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傳佛教寺院周圍幾乎都裝置著一批可依次轉動的經輪,少則數十,多則千百,那就是瑪尼經筒。瑪尼經筒外邊多用布、綢緞、牛羊皮包裹,也有用木料、銅製成的。其表記有六字真言,其中貯滿了經典。依藏傳佛教的教律,凡轉動瑪尼經筒一回,等於將筒內所藏經文湧讀一遍,可積功德。
在藏傳佛教寺院周圍幾乎都裝置著一批可依次轉動的經輪,少則數十,多則千百,那就是瑪尼經筒。瑪尼經筒外邊多用布、綢緞、牛羊皮包裹,也有用木料、銅製成的。其表記有六字真言,其中貯滿了經典。依藏傳佛教的教律,凡轉動瑪尼經筒一回,等於將筒內所藏經文湧讀一遍,可積功德。
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經常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瑪尼堆。這些石塊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佛像、各種吉祥圖案,它們也是藏族民間藝術家的傑作。
瑪尼堆最初稱“曼扎”,意為曼陀羅,是由大小不等的石頭壘加起來的、具有靈氣的石堆。每逢吉日良辰,人們一邊煨桑,一邊往瑪尼堆上新增石子。天長地久,瑪尼愈壘愈高。每顆石子都凝結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願。藏族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湧現出了浩如煙海的瑪尼石刻品,凡人跡所至,隨處可見。
產生並傳承於鄉野村夫手中的瑪尼石刻,雖然很難躋身於金銅佛像、壁畫、唐卡等傳統藝術領地,但是卻絲毫不影響“朵桂”藝人(瑪尼石刻藝人)們對藝術熱情和追求。由於刻制瑪尼石是藝人們創作的純個體行為,由於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兩塊完全相同的石頭,再因每位求刻者的要求不同,每塊石料的形狀各異,均要求“朵桂”藝人們必須具有很強的變通與創新能力,以及敢於求新求變自由發揮的膽識。因此,我們可以從瑪尼石刻中領略到寺院殿宇藝術裡所少有的、富於個性的、表現張力和純厚質樸的民情風俗氣息。
在藏區的草原、牧場和各風景區裡,遊客常常可在十字路口、路旁、湖邊和村寨的出入口處見到一堆堆刻著佛像和佛教經文的石頭,這就是“瑪尼堆”,也被稱為“神堆”。
這些石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為兩種型別:“阻穢禳災父幫”和“鎮邪朵幫”。“阻穢禳災朵幫”大都設在村頭寨尾,石堆龐大,而目卜大上小呈階梯狀壘砌,石堆內藏有阻止穢惡、禳除災難、祈禱祥和的經文,並有五穀雜糧、金銀珠寶及槍支刀矛;“鎮邪朵幫”大都設在路旁、湖邊、十字路口等處,石堆規模較小,形狀呈圓錐形,沒有階梯,右堆內藏有鎮邪咒文,臺的石堆內也藏有槍支刀矛。
在藏傳佛教地區,人們把石頭視為有生命、有靈性的東西。刻有佛像及佛教經文的“瑪尼石”,並沒有統一的規格和形狀,製作者用不著刻意選擇,撿著什麼石頭就在上面刻畫,經文多為“六字真言”和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