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冷血動物有魚、蛇、蛙、蜥蜴、烏龜、鱷魚等等。有些朋友想了解一些關於冷血動物的內容,那麼,下面小編就跟朋友們來講講,冷血動物的體溫擁有什麼特徵?冷血動物的體溫有哪些特徵?以下內容由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看完就清楚了,還可以分享給小夥伴哦。
冷血動物的體溫擁有什麼特徵
體溫會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
冷血動物也就是變溫動物,是除了哺乳類和鳥類的動物,地球上的動物大部分都是變溫動物。變溫動物因為動物的體內沒有自身調節體溫的機制,僅能靠自身行為來調節體熱的散發或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來提高自身的體溫。
當外界環境的溫度升高時,動物的代謝率隨之升高,體溫也逐漸上升,它們便被動地離開不利的環境;當外界環境的溫度降低時,動物的代謝率也隨之降低,體溫也逐漸下降。所以它們或是移向日光下取暖來提高體溫,或是鑽進地下、洞穴中進行冬眠,或是遊向溫暖水域,或是進行夏眠。
為什麼冷血動物沒有感情?
首先呢,這個問題的描述有一點偏差,在正文開始前我得糾正一下,“冷血”的說法一定會讓動物學家炸毛,應該說是變溫動物。人們一般提起這個詞能想到的主要有爬行類,兩棲類。但其實動物界中除去哺乳類與鳥類之外的所有動物都是變溫動物,而以昆蟲為主的節肢動物又佔動物界總物種量的65%,沒想到吧,其實變溫動物才佔據了絕對的數量優勢。
然後說重點:動物之間,動物與人之間從生理上來說基本沒有多少特別明顯的界限,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既可以產卵又餵養乳汁的鴨嘴獸一樣,在過去的形態學分類中,博物學家就為此大傷腦筋--它到底算哺乳類還是鳥類呢?(其實它與鳥類沒有親緣,是一種原始的哺乳動物)
有很多我們以為的不同動物種類間的區別其實並不存在。比如說,多數人認為冷血動物並沒有感情而溫血動物普遍存在感情其實就是一個成見。變溫動物也是有感情的,我們可以用最為人們所歌頌的親情來改變一下看法。
精養後代的蛙
在兩棲類中,有一種生活在亞馬孫雨林中的蛙名為草莓箭毒蛙,它的繁殖與一般的青蛙可完全不一樣。
在中國常見的兩棲類有中華大蟾蜍和虎紋蛙,它們會在繁殖季產下大量的卵,常可多達500~1000顆。產卵後親代就對自己的後代不聞不問,任其自由生長,在孵化之前就會被各種掠食動物吞下不少,變成蝌蚪後又要被吃掉不少,長成小蛙後還是會被吃掉不少,能成功長到性成熟的個體不足百分之一。
這可能也是我們認為這些動物“冷血”的原因吧,但對於草莓箭毒蛙來說,它們可謂是真正的好媽媽,每到繁殖季,雌蛙也會在溼潤的枯葉上產卵,但是每次只產四五個,甚至還不如一些溫血動物生的多,那這麼少的後代要怎麼精養呢。
等到卵孵化後,箭毒蛙媽媽就一個一個把小蝌蚪背在背上,跳到鳳梨的葉腋處,那裡有很多積水,可以讓小蝌蚪安全地藏在其中。那麼小蝌蚪吃什麼呢?方法你們一定想不到,箭毒蛙媽媽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回來一次,產一個卵。這個卵可不是小蝌蚪的兄弟姐妹,它是一枚未受精的卵,不會孵化的。沒錯,這就是給小蝌蚪的食物,小蝌蚪會一直食用這些“特級營養品”直到變成小蛙。
揹著寶寶的蛙
沒錯,這個過程是不是和哺乳動物養育後代的方式非常類似?蛙媽媽不僅要記住自己藏寶寶的地方,還要持續不斷地用來自自己身體的營養哺育孩子,這種複雜行為只能用“母愛”來形容了,是的,“冷血”動物也有親子情,它們並不像偏見中認為的那樣,總是以機械地行為對抗著大自然。
不僅如此,還有不少蛙也有驚人的後代培養方式,下面要介紹的叫擴角蛙,這小東西長的可真別緻,眯眼尖嘴到處是稜角,體長只有幾釐米,生活在南美洲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等國的亞馬遜河上游流域和安迪斯山脈低坡度地區。
擴角蛙不僅長得有成長,它的成長過程也非常有意思,擴角蛙的發育過程中沒有蝌蚪階段,卵孵化出來就是小蛙。這是為什麼呢?為了貼身撫養呀!擴角蛙每次產十幾個巨大的卵,相比於它只有5~6釐米長的體形來說,每個卵都有差不多0.7釐米,比一般的蛙卵可要大多了。
這麼大的卵就是為了直接形成小蛙準備的,產卵後雌性蛙會從鰓弧中分泌一種膠質將卵直接粘在背上,數週之後這些小蛙就都來到了這個世上,擠在媽媽背上。
這帶娃的盡心盡力可比不少哺乳類都要強,讓幼崽的生存機率大大增加。其實這麼做的不僅是擴角蛙。芬蛙、囊蛙、碟背蛙、幽蛙都有直接揹著寶寶的習性。不過從感情細膩程度就遠不如給孩子送飯的草莓箭毒蛙了。
親代對子代的感情可以說是所有感情中最基礎的,對種族延續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變溫動物因為新陳代謝速率的限制,大腦沒法像恆溫動物一樣發達,但是感情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行為模式,進化可以賦予複雜動物以感情可以說是必然的,而蛙作為看似脆弱實則為最成功的四足動物,遍佈了七大洲中的六個,擁有感情是非常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