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稜兩可[móléngliǎngkě]:模稜: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 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出自《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示例:在原則問題上,我們必須態度鮮明,決不能模稜兩可。
狐疑不決。
解釋:形容心裡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出處:《後漢書·劉表傳》:“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
示例:縣官聽說後,也自狐疑不決起來,暗想道:這事倒是我認錯了?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
近義詞:猶豫不決、優柔寡斷、躊躇不定。
反義詞:當機立斷、斬釘截鐵。
比較符合該謎面的答案成語為:落草為寇。
釋義:舊指逃入山林做強盜;
近義詞:佔山為王、上山為賊、嘯聚山林等;
出處:元代秦簡夫所著《趙禮讓肥》:“某今在這宜秋山虎頭寨,落草為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例句:封建國家賦稅嚴苛,百姓民不聊生紛紛落草為寇。 ...
模稜兩可是一個成語。
釋義: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對問題正反兩面態度模糊。
出處:《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
冷暖自知:【基本解釋】:水的冷暖,飲者自知。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拼音讀法】:lěng nuǎn zì zhī
【使用舉例】:今蒙指授入處,如人飲水,~。今行者即是某人師也。(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四)
【使用方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比喻體會 ...
意思為古時傳說狐狸能夠變成人形來迷惑人,但它的尾巴卻始終變不了,成為妖的標誌。 比喻壞人的本來面目或迷惑人的罪證。
出處為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法雲寺》:“孫巖娶妻三年,不脫衣而臥。巖私怪之,伺其睡,陰解其衣,有毛長三尺似野狐尾。巖懼而出之。妻臨去,將刀截巖發而走。鄰人逐之,變成一狐,追之不得。 ...
“一個人手頂山”所代表的成語是:頭重腳輕。
解釋:頭腦發脹,腳下無力。形容身體不適,也比喻基礎不牢固。
出處:宋代道原的《景德傳燈錄·澄遠禪師》:“僧曰:‘卻下碧潭時如何?’師曰:‘頭重尾輕。’” ...
立錐之地:
解釋:插錐尖的一點地方。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也指極小的安身之處。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
近義詞: 插針之地、立足之地 。
反義詞:廣闊天地、 廣土眾民 。
語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用於 否定句。 ...
釋義是指各方面都照顧地很周到,也指雖然各方面都照顧到,每一個方面都處理的很得當。
近義詞有:兩全其美、面面俱圓、四平八穩、八面見光、八面玲瓏、八面後瓏、一舉兩得、左右逢源等。
反義詞有:顧此失彼、掛一漏萬等。
出自清朝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