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傳統節日:招兵節
畲族傳統節日:招兵節
“招兵節”是畲族傳統的宗教性節日,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畲族祖先而設立的,它在畲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許你看到“招兵”這兩個字會以為是部隊招兵入伍,如果這樣理解,你就錯了,畲族的“招兵”是“招神兵”,是不是很好奇畲族怎麼招神兵的,彆著急,小編這就給你介紹下畲族的招兵節。
招兵節,是畲族紀念祖先的宗教性節日,現僅流行於粵東、粵東北畲族地區。相傳遠古時期盤瓠往番邦取番王頭時,被番兵追趕,到海邊,得到神兵的幫助,才安然返國。人們為了紀念自己的始祖,感謝神兵,每三五年舉行一次“招兵”,向他們獻祭。
但據實地調查,粵東畲族舉行“招兵”大典的時間也不盡一致,豐順縣鳳坪村畲族於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舉行。潮州石鼓坪畲族一年分兩次舉行:第一次(陰曆“除夕”)“請神上表,安井謝灶,推龍謝土,請兵安營,大謝”,稱為“請兵節”。
第二次(正月初四日),“請神、賞兵、祭符、散兵”,稱“送兵節”。現在鳳凰山區畲族已將“請兵”與“送兵”兩節合併為五年舉行一次,統稱之為“招兵節”,活動時間定在農曆的“大雪”至“冬至”之間的吉日舉行,節期一般為三天三夜。
“招兵”儀式在公廳舉行,請法師主持,祈求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全村男女老少前來參加助興,甚為熱鬧。粵東北九連山畲族地區的“招兵節”,活動的時間,一般是在年景不佳、風雨不調的年歲,經族人共商而定。
活動分祭祀和祈禱兩部分,祭祀的內容與上述粵東鳳凰山畲族的“招兵節”基本相同。惟祈禱部分,是九連山畲族的創造,它使原來“招兵節”的圖騰信仰宗教儀式發展為趨吉求福的傳統民間習俗活動。
招兵節師公所使用的法器有:
法鼓(大、小各1)、鬥鑼(亢鑼)、鈸(大、小各1)、龍角(用錫製成呈弓形的吹號管)、木魚梏(相傳已有400多年曆史,兩面各雕刻有1條鯉魚)、卜杯(兩杯用一鐵煉連在一起)、音磬(銅)、鍾(銅)、鈴刀(鐵製,刀柄末端穿串著若干銅錢和鐵環,抖動時叮噹作響)、印璽(銅製,刻“日月太上老君敕”,印柄鑄獅)、印牒等。
招兵節整個過程儀式分七大段30項:
七大段分別是:1、請神;2、奏文書;3、開路引;4、招兵;5、賞兵糧;6、坐樓臺;7、謝神。30項是:1、起師;2、大請神;3、奏文書;4、請佛;5、開光明經;6、消災懺;7、請龍;8、安龍;9、安灶君;10、開公王懺;11、安井;12、拜田君;13、做供;14、打路引;15、給施;16、招兵;17、上香;18、清師爺;19、開三奶經;20、礱谷、舂米;21、賞兵糧;22、賞酒肉;23、安兵;24、光燈謝土;25、誦慈悲經;26、誦觀音經;27、油火燒邪;28、收邪;29、送佛;30、謝師。自己有師公的畲村,最後要增加一項發兵儀式。
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昆米勒節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它們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每個民族文化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就一起走進達斡爾族文化的傳統節日“昆米勒節”。
“昆米勒”是達斡爾語,漢意為柳蒿芽。別名柳蒿菜、萎蒿、水蒿、白蒿等,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其嫩莖葉可供食用,且清爽宜人,味美可口,是嫩江兩岸達斡爾人民普遍喜愛食用的一種富有營養的風味野菜。一提起柳蒿芽,使人很自然地會想到達斡爾族,人們說它是達斡爾人的象徵。
在達斡爾族的傳說裡,講到三百多年前,達斡爾人在黑龍江北岸時,懷著維護祖國尊嚴、保衛家鄉土地的堅強信念,與沙俄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鬥。後來清朝皇帝下令達斡爾人南遷至大興安嶺和嫩江流域。頭幾年,他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只好採集柳蒿芽度饑荒、熬日月。
因此達斡爾人稱柳蒿芽是“救命菜”。達斡爾人靠著它,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才得以生存繁衍。在柳蒿芽那清香微苦的味道里,包含著多少達斡爾人的苦難與歡樂啊!達斡爾人對它的真摯感情是從苦難的歷程中培植起來的,是不可磨滅的。
每年的陽曆5月中旬,就是達斡爾族為了紀念柳蒿芽而舉辦的昆米勒節,“採柳蒿芽”達語稱“昆米勒瑪日拜”。節日期間,達斡爾族男女老少相約結伴,他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婦女們多頭扎長綢或包毛巾,腰繫繡花圍裙,裝上麻袋、大小柳條筐,三五結夥趕著大軲轆車,走向綠草如茵的草原,走向春意盎然的山野,走向春水歡騰的河岸。
採柳蒿芽時,一邊對唱山歌,一邊採集柳蒿芽。達斡爾人的集體主義觀念和榮譽感是較強的,不同“莫昆”(部落)的人碰到一塊採集要互相謙讓。如果不遵守規矩,會受眾人責怪。因此人們共同遵守本族規矩,以團結為重。達斡爾族這種傳統習慣是這個民族心理素質的外在表現,這種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良俗,正在繼承和發揚。
柳蒿芽養育了達斡爾人,在達斡爾人心裡紮下了根。達斡爾人常說:“沒有江河的地方,達斡爾人不安家;沒有流水的地方,不長柳嵩芽”。達斡爾人逐水草放牧、種田、打獵,吃慣了生長在河邊、江沿的柳蒿芽。由這種飲食風俗形成的民俗特點就更是豐富多樣了。
達斡爾人喜食柳嵩芽習俗的形成,是由生活環境決定的。他們居住的地方遍地生長柳嵩芽,為達斡爾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採集活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場地;而且整個民族喜好柳嵩芽微苦清香的特殊味道。從這特殊菜餚的烹製中可窺見達斡爾族多種經營的生產習俗。
達斡爾族對柳嵩芽的有別具一格的製作方法:內放芸豆——體現出這個民族很早就從事農耕的特點;放豬肉、魚、肥腸——從事家畜飼養、漁業生產的特點;或者放進牛、羊肉、狍子肉等,體現出牧業、狩獵業的特點。總之,達斡爾人世世代代喜食柳蒿芽習慣流傳至今不衰,表現出這種民俗事象頑強的傳承性。
仡佬族傳統節日:拜樹節
“拜樹節”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是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人都誤以為“拜樹節”是隨便哪棵樹都可以,其實仡佬族的“拜樹節”拜的並不是所有的樹,仡佬族只拜青鋼樹,因為青鋼樹是仡佬族的祖宗樹。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仡佬族的拜樹節。
仡佬族的拜樹節時間是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節前,由六戶人家負責收錢買祭品,由一人推石磨空轉三次,表示告之山神,並逐巷逐寨吶喊“久剁刀”(意即祭山神)。
節間,在山上用樺樹枝扎一高1米寬1米的小屋,放置於大神樹底下,插以三角形小彩旗,牽雞、豬、羊繞樹三次宰殺祭祀,燃以香、燭、紙,請山神入座祭之,鬼師唸唸有詞,全族跪拜,以祈禱神靈保佑,五穀豐登。這一節日使得許多仡佬村寨至今仍儲存著千年古樹。
拜樹節這天家家戶戶帶上酒、肉、糯米飯、鞭炮,輪流向房前屋後及山上的樹木“拜樹”儀式,預祝林木旺盛,果樹豐收,並刨掉樹根周圍的野草,培土,選遠山上一棵高大的樹作“代表”去拜。拜樹節後全寨就自發地進行造林活動,形成習俗。
仡佬人民拜樹,並不是拜所有的樹,而是隻拜青剛樹。因為青剛樹是仡佬族的祖宗樹,它同這個民族在歷史上的遷徙活動有關。
相傳在古代,居住在貴州安順等地的仡佬人民,曾經向廣西的隆林遷徙。由仡佬族的“大房”(輩分最高者,下同)帶著祖公婆的香爐和靈位先走,經過的道路,都用樹葉打記號,為後邊來的本族人做路標。“大房”邊走邊觀察各地的山山水水,總想找個可以開發的好地方定居下來,建設家園,繁衍後代,振興仡佬。他走了一山又一山,過了一村又一村,也不知走了多少日子,終於愛上了一個地方。
只見那個地方四周山青樹綠,“草有九擘(擘,兩手向橫平伸的長度)長,樹有九擘高,燒茺能種地,挖坎可造田,牧畜有水草,林業更優先”。實在是個開發的好地方。“大房”一打聽,才知道他來到了現在的隆林縣德峨鄉磨基村下衝屯,於是,他決定在這裡定居。
居住在下衝屯的人們,熱情地接待了“大房”。沒有房子,就騰出自己住的半間讓仡佬客人住。這使“大房”十分感激。然而,當他看到堂屋裡主人家的祖宗神位後,不禁發愁了:自己帶來的祖宗靈位安置在哪裡!如果自己的祖宗神位同主人家的安在一起,這是不合風俗的。
“大房”一時無法決定,只好悶悶不樂的走出寨子。快走出寨口時,只見兩株蒼勁挺拔的青剛樹直指藍天,“大房”不由得停步觀察起來。這兩株樹,有著堅硬、粗大的軀幹,暴風雨也刮不倒;它們那茂密的枝葉,夏天的烈日也曬不透。
它們那種威武、堅毅和頑強不屈的氣魄,使“大房”越看越喜愛,越看越感動,情不自禁地放聲高歌起來:青剛樹呵樹青剛,根深葉茂好陰涼。遮得太陽遮得雨,仡佬靈位有地方!山歌一唱,心裡亮堂,“大房”立即找來刀斧,在這兩棵青剛樹上各開了一個洞,分別把祖公、祖婆的靈位安居在樹洞裡。
從此,代代相傳,隆林境內的仡佬族人民就拜青剛樹為自己的祖宗樹。
拜樹節為什麼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也是有原因的。“大房”最先到下衝後,以為隨後遷徙的仡佬族人會沿著他放的路標找到他的。誰知,那些用樹葉做成的路標,很快就被牲畜吃光了,後面的來人看不見路標,就分頭四處去找尋“大房”找不到就自己落實地方定居下來。
過了很久,分散居住在隆林各地的仡佬族人,才知道“大房”定居的地點。為了紀念祖宗,全族討論定在每年中的重大節日,所以,每個人都自覺承擔節日賦予的義務。
如祭祀所需的一頭黃牯子牛,每年都輪流由三戶人獻出,合夥養或湊錢買都行;今年這三戶出了牛,明年就輪到另外三戶出就這樣週而復始。祭祀祖宗樹的前幾天,首先殺牛聚餐,除本族人參加外,還邀請附近寨子的各族人民來會餐。會餐只吃牛下水及其他酒菜,留下牛心到八月十五祭祀祖宗樹。牛肉則按會餐人數平分每人一份帶回家。
祭祀祖宗樹時,由“大房”主祭。先將兩隻半斤重的小公雞扭斷脖子,扯出翅膀、雞腳以及牛心等作為祭品,祖公樹放一隻雞頭,雞左邊的翅膀和腳,祖婆樹也放一隻雞頭及右邊的翅膀和腳,均用紅紙包好後,分別送進祖公祖婆的樹洞裡,再用紙錢封好樹洞,由“大房”向祖宗樹下跪祈禱,敬酒、鳴炮、會餐,並將牛心分給本族各戶。
分牛心是有嚴格規定的:只分給本族中各戶的“大房”,“大房”有多少人,牛心就切成多少片,每人只分一片;晚輩及婦女均不得享用。
仡佬族傳統節日:敬雀節
“敬雀節”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為仡佬族文化的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仡佬族,老人特別保護鳥雀,不允許別人傷害它。“敬雀節”的傳承極為嚴謹,這是使“敬雀節”能夠傳承至今的主要原因。那麼“敬雀節”到底對仡佬族有什麼意義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敬雀節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 ...
瑤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姑娘節
姑娘節是瑤族一個非常傳統的民族節日,姑娘節也是我們中國一些少數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姑娘們都會穿上漂亮的服裝與姐妹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同時也會在這一天尋找自己心儀的男孩。那麼,大家對於姑娘節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瑤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瑤族姑娘節的簡介
瑤族姑娘 ...
畲族傳統節日,畲族二月二
畲族文化歷史悠久,無論是民族風俗還是傳統節日,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畲族二月二就是畲族民間文化的一個奇葩。畲族語言雖然沒有文字,但卻生動形象,二月二璀璨的文化內涵就是畲族文化的直接表現。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畲族二月二吧。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 ...
柯爾克孜族的傳統節日:馬奶節
每個民族都會有一些帶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節日是從很久以前流傳下來的,而柯爾克孜族的傳統節日——馬奶節就是比較有特色的節日,節日期間會食用馬奶來祈求平安。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柯爾克孜族文化吧!
柯爾克孜族大多生活在牧區,從事牧業生產,他們養馬、愛馬,並喜歡喝馬奶,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 ...
佤族的傳統節日:新水節新火節
新水節
??新水節又稱"迎新水",時間在佤歷一月初一至初三,即公曆11月。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的頭人蓋大房子時,全寨歡歌起舞。而每天晚上都有一個陌生的漂亮姑娘來和頭人兒子廣格倮王子對歌。廣格倮簡直對不贏她,王子愛上了姑娘,要求跟姑娘回家向姑娘父母求婚。姑娘在路上撒下粗糠, ...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
牛王節(農曆十月初一)
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放響鞭炮,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同時,還要給牛披紅掛綵,打餈粑掛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壽。 ...
毛南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的來歷故事
在西方宗教中有一個以火為至高存在的拜火教,除了一些宗教之外還有著一些特殊的節日也是以火為主角。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就有著一些傳統的火把節。
那麼,本期民族故事瞭解火把節的來歷故事。
還想了解》》劉伯溫挖諸葛亮墓
貴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一帶的毛南族人,每年臘月三十晚上,都要過火把節。火把節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