禮拜。參加者跟著寨老口唸禱詞:“樹神啊!你頭頂天,腳踩土地,保佑本寨人人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大吉大利、消災免難……”祭畢,先將宰殺的豬、雞按戶分配,然後象徵性地在樹下吃一點,以示同樹神同歡聚,大家都認為能嚐到祭神樹的食品,就能消災免難,平安無事。並規定:在祭祀活動的三天內,不準在山上燒火,不準在山上動土,如違反則要負責祭祀活動的全部牲口和食品的花費。
這些習俗既有真誠願望的寄託,也有造林、愛林、護林的情懷,不能不說一舉兩得啊!
栽“欞樹”、“婚嫁樹”:在部分村寨,很早以來就流行著栽“欞樹”、“婚嫁樹”。婦女懷了孩子,家人便在房屋前後或田邊地角,精心栽培幾棵杉樹、松樹或椿樹。孩子出生後,這些樹便屬於他(她)們的,願樹木和人同生共長;男婚女嫁時,砍幾棵做箱櫃;新建房子時砍做“紅梁”;年老時砍做棺欞備用。養育“保命樹”:部分山寨還在村子附近養育一片常綠樹林作為“保命樹”,誰家生了孩子,接生婆便把“依胞”(胎盤)埋在樹下,以示孩子與樹同呼吸、同命運、共成長,與樹相依為命。對這片樹林,人人愛護,家家管理撫養。拜“乾爹樹”:有的山寨奉行在扶養小孩時,為了消災免難,長生保命,由父母備上祭品,帶上孩子到龍山樹林裡,拜認一棵大樹作為乾爹,祈求神樹保佑孩子消災免難,祛痛除病,像大樹那樣長命百歲。栽“歇涼樹”:有的山寨在山丫口或岔路口,保護或栽培一片或幾棵綠葉垂蔭的大樹作為行路、勞動、拴馬、放牧歇息乘涼的場所。栽“寨樹”:在村旁或寨中心,栽培一棵或幾棵常綠大樹,作為寨老聚集村民議事或村中吉慶、節日聚會的地方,或為早晚閒談的場所。
祭父祭文
維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某某等,謹以清酌時饈,致祭於顯考某某府君之靈前,吊之以文曰:嗚呼,痛維吾父,偶染微恙,一病亡身。嗟餘不孝,禍延嚴君。號天泣血,淚灑沾土。深知吾父,畢世艱辛。勤耕苦種,日夜奔忙。創家立業,儉樸忠信。處世有道,克已恭人。至生吾輩,愛護如珍。撫養教育,嚴格認真。如斯人德,宜壽百旬。俾為吾女,定省晨昏,侍奉敬養,略報深思。胡天棄我,一別吾分。魂遊冥府,百喊不聞。瞻望不及,音容莫親。哭斷肝腸,情何以伸。茲當祭奠,聊表孝心。化悲為儉,化痛為勤。繼承遺志,成家立身。先父九泉有靈,來嘗來品,嗚呼哀哉!尚饗!
愚子 某某某 等 泣奠
祭母祭文
維
公元某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某某等,虔具素酒醴之奠,致祭於先慈之靈前,吊之以文曰:生死永訣,最足傷神。不幸吾母,一別辭塵。憶思吾母,克勤克儉。奉侍翁姑,恭敬孝順,妯娌共處,相愛相親。迨生永輩,苦育成人。籌謀婿娶,萬苦幹辛。職盡內助,居賤食貧。勞勞碌碌,以度長春。具斯淑德,宜壽百旬。菽水承歡,略報深思。胡天不祜,過早亡身。哀哀兒女,百喊不聞。薄酒祭奠,聊表微忱。願母九泉有覺,來嘗來品。嗚呼哀哉!尚饗!
愚子 某某某 等 泣奠
祭岳父祭文
維
岳父某某老大人生於某某年某月某日,不幸於某某年某月某日瞑目長逝,享年某某歲,愚婿謹以酒果餚饌泣奠於岳父大人靈前:嗚呼!噩耗傳來,泰山傾頹,愚婿聞之,神魂駭散。愚婿遠道歸來,未能為岳父侍奉湯藥,未盡孝道,止不住淚流萬千!回想岳父,一身正氣,一生清白,關心群眾,樂善好施,高風亮節。岳父 ...
祭祖父祭文
維
公元某某年某月某日,齊期孫某某某等,虔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先祖先某某老大人之靈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僅(年齡)七旬。奔波勞碌,終生耕耘。風雨無阻,不避艱辛。勤儉持家,生活平穩。教育吾輩,克已恭人。對待敵友,愛憎分明。維護集體,不講私情。祖父之德,足啟後人。老當益壯,宜壽長奉。無奈 ...
祭夫祭文
維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妻某某聞夫不幸去世某日,遠具庶羞之奠,謹向先夫某某某之亡靈吊以文曰:嗚呼我夫,恩愛同宿。白髮齊眉,猶嫌短速。胡天不佑,中年分途。同林好鳥,汝歸冥府。悲痛欲絕,昏迷於路。心緒茫茫,只有號哭。欲見無緣,淒涼寂寞。吊以斯文,遠方祝託。臨天祭拜,心何彷徨。先夫地下有靈,來品 ...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 ...
太公分豬肉,有“祖先賜食”的意思,通常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即所謂春秋二祭)之祭祖儀式後於祠堂舉行,至今仍盛行於新界一些具有悠久歷史的鄉村。
隆重的祭祖儀式由族長帶領完成後,村內德高望重之人會將豬肉分給年滿六十一歲的年長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嬰,表示福廕及庇護已由祖先帶到各家,所得的份量並會詳細地記錄下來 ...
一、全體肅立(鳴短炮)
二、唱祖宗歌
三、向祖先舉行三鞠躬禮(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興
四、主祭孫、陪祭孫、酒尊酌人員就位
五、奏祭祖樂曲
六、主祭孫、陪祭孫跪拜(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興。平身復位,止樂。
七、酒尊酌開始
獻香、獻燭、獻財寶、獻帛、獻筷、獻飯、獻雞、獻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