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畲族三月三的習俗
農曆三月初三是畲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三前後,畲民聚集的地方張燈結綵,旗蟠飄揚,鞭炮震天,身著節日盛裝的畲族人民從大村小寨潮水般擁來,山歌對唱、祭祀舞蹈、民俗表演、體育競技等活動熱鬧月卜凡。
畲民對畲族三月三的重視程度,與春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年這一天,畲鄉家家戶戶都要宰殺牲口,祭祀祖先;畝民也多選擇這天作為畲家男女定情或婚嫁的日孔做烏飯、吃烏飯成了三月三里一項重要的活動。到夜幕降臨,畲民還要舉辦籍火歌會,內容主要為對歌。
畲族三月三的習俗
畲族三月三傳統習俗豐富多彩,其基本內容主要有吃烏飯、祭祀舞蹈、趕歌會,以及一些傳統體育活動表演等。
吃烏飯
據《浙江省少數民族誌》載:景寧畲民三月三吃烏飯,是用一科,金語稱“烏枝”、漢語稱“山饅頭”的小灌木嫩葉(即烏穩)搗碎取汁,浸泡大米煮成的飯。這種黑色的米飯十分可口,有青草芳香味,據說吃了這樣的烏飯,上山不怕螞蟻咬。
《景寧畲族自治縣誌》記載:“三月三是畲族的傳統節日,相傳祖先因狩獵殉難,子孫們在這一天吃‘烏飯’(糯米用烏枝葉汁即山饅頭汁染黑蒸熟),有的地方還舉行對歌,以作紀念。”
做烏飯是取新鮮烏穩(山饅頭)樹的葉子洗淨,放在石臼裡搗碎,取出過濾,用其汁將糯米浸泡半天,米撈起來瀝乾後,放在木飯瓶或陶飯顫等容器裡文火蒸熟後,先供奉祖先、神靈,然後自己才能吃。這種飯看上去烏糟糟的,並不是很起眼,吃起來卻是糯糯的,香噴噴的,非常可口,吃了還想吃。後來有人加入山間野味,如香菇、木耳等炒一炒和米一起蒸,那味道就更鮮美了。
千百年來,三月三前夕,舍家婦女揹著竹簍唱著舍歌,上山摘烏穩葉。三月三這天,舍民家家戶戶做烏飯,吃烏飯,畲族村寨處處飄蕩著烏飯沁人心脾的清香,有“一家蒸烏飯,十家飄清香”之說。舍民們或用烏飯宴請貴客,或帶著烏飯糰(20世紀60年代以前舍民把烏飯盛在葦葉飯包裡)去趕歌會。
祭祀舞蹈
畲族是一個尊宗敬祖的民族,記述畲族源流傳說的長聯歌《高皇歌》載:“(龍麒)自願官唔愛,一心間山學法來,學得真法來傳祖……盤藍雷鍾學師郎,收師捉鬼法來強,手反千斤天羅網,凶神惡煞走茫茫。”關於“做功德”,在《盤靚世考》中有載:“盤瓢因為遊獵……跳過大樹,被株尖所傷而終……殯後長腰木鼓,長笛短吹,男女連聲唱歌,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畲族“祖圖”中即有“閭山學法”影象,也有多人手拿道具,州人手擎寫有“超魂超度”字樣的木牌翩翩起舞的形態。由此可見,“傳師學師與做功德”和舍民族的源流密切相關。據考,自唐宋以來就有舍民在景寧的救木山、澄照大赤洋等地定居,明代大量入遷,日後不斷繁衍壯大。故而畝族祭祀儀式—傳師學師與做功德—就在浙江景寧畲族聚居區代代相傳,在三月三時,更以吃烏飯、跳祭祖舞等形式緬懷先祖,漸漸形成具有相對獨特文化品味的祭祀儀式。
畲族三月三的由來傳說
畲族三月三民間習俗由來已久,有多種說法。
其一,《盤瓠世考》記載:“盤瓢因為遊獵……跳過大樹,被株尖所傷而終……殯後長腰木鼓,長笛短吹,男女連聲歌唱,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這一天是農曆三月初三,簧火歌舞之風從此開始。之後,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畲民身著節日盛裝,挑著山哈酒,帶上烏飯,從四面八方會聚而來,祭拜祖先,對歌跳舞,吹奏樂器,圍著籠火狂歡,男女青年藉此對歌傳愛,直到天將破曉。
其二,據((浙江省少數民族誌》載:“據說在唐總章二年,畲民被朝廷軍隊圍困在深山老林之中,處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困境。他們在大山裡唯一尋找到的是一種叫烏穩的果實,採回來給雷萬興品嚐後,雷萬興命令畲軍大量採集此果,為畲軍充飢。後畲軍得到外援,第二年春,雷萬興又一次帶領畲族人民反抗,最終取得了勝利。那一天,正好是三月初三,雷萬興感到特別高興,在與士兵們的談笑中回想起採野果的情景,此時正值春天,沒有烏穩果,就下令畲軍,採來烏穩樹葉煮飯,算是慶祝。大家吃得很香,飯後高興地唱起山歌跳起舞,於是畲民三月三吃烏飯的習俗就這樣一直流傳下來。”
畲族的傳統節日
畲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六月六”、中元節、仲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招兵節”等。
年節,也叫春節,是畲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從農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開始過新年了。祭灶神後,就準備除夕的“年夜飯”,閤家“圍爐”。畲族屆時家家蒸制“黃金餈 ”吃“黃金餈”是畲民過新年的特色之一。畲鄉流傳“糯米做餈圓又圓,香麻攔餈甜粘粘”的順口溜,表示畲家人團圓共聚天倫和來年日子更甜美的意願。除夕夜全家“吃隔歲”(即吃“年夜飯”),這是畲民最歡樂的時刻,一邊盡情地享受美味佳餚,一邊抒發追求來年日子過得更比今年好的願望。“圍爐”後,主婦選一根直徑約七、八釐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裡燃燒,燒至一定火候以灰燼掩埋之,使之不至熄滅,備為正月初一的火種,俗稱“隔年豬(楮)”或“留隔年火種”。是夜,萬家燈火,通宵達旦,盡情歡樂“守歲”。所謂“守歲”就是“守祟”崇,意在防“祟”入室傷害兒童。初一清晨,雞鳴第一聲,各個畲村不約而同開啟廳門,燃放大炮(即雙響紙炮),人們走村串寨,平輩互相道賀新年大吉,晚輩向長輩拜年,主婦爭先恐後到井裡挑水,煮線面充作早餐,寓意家人平安長壽;兒童三五成群到竹村裡“搖竹娘”,邊搖邊唱道:“搖竹娘,搖竹娘,你長我也長,舊年是你長,新年讓我長,明年你我一樣長。”以示像毛竹一樣茁壯成年;青少年參加各種娛樂遊戲活動,如弈棋、“猴孵蛋”、捉迷藏、盪鞦韆等。活動一直持續至“元夕節”,歡度新春佳節才告結束。
“二月二”,又稱會親節,是畲族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閩東的福鼎、福安等縣。所謂“會親”,係指原由福鼎雙華、福安坂中分爐至浙南、閩東各地的畲族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活動。福建雙華“會親節”規模最大,遐邇聞名。節日這一天。畲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華蓋”的圓傘,從雙華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裝打扮回到祖地會親。人群熙熙攘攘,歌聲笑聲不絕於耳,寧靜的山村頓時成歡樂的海洋。特別是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晝,增添了節日的熱烈氣氛,歌會進入了高潮,人們引吭高歌,嘹亮的歌聲在山野迴盪,越唱興致越濃,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三月三”,又稱“烏飯節”,是畲族人民紀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動統治階級鬥爭取得勝利的節日。相傳:在唐高宗總章年間,畲族英雄恨興領導義軍反抗唐王朝,被官軍圍困在大山裡,糧斷援絕,處境十分艱難,眼看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山裡各種植物都已脫葉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的野生植物,枝條上還掛有串串的甜果。畲軍採集回營,雷萬興之香甜可口,便傳令全軍四出採集,軍糧解決了,雷萬興便於三月初三日殺出重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萬興想吃當年的烏稔果,讓畲軍入山採摘,可是這時烏稔剛吐芽抽葉,士兵只採回葉子,加入糯米蒸制,飯呈藍黑色,同樣香噴可口,後來畲民為分享雷萬興抗擊官軍勝利的喜悅,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制烏米飯,世代相沿,衍成風俗。如今,各地畲民為紀念民族英雄雷萬興,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烏米飯,閤家共餐,饋贈親友。舉辦舞會,集體對歌,歡度節日。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各地歡度這個古老的節日更加熱烈和豐富多采。19893年4月17日,有一百多位畲族同胞首次在京舉行“三月三”活動。
分龍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是畲族人民禱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娛樂性節日。這一天畲族群眾不從事農活,人們穿上節日盛裝,興高采烈地赴舞會,在山坪、田壠對“打”山歌,歌詞多歌頌勞動、喜慶豐收和表達愛情等,歌會的場面十分動人。1986年6月27日(農曆五月廿一日),福建省首屆“分龍節”歌會在福安縣富春公園舉行,各地畲族歌手是人參加,這次畲族歷史上空前的盛會。福安、霞浦、福鼎等地的成千上萬畲族群眾,於“分龍節”這一天則會集到福安白雲山、霞浦雁頭山、福鼎太姥等地,舉行群眾性的登山比賽。登山地點人山人海,既有參賽者,也有前來觀看助興者,比賽的終點選在各山的峰頂。到達目的地被譽之為赴“蟠桃會”,優勝者獲得“仙桃”和“仙酒”的獎賞。入夜,盤歌開始,一對對青年男女隱沒在山林裡、依偎在溪澗房,哼起美妙的情歌。因此,節日登山比賽既是鍛鍊身體、培養毅力的一項有益運動,也是青年“山戀”的極好機會。
招兵節,是畲族紀念祖先的宗教性節日,現僅流行於粵東、粵東北畲族地區。相傳遠古時期盤瓠往番邦取番王頭時,被番兵追趕,到海邊,得到神兵的幫助,才安然返國。人們為了紀念自己的始祖,感謝神兵,每三五年舉行一次“招兵”,向他們獻祭。但據實地調查,粵東畲族舉行“招兵”大典的時間也不盡一致,豐順縣鳳坪村畲族於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舉行。潮州石鼓坪畲族一年分兩次舉行:第一次(陰曆“除夕”)“請神上表,安井謝灶,推龍謝土,請兵安營,大謝”,稱為“請兵節”;第二次(正月初四日),“請神、賞兵、祭符、散兵”,稱“送兵節”。現在鳳凰山區畲族已將“請兵”與“送兵”兩節合併為五年舉行一次,統稱之為“招兵節”,活動時間定在農曆的“大雪”至“冬至”之間的吉日舉行,節期一般為三天三夜。“招兵”儀式在公廳舉行,請法師主持,祈求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全村男女老少前來參加助興,甚為熱鬧。粵東北九連山畲族地區的“招兵節”,活動的時間,一般是在年景不佳、風雨不調的年歲,經族人共商而定。活動分祭祀和祈禱兩部分,祭祀的內容與上述粵東鳳凰山畲族的“招兵節”基本相同。惟祈禱部分,是九連山畲族的創造,它使原來“招兵節”的圖騰信仰宗教儀式發展為趨吉求福的傳統民間習俗活動。
在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社會,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自己民族的文化以及傳統節日。那麼畲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呢?有哪些民間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畲族的傳統節日
年節
也叫春節,是畲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從農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開始過新年了。祭灶神後,就準備除夕的“年夜飯”,閤家“圍爐”。畲族屆時家家蒸制“黃金餈”吃“黃金餈”是畲民過新年的特色之一。
畲鄉流傳“糯米做餈圓又圓,香麻攔餈甜粘粘”的順口溜,表示畲家人團圓共聚天倫和來年日子更甜美的意願。除夕夜全家“吃隔歲”(即吃“年夜飯”),這是畲民最歡樂的時刻,一邊盡情地享受美味佳餚,一邊抒發追求來年日子過得更比今年好的願望。“圍爐”後,主婦選一根直徑約七、八釐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裡燃燒,燒至一定火候以灰燼掩埋之,使之不至熄滅,備為正月初一的火種,俗稱“隔年豬(楮)”或“留隔年火種”。
是夜,萬家燈火,通宵達旦,盡情歡樂“守歲”。所謂“守歲”就是“守祟”崇,意在防“祟”入室傷害兒童。
初一清晨,雞鳴第一聲,各個畲村不約而同開啟廳門,燃放大炮(即雙響紙炮),人們走村串寨,平輩互相道賀新年大吉,晚輩向長輩拜年,主婦爭先恐後到井裡挑水,煮線面充作早餐,寓意家人平安長壽;兒童三五成群到竹村裡“搖竹娘”,邊搖邊唱道:“搖竹娘,搖竹娘,你長我也長,舊年是你長,新年讓我長,明年你我一樣長。”以示像毛竹一樣茁壯成年;
青少年參加各種娛樂遊戲活動,如弈棋、“猴孵蛋”、捉迷藏、盪鞦韆等。活動一直持續至“元夕節”,歡度新春佳節才告結束。
“二月二”
又稱會親節,是畲族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閩東的福鼎、福安等縣。所謂“會親”,係指原由福鼎雙華、福安坂中分爐至浙南、閩東各地的畲族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活動。福建雙華“會親節”規模最大,遐邇聞名。
節日這一天,畲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華蓋”的圓傘,從雙華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裝打扮回到祖地會親。
人群熙熙攘攘,歌聲笑聲不絕於耳,寧靜的山村頓時成歡樂的海洋。特別是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晝,增添了節日的熱烈氣氛,歌會進入了高潮,人們引吭高歌,嘹亮的歌聲在山野迴盪,越唱興致越濃,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三月三”
又稱“烏飯節”,是畲族人民紀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動統治階級鬥爭取得勝利的節日。
相傳:在唐高宗總章年間,畲族英雄雷萬興領導義軍反抗唐王朝,被官軍圍困在大山裡,糧斷援絕,處境十分艱難,眼看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山裡各種植物都已脫葉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的野生植物,枝條上還掛有串串的甜果。
畲軍採集回營,雷萬興食之,覺香甜可口,便傳令全軍四出採集,軍糧解決了,雷萬興便於三月初三日殺出重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萬興想吃當年的烏稔果,讓畲軍入山採摘,可是這時烏稔剛吐芽抽葉,士兵只採回葉子,加入糯米蒸制,飯呈藍黑色,同樣香噴可口,後來畲民為分享雷萬興抗擊官軍勝利的喜悅,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制烏米飯,世代相沿,衍成風俗。
如今,各地畲民為紀念民族英雄雷萬興,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烏米飯,閤家共餐,饋贈親友。舉辦舞會,集體對歌,歡度節日。
封龍節
為每年的農曆五月,是畲族人民禱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娛樂性節日。這一天畲族群眾不從事農活,人們穿上節日盛裝,興高采烈地赴舞會,在山坪、田壠對“打”山歌,歌詞多歌頌勞動、喜慶豐收和表達愛情等,歌會的場面十分動人。
招兵節
是畲族紀念祖先的宗教性節日,現僅流行於粵東、粵東北畲族地區。相傳遠古時期盤瓠往番邦取番王頭時,被番兵追趕,到海邊,得到神兵的幫助,才安然返國。人們為了紀念自己的始祖,感謝神兵,每三五年舉行一次“招兵”,向他們獻祭。
但據實地調查,粵東畲族舉行“招兵”大典的時間也不盡一致,豐順縣鳳坪村畲族於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舉行。
潮州石鼓坪畲族一年分兩次舉行:第一次(陰曆“除夕”)“請神上表,安井謝灶,推龍謝土,請兵安營,大謝”,稱為“請兵節”;第二次(正月初四日),“請神、賞兵、祭符、散兵”,稱“送兵節”。
現在鳳凰山區畲族已將“請兵”與“送兵”兩節合併為五年舉行一次,統稱之為“招兵節”,活動時間定在農曆的“大雪”至“冬至”之間的吉日舉行,節期一般為三天三夜。
“招兵”儀式在公廳舉行,請法師主持,祈求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全村男女老少前來參加助興,甚為熱鬧。粵東北九連山畲族地區的“招兵節”,活動的時間,一般是在年景不佳、風雨不調的年歲,經族人共商而定。
活動分祭祀和祈禱兩部分,祭祀的內容與上述粵東鳳凰山畲族的“招兵節”基本相同。惟祈禱部分,是九連山畲族的創造,它使原來“招兵節”的圖騰信仰宗教儀式發展為趨吉求福的傳統民間習俗活動。
時代的進化,各地區的人們也在不斷的交流變化與流動中。而在我國56個民族中,畲族是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當然,儘管是在現代的文化交流過程中,每一個民族都還保留著自身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節日。那麼,在畲族文化中,他們所保留的傳統節日又有哪些呢?一起去看看吧!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 ...
海南三月三的節日意義
海南三月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也稱“愛情節”。這是黎族、苗族人民悼念祖先、慶賀新生、讚美生活和歌頌英雄、歌頌愛情的傳統佳節。也是青年們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是海南黎族、苗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
農曆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三月三節日簡介
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就是古時的“上巳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因為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不同,所以到魏晉時就以襖初三’來代替“上旬的巳日”作為上巳節了。
上巳節起源於周代。起初它是、種巫教活動,即透過水濱祭祀、沐浴活動,除災祛邪、析求生育。可以說上巳節厚本是上古先民 ...
三月三佛教什麼日子 三月三是佛教什麼節日
三月三是布袋和尚坐化日。
布袋和尚是彌勒佛的千萬化身之一,他體態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開,慈眉善目,和藹可親。平生好學,善吟詠、偈語。因伸張正氣,勸人為善,常給群眾帶來歡樂、除卻煩惱,亦稱“歡喜和尚”。
他雖是菩薩,但他好像離我們又很近,生活在我們當中 ...
廣西三月三的風俗有哪些
1、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2、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 ...
廣西三月三節日活動有哪些 三月三特色活動
廣西三月三節日活動有搶花炮、包五色檽米板、繡球花寄情、打銅鼓、對歌談愛、打擔子等活動,三月三歌圩節是廣西最盛大的節日,節日期間全省放假2天,全民狂歡,人們盪鞦韆,演壯戲、以熱鬧的歌舞表演等慶祝活動來祈福風調雨順。
搶花炮
在農曆三月三及其豐收以後,廣西 ...
廣西三月三是什麼節日 廣西壯族三月三簡介
農曆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農曆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