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兩者綜合比較,申不害以術著稱,商鞅以法著稱,兩個人各有千秋,不分上下;
若比較變法的效果和根本,商鞅更厲害,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還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並且推動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程序,而申不害,只是加強君主制度,鞏固國家政局,使百姓生活較為富足;
若比較變法的過程,申不害更厲害,申不害變法更加踏實穩健,風險較小,而商鞅變法則顯得激進,風險很大。
將兩者綜合比較,申不害以術著稱,商鞅以法著稱,兩個人各有千秋,不分上下;
若比較變法的效果和根本,商鞅更厲害,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還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並且推動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程序,而申不害,只是加強君主制度,鞏固國家政局,使百姓生活較為富足;
若比較變法的過程,申不害更厲害,申不害變法更加踏實穩健,風險較小,而商鞅變法則顯得激進,風險很大。
兩者各有千秋。
1、李斯,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
2、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透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申不害曾在韓國變法,申不害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韓滅鄭後被韓昭侯起用為相,進行改革,在韓為相19年,使韓國走向國富兵強。
申不害“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