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話譯文:
其一
飽見高堂深院裡的官府人家,經常出入北里南鄰上層社會。
追名逐祿者常到官府出入,而在山中散發隱居者是什麼人?
其二
有人很快就能夠封侯萬戶,在交談的當時就能得到賞賜玉璧一雙。
這怎麼能比得過歸隱躬耕南畝,怎麼比得上高臥東窗的閒適生活。
其三
採菱泛舟體驗渡頭疾風正吹,拄著柺杖到樹林西面看夕陽西斜。
我就是那杏樹壇邊的漁父,也就是住在桃花源裡的人家。
其四
無論是春天秋季草木都很茂盛,夏季裡高大的松樹也帶來陰涼。
傍晚牛羊自在地迴歸村頭巷中,村裡的兒童不認識官家的服裝。
其五
寂靜的小村莊橫臥在遠處的山邊,靠近天的地方有棵樹獨立於高原之上。
生活在顏回那樣簡陋、艱苦的環境中,與陶潛那樣與世無爭的高士為鄰。
其六
桃花瓣上還含著昨夜的雨珠,雨後的柳樹碧綠一片,籠罩在早晨的煙霧中。
被雨打落得花瓣灑滿庭園 ,家童還未打掃,黃鶯啼鳴,山客還在酣睡。
其七
喝酒時正好遇到山泉,醉後喜歡抱琴倚靠在大松樹旁。
早上到南園去摘折露葵,晚上來到東谷舂搗黃粱。
2、原文:
田園樂七首
其一
厭見千門萬戶,經過北里南鄰。
官府鳴珂有底,崆峒散發何人。
其二
再見封侯萬戶,立談賜璧一雙。
詎勝耦耕南畝,何如高臥東窗。
其三
採菱渡頭風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四
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
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
其五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
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其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其七
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
南園露葵朝折,東谷黃粱夜舂。
1、透過“桃紅、宿雨、柳綠、朝煙、花落、鶯啼″等景物,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和諧而富有詩意。詩歌題目中的“猶眠”一字最能表現詩人當時的內心感受。
2、後兩句的“田園樂”在於:已經了,昨夜下雨打落的花瓣已灑滿庭院,黃鶯都已在樹枝鳴叫許久,仍不見有人。
1、《田園樂》tián yuán lè 王維wáng wéi: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táo hóng fù hán xiǔ yǔ ,liǔ lǜ gèng dài cháo yān。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huā luò jiā tóng wèi sǎo ,yīng tí shān kè yóu mián 。
2、詩文解釋:紅紅的桃花瓣上還含著昨夜的雨珠,雨後的柳樹縈繞在早晨的煙霧之中。昨夜被雨水打落下來的滿地花瓣,家童還沒有打掃,黃鶯啼鳴,山客還在酣眠。
3、宿雨:昨夜下的雨。
4、山客:隱居山莊的人。
5、猶眠:還在睡覺。
1、透過“桃紅、宿雨、柳綠、朝煙、花落、鶯啼″等景物,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和諧而富有詩意。詩歌題目中的“猶眠”一字最能表現詩人當時的內心感受。
2、後兩句的“田園樂”在於:已經了,昨夜下雨打落的花瓣已灑滿庭院,黃鶯都已在樹枝鳴叫許久,仍不見有人。 ...
1、《田園樂七首》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一組六言詩。這組詩表現了作者退居輞川之後與大自然相親相近的無窮樂趣,同時也集中體現出作者山水田園詩歌創作的藝術化境與歸隱自然之後的心跡軌道,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詩歌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也是後人研究王維思想發展與詩歌創作的重要資料。
2、田園樂七首
...
1、譯文:
獨自閒坐在幽靜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2、原文: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賞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閒適生活情趣的詩。這首小詩總共四句。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 ...
1、全詩譯文如下:很少有人活動只有桂花無聲地飄落,夜裡一片靜謐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光輝照耀驚動了山中棲鳥,不時地高飛鳴叫在這春天的溪澗中。
2、全詩原文如下: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
《田園樂》是由七首六言絕句構成的組詩,寫作者退居輞川別墅與大自然親近的樂趣。《田園樂》是詩人退居輞川別業時所作。在王維筆下,這些詩簡直像一幅蕭疏清淡的水墨畫。
《田園樂七首·其六/閒居》原文: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朝煙一作:春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田園樂七首·其六 ...
1、田園樂原文: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2、田園樂創作背景:
《田園樂》是由七首六言絕句構成的組詩,寫作者退居輞川別墅與大自然親近的樂趣,所以一題作“輞川六言”,此詩是其中一首。此詩是王維後期的作品。王維後期的詩,主要寫隱居終南山、輞川的閒情逸致的生活 ...
山水田園詩,古代漢族詩歌之一。源於南北朝的謝靈運和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宋代楊萬里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王維介紹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