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軾而望之”出自《左傳》。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
文章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只有“取信於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而:表順承關係無實意,表修飾。
而:表順承,不譯。出自《曹劌論戰》中“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解釋是“曹劌走下戰車,到地上看看齊軍撤退時留下的車印,再登上車前的橫木去遠眺齊軍撤退的情形”。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為了防止中敵人的埋伏,看一下敵人逃跑時的車輪印,是雜亂無章,還是有條不紊發的,登上車看,是觀察遠處有沒有敵人的埋伏,他們的旗幟是否都倒下了,以此來判斷是不是要繼續前進。
登軾而望之的之意思是指齊軍,這句話意思是檢視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出自先秦左丘明的《曹劌論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84年,齊藉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
重點寫曹劌“論戰”,而不是戰爭經過。並透過對話突出了曹劌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將曹劌和魯莊公作對比,突出了曹劌以上兩個特點。雖然魯莊公沒有遠見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恥下問,虛心的向曹劌請教。這是一篇記敘戰爭的短文,但重點不是記敘戰爭的經過,而是著重寫曹劌的“論戰”,凡是與表現主題無關的枝節就儘量省略。
1、意思是說,說要順應自然規律,在適當的時期給民眾分派任務,使民以時,不做違背規律的事,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人民也不會埋怨。
2、這句話選自《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為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集。莊子,戰國思想家,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縣人,一說今河南商丘東北)。 ...
1、反其道而行之是漢語詞彙,拼音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解釋為採取與對方相反的辦法行事。
2、【出 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
3、【英 文】to act in a diametrically o ...
1、“子曰:默而識之”的意思是: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裡。出自《論語·述而》。
2、《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
1、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思是:心裡面明明白白地知道這件事情不可以做,可還是非做不可。說這句話時表現人物釜沉舟的決絕之意。
2、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點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鬥而得來的。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出他孜孜的執著精神。從這位看門人的話中,我們也可 ...
1、凡德行高尚的人便可尊其為老師。
2、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這句話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每個人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首先要充分考慮自己的道德涵養程度和為人處事的態度,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以此來確定自己應處的位置,決定行事方針和方法。
3、然後,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謹慎斟酌, ...
1、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思是:心裡面明明白白地知道這件事情不可以做,可還是非做不可。說這句話時表現人物的破釜沉舟的決絕之意。
2、出處及拓展:
出處:《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 ...
1、意思是: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虛心好學,引以為戒。
2、出自:《論語·述而》
朝代:戰國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傳門人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翻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