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人民素有熱愛大自然的傳統美德,朝水節便是甘南藏區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項盛大民間節慶活動。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那天,又是甘南藏族地區特有的朝水節。這一天甘南各地幾乎都舉行大小不同的朝水沐浴活動,而規模盛大、儀式隆重、沿襲久遠的要數黑水溝的朝水節了。
黑水溝旅遊風景區,位於舟曲縣和迭部縣的交界處。境內奇峰林立,雲霧繚繞,古樹參天,山泉飛瀑騰空直瀉,景色十分秀麗,是舟曲縣重要的旅遊風景區之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舟曲、迭部和岷縣等周邊各地群眾,成千上萬彙集到黑水溝境內林木茂密的主峰昂讓山上,沐浴山泉飛瀑,舉行規模盛大的“朝水”活動,從昂讓山頂數百米高的懸崖石縫中飛瀉而出的一簾瀑布,形似飄帶,聲若雷鳴,浪花四濺,被當地群眾尊稱為“曲紗”聖水。
據說端午節這天,天神在“曲紗”聖水中撒有仙藥,沐浴和飲用此水,能醫治百病,淨化身心,消災避難,還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各方遊客前來,盡情地沐浴和朝拜。在瀑布飛落的山崖下,有十幾眼清泉競相噴湧,分別被人們稱作明目泉、健身泉、長壽泉和聰明泉,遊客們可根據各自的祈願擇泉而浴。
朝水時,遊客們穿梭、沐浴在飛瀑之下,鳴槍放炮,煨桑祈禱,誦經祝願,企盼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有趣的是,朝水時,“曲紗”瀑布隨著遊客們的歡呼聲時大時小,變幻無常,據說遇到作惡多端,品行不正的人則避而不賜,彷彿人與自然在默默地對話溝通。
朝水活動結束後,遊客們沿著林蔭小道下山,在鳥語花香的境地裡,各路歌手還拉開陣勢相互敬酒,對歌獻藝。身著節日盛裝的藏族婦女們在野外手拉著手,盡情地跳起歡快的“羅羅舞”,用柔和的歌聲歌頌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男子們則由長者持矛領頭,列成數百米的長隊,吆喝呼應,擺起威武的“龍陣”,盡情地展示著山裡人的粗獷與豪放。
當夜幕來臨,通宵進行的篝火晚會上,此起彼伏的歌聲和歡笑聲響徹山谷,將節日的狂歡氣氛一步步推向了高潮,整個旅遊風景區成了一座美麗的不夜城。這集山水風光、宗教寺廟和民俗節日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而今以獨特而濃郁的藏族民俗文化特色,愈來愈受到遊客的青睞,成為我州旅遊資源開發的新亮點。
浪山節,藏語稱“香浪節”。據考,是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拉卜楞寺數百名僧侶在每年特定的時間內,赴野外採薪習俗的延續和發展。浪山節於每年農曆六月舉辦。
農曆六月的甘南草原,氣候涼爽、草茂花繁,此時從上門關到瑪曲草原的黃河岸邊,到處可見在山巔、草坪、河邊、樹林邊紮起的一頂頂帳篷和一縷縷野炊的青煙。藏區的群眾、機關單位、同窗知己,或集體組織、或自願結合,在草灘上野餐、在曠野中高歌、在醉態中嬉鬧、在天地間渲洩。人們大碗酒、大塊肉,彷彿置身於遠古時代,迴歸到了大自然。這期間,人們無拘無束,任意狂歡,一些過頭的話、一些過激的行動這時都視為正常,如果因此而惱怒者,反會遭人飢笑。
在浪山節期間,也開展一些民間文體活動和經貿活動,其中最著名的有藏戲調演、民族器樂演奏、民族小吃展銷、民族運動會等。
新水節
??新水節又稱"迎新水",時間在佤歷一月初一至初三,即公曆11月。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的頭人蓋大房子時,全寨歡歌起舞。而每天晚上都有一個陌生的漂亮姑娘來和頭人兒子廣格倮王子對歌。廣格倮簡直對不贏她,王子愛上了姑娘,要求跟姑娘回家向姑娘父母求婚。姑娘在路上撒下粗糠,廣格倮順著粗糠找到了龍宮,終於和龍王的女兒結成了夫妻。夫妻雙雙回到頭人家,頭人聞不慣姑娘身上的魚腥味,斥令姑娘離去,卻不許兒子跟去。並命令家丁把路上的粗糠掃了回來。廣格倮找不到去龍宮的路,在茫茫的森林裡變成了一棵大樹。人們懷念這對恩愛夫妻,祈求龍王小姐給寨子帶來清泉,帶來幸福,於是就形成了傳統的"新水節"。
??新水節活動內容大致有三項。
??第一,由魔巴到水源頭殺雞做鬼,祭祀水神,祈求水神賜給村寨永流不涸的清泉;
??第二,全寨人全體出動,清理水源頭,疏通溝渠,拆除舊澗槽,換上新澗槽;
??第三,當新水來到時,全寨人盛裝豔服,爭先恐後接新水回家,以搶到第一筒新水為最有福氣,然後全寨人集中到廣場唱歌跳舞,表示對水神的敬仰和感激。
新火節
??新火節時間在佤歷七八月份,相當於公曆四五月份,具體日子由各村寨自由選定,節日時間三至五天不等。
??傳說雷神達賽和虹神牙遠兄妹通姦,觸怒了天神裡,裡發洪水沖毀了寨子,淹死了不少人畜。牙董〈傳說低族母系民族第三位女首領〉把這事報告了莫偉〈創造萬物的神〉,莫偉很生氣,指示牙董抄了達賽的家,把達賽攆到天上去了,牙遠很羞愧,鑽到地下躲起來。達賽和牙遠遺有一子名叫巖秋。巖秋很頑皮,有一次敲石子玩,引起了火災。
??大火燒燬了佤族所有的寨子,燒燬了整個世界。人們恨透了巖秋,發誓永遠不再使用雷神的火〈傳說人類最早使用的火是雷神給的〉,莫偉教給了人類鑽木取火的新方法。從此佤族每年都要舉行"送舊火,造新火"的活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傳統的新火節。
??新火節主要有四項內容。
??首先是"送舊火"。全寨各家各戶在統一的時間內隨著鏗鑼和牛角號聲將自家火塘用水潑熄,並選擇有代表性的一戶人家〈過去常以窩朗、頭人、魔巴家為代表〉將潑熄了的火柴頭,木炭用筍葉包好,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送出寨外埋掉。殺雞唸咒,表示和雷神達賽的火斷絕關係,送雷神的舊火上路回家。
??然後是"取新火",在寨中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按莫偉教給的"鑽木取火"的辦法造出新火,各家各戶引新火重新點燃火塘,接新火回家。
??接下來是檢查落實全寨防火措施。四五月份為佤山乾季,風高物燥,火災極易發生。"新火節"期間村寨裡要全體出動挖防火水溝,修理防火水塘,往草房頂上潑水,裝置水竹筒等,消除可能發生火災的隱患。
??最後是歡歌載舞以感謝莫偉神給人們帶來了新火,帶來了吉祥和幸福。
木鼓節
??木鼓節又稱"拉木鼓節"。在把木鼓拉回寨子的當天舉行也時間為佤歷一月,即公曆十二月,節日持續3-5天。
??木鼓是佤族通天神器,相傳是天神莫偉教佤族做的。過去,佤族凡新建一個寨子,第一件事就是找水源定寨址,第二件事就是拉木鼓建木鼓房。他們認為,木鼓是天神莫偉的床,木鼓房是莫偉的家,只有拉了木鼓,請天神莫偉進寨保佑,建立的寨子才能平安。
??做木鼓的木料被老人和青壯年選定斷好後,全寨男女老少便盛裝豔服進山拉木鼓。有的在前砍樹開路,有的手握藤條邊拉邊唱邊跳。人們以能觸控一下拴木鼓的繩藤為最大的幸福。場面極為熱烈壯觀。
??木鼓拉回寨子後,由一至二家主辦剽牛祭鼓活動,一次剽2一3頭水牛和一頭小黃牛,魔巴唸咒語做祭祀,從人類起源、村寨歷史到拉木鼓的意義,反覆唸誦,祈願木鼓保佑村寨平安,五穀豐收,六畜興旺。人們聚集在剽牛人家喝水酒吃爛飯,唱跳司崗裡和木鼓源流傳世調,載歌載舞,直至木鼓鑿成,安放進木鼓房,節日遂告結束。
正月法會源於宗喀巴大師於1409年在拉薩舉辦的祈願法會,在拉卜楞寺開始於第二世嘉木樣活佛久美昂吾(1728—1792年)時期,法會自正月初三起到正月十七日止,歷時十五天,正月法會主要是全體僧人每天的六次大誦經、正月初八的放生節、正月十三的曬佛節、正月十四的法舞會、正月十五的酥油花燈會、正月十六的“轉香巴” ...
煨 桑 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之一。煨桑的地方是神山神壇。煨桑時,先用一大捆柏香樹枝放在煨桑臺上,然後一邊點火,一邊口唸禱詞,再用乾淨的勺將調好的原料倒在慢慢燃燒的柏樹枝上,使其產生更多的桑煙。煨桑的物件一是對戰神、凶神、財神、山神、寨神、河神、林神等的祭祀;二是禱告大慈大悲的佛祖,而更多的是祝願自己全家及親 ...
嘛呢達日覺 張掛在山隘路口,房前屋後的經幡,俗稱嘛呢旗。過往行人在幡前默默祈禱,以求驅兇避災。如果家裡有人出遠門,在白布或其它各色布上,印上祝願禱詞,掛在神塔、神山上,使幡旗隨風飄揚。據說,每飄動一次,等於向神祈禱了旗上面的禱詞一次。人過世了,為了不使他的亡魂到處遊蕩,早日升入天界,就在布上印超度經,拴在 ...
嘛呢堆 以石塊壘成方形或圓臺形的石堆,過往行人、口唸六字真言,在石堆上新增一兩塊白石或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塊,插以經幡,顯示自己對神的虔敬和信仰。一說嘛呢石堆具有戰神的象徵,人們希望戰神保護自己,賜予安寧幸福。 ...
拉卜再 直譯為“山之巔”,意為祭祀山神的地方。山神有區域、部落和村莊之分,各自均有祭祀的固定地點,所祭山神亦有其稱謂,大部分在特定的一座山頂,也有在泉邊、林緣的。祭祀處多有用石塊堆積成丘形,四周用木柵圍護,被認為是山神的居住地。甘南各地每年夏季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山神的插“箭”活動。屆時各村莊、部落的成年男 ...
唐卡是甘南各佛教寺院儲存數量最多,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品。唐卡是用綵緞裝裱的卷軸畫,唐卡形制多為豎條長幅,大小無定製,有十多釐米的微型唐卡,也有長達百米的宏幅鉅製。按質地和工藝一般分為三類,即:繪製唐卡、織物唐卡(包括刺繡、織繡、 絲和貼花等)和印刷唐卡。常見的繪製唐卡在布底或紙面上繪製圖畫後,鑲綴綵緞邊 ...
佛教寺院的壁畫藝術,處處體現著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分析和認識,以及為體現各種思想所進行的豐富的藝術創造。
藏族壁畫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常將一些佛教內容裝飾在幾何圖形中,如“六道輪迴”就是將人生的因果和宇宙的分佈繪製在圓形的圖案中,而“壇城”則是用“八吉祥”、“佛塔”等物,組成完全對稱的圓形圖案。表現“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