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生肖為鼠的帝王將相:朱棣

生肖為鼠的帝王將相:朱棣

  為鼠的帝王將相: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受封為燕王,指揮了洪武朝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並取得大勝。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侄兒建文帝。1402年奪位登基,改元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出兵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然而他多疑好殺,靖難之役後殺死多位建文帝忠臣。去世後有16名妃子被迫殉葬。原廟號太宗,後由明世宗改為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十三陵之長陵。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時事征伐,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變,起兵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後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大帝。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提高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力。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年—1424年)。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餘黨,朱棣採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誅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學生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誅十族。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將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帝親信大臣誅殺並滅門,耿炳文、盛庸、平安、鐵鉉、何福、梅殷、卓敬、練子寧、陳迪等眾多建文舊臣舊將被處死或受到迫害而自殺身亡,後來又殺瞭解縉、景清等大臣。朱棣透過派遣鄭和下西洋和設立東廠,使宦官的地位開始得到提升,但也由此埋下了明朝宦官專政的禍根。去世後有16妃和數百宮女生殉。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藩北平,當時元朝的殘餘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平並不安寧,他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平,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的。

  朱棣在北平期間,在眾多功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殘餘勢力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也由此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藩。在先後削奪了五位藩王后,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在朝廷大軍壓境下,僅有800士兵的朱棣只好立即採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平的駐守大臣,發動靖難之役。

  洪武時期的功臣只剩下了沒有敗績的老將郭英、耿炳文,但不得朝廷信任,因此朝廷派一些年輕將領掛帥。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於它的一系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搗南京策略的明智,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佔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即位後先是派兵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之內,設立交趾布政司。之後又五次北征蒙古,打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北京,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政績頗著。在文化事業上,加強儒家文化思想的統治,大力擴充國家藏書。永樂四年(1406年),至御殿觀覽圖書,問大學士解縉:“文淵閣內經史子集全備否?”解縉回答:“經史粗備,子集尚多闕。”他又說,士人家稍有餘資,便欲購書,況於朝廷?遂召禮部尚書鄭賜遣使購訪天下遺書。又指示購奇書要不惜代價,“書值不可計價值,唯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永樂元年(1403年)命解縉等人編纂“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技藝之言,各輯為一書,毋厭浩繁。”動用文人儒臣3000餘人,輯古今圖書8000餘種,謂“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於永樂六年(1408年)編成,共22877卷,裝成11095冊,定名為《永樂大典》。藏於“文淵閣”中,對儲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貢獻。遷都後,在宮內東廡南,又建“文淵閣”,南京之書,大量北運,把《永樂大典》運至北京後,專貯於“文樓”。使明代國家藏書建設發展迅速。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實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現僅存世3%。

  永樂時全國範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由於國家支出過大,賦役徵派繁重,使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流亡與起義,永樂十八年(1420年)山東發生的唐賽兒起義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支。

  明太祖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洪武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勢大難圖,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為圖燕王,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燕王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燕王。張信為燕王舊部,此時遂降燕,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裝瘋以麻痺二人),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燕王舊部,降燕從戰者甚多。燕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擅長於防守)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伐燕。先鋒抵雄縣,為燕師所襲,九千人全部戰死。復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相當於僱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

  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建文帝於三年復齊、黃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於滹沱河,再敗吳傑等於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當時,燕師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燕,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攻下南京後,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覆幾天的勸進之後,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榜其名曰奸臣,實行族誅之法,族人無少長皆斬,妻女發教坊司(充當妓女),姻黨悉戍邊。朱棣還令盡復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

  此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遂繼續實施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並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建立廠衛,繼又遷都北京(見永樂遷都),使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駕崩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

  廟號 (星座www.meiguoshenpo.com)

  為什麼明朝在明成祖之後的皇帝都只稱宗了呢,原來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朱棣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以使其和太祖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供奉於太廟正中。

生肖為鼠的帝王將相: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則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王莽是一位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是篡位的“鉅奸”。但近代帝制結束之後,王莽被很多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改革家”。認為他是一個有遠見而無私的社會改革者。胡適認為他是1900年前的社會主義皇帝。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生於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縣東),祖籍章丘龍山鎮平陵城,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衍功侯王光之叔,建立新朝,即新始祖(在位時間:公元8年—公元23年),史書中稱他為“建興帝”,也稱新始祖高皇帝、新太祖等,簡稱“新帝”。王莽幼年坎坷,父(王曼)兄(王永)先後去世,由其叔父們撫養成人。青年時期,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尊敬長輩,被譽為楷模。而後王莽青雲直上,加官為大司馬,仕途平坦。西漢末期,社會矛盾激化,由於王莽在朝野素有威名,被視為挽救漢王朝的不二人選,權勢熏天。公元8年臘月,王莽代漢建新,改元“始建國”,並改當年臘月初一為始建國元年正月初一,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建國後,王莽試圖緩和社會矛盾,推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史稱“王莽改制”。但是,改革並沒有挽救危機,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各地起義不斷。公元23年10月6日,起義軍攻入常安(即長安),王莽在亂軍中被殺,享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

  公元前48年,漢宣帝劉詢(劉病已)崩,漢元帝即位,王莽的姑母王政君被封為皇后(史稱孝元皇后或元后),外戚王氏集團開始形成。

  公元前45年,王莽出生。

  公元前22年,王莽被任命為黃門郎,後升“射聲校尉”,開始進入專權的王氏集團。

  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公元前7年1月27日(漢綏和元年十二月),繼他的四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7歲。同年,漢成帝崩。漢哀帝繼位,從此,漢哀帝的祖母傅太后、母親丁太后兩族外戚得勢,王莽退位隱居新野。其間他的兒子殺死家奴,王莽逼兒子自殺,得到世人好評。

  公元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

  公元前1年,漢哀帝崩。王政君掌傳國玉璽,王莽任大司馬,兼管軍事令及禁軍,立漢平帝,得到朝野的一致擁戴。

  公元1年,王莽在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不是爵位),將俸祿轉封兩萬多人。

  公元4年(元始四年),王莽的長女王嬿(即黃皇室主)成了皇后,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被加九錫。此時王莽的野心已經極度膨脹,與漢平帝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公元6年2月3日,漢平帝病死,4月,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號孺子)為皇太子,太皇太后王政君命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

  公元7年(居攝二年),有人不斷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

  公元8年臘月(居攝三年十二月),王莽接受皇太子劉嬰(孺子嬰)的禪讓後稱皇帝,改國號為新,王莽即新始祖,也稱為建興帝,並改長安為常安。開中國歷史上透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公元14年,改元“天鳳”。

  公元20年,改元“地皇”

  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被攻進長安的起義軍殺死。

  西漢後期社會危機深重,政治動盪,人心思變,整個社會流行所謂漢室當“更受命”之說。這種思潮為王莽代漢創造了一個輿論上的思想準備。西漢後期由於土地兼併,災荒,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階級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王莽代漢正是適應了當時整個社會的基本思潮--人心思變,社會思治這一實際情況產生的。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削奪劉氏貴族的權利,引發豪強的不滿。他的改制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社會混亂。由於他看不起邊疆藩屬,削王為侯,不斷挑起對匈奴和東北、西南各族的戰爭。賦役繁重,刑政苛暴。公元11年,黃河改道,災民遍野。公元17年,各地農民紛起反抗,形成赤眉、綠林大起義。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混亂中他被商人杜虞所殺,新朝滅亡。

生肖為鼠的帝王將相:魯肅

  魯肅(172-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他曾為孫權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於周瑜死後代替周瑜領兵,守陸口。此後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省定遠縣)人。

  東漢建寧五年(172年)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舒人周瑜為居巢(今巢湖)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3000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建安二年(197年),魯肅率領部屬百餘人隨周瑜到江南投奔孫權。孫權甚喜,請教天下大計。魯肅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唯有鼎立江東,以觀天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20多萬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懼曹軍勢力,是降是和,大家意見紛紛,莫衷一是;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魯肅私下勸孫權說:“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投降曹操,仍可謀得一官半職,你若投降可就沒有安身之地了。”孫權醒悟,決心抗曹。接著魯肅與周瑜又建議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4000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又被授為橫江將軍。

  魯肅是繼周瑜之後吳國最重要的名臣名將之一,建安二十二年去世,終年46歲。


生肖帝王將相戚繼光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漢族,山東登州人,祖籍安徽定遠。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與俞大猷齊名。其父戚景通任漕運官員(今山東省微山縣魯橋鎮)戚繼光亦出生於此地。率軍之日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現代中國譽為民族英雄,卒諡武毅。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 ...

生肖的巾幗名流賈南風

  賈南風(256-300),即惠賈皇后,小名峕,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東北)人。她是西晉時期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充的女兒。貌醜而性妒,因惠帝懦弱而一度專權,是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始作俑者之一。後死於趙王司馬倫之手。   賈南風,是西晉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史稱惠賈皇后。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醜女人:據史書上記載, ...

生肖的巾幗名流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又稱上官昭容,唐代女官、詩人、皇妃。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三門峽)人,上官儀孫女,上官儀獲罪被殺後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權勢更盛,在政壇、文壇有著顯要地位,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議擴大書館 ...

生肖的巾幗名流珍妃

  清帝后妃有兩位女子曾獲“珍妃”這一封號,一位是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另一位就是廣為人知的光緒帝寵妃他他拉氏。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光緒皇帝妃子,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後因獲罪於慈禧而被投井殺害。而道光帝的珍妃赫舍里氏(1804-?)則卒年葬處不詳。   她容貌出眾,性格中 ...

生肖帝王將相

  王莽,公元前45年生於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縣),是西漢末年掌握進行大權的外戚,篡權稱帝后,建立新王朝。   王莽九歲那年,祖父去世,伯父風繼承了陽平候爵位。十三歲時,漢元帝死,王風以大司馬,大將軍身份輔佐堤,王家開始掌握了西漢朝廷的大權。不久,王莽先後有五個伯叔父同日封候,世稱“五侯”。只有王莽這支因父親 ...

什麼屬相的婚姻最配生肖的人

  什麼屬相的婚姻最配,你的屬相和哪個屬相相合、相配呢?十二生肖配對的原則,喜相合相生,忌相沖、相刑、相害。最佳屬相婚姻配對,屬相婚配以相沖最為不利。生肖配對,即根據上述理論編排而成。其實生肖是否相合,對於婚姻的影響,只佔其中很小的比例。十二屬相配對最佳婚姻,而且,婚姻主要還是靠兩個人共同興趣、愛好、世界觀等 ...

生肖的人是什麼天才

  為鼠的人是什麼天才   屬鼠的人天生心細,雖然這一點使得男人女人只要屬鼠都有那麼一點小心眼,不過事實證明在理財方面,屬鼠的人絕對有我們所沒有的天賦,所以說屬鼠的人是天生的理財天才!   我們通常會有這樣的體會,就是一樣多的賺錢,屬鼠的人能存住,我們卻不一定能存住,一起奮鬥了同樣的年限,屬鼠的人可以有一筆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