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沒有人類,白堊紀距今1.37億年,而人類最早存在的證據也不過距今600萬年。距今600萬-800萬年前非洲開始出現猿人,而這種猿人是由非洲3種猿其中的一種進化而來的,而這種猿因為基因突變走上了人類的道路,這種猿只不過能站立行走,而這個特點讓它們生存更容易些,經過幾百萬年,這種猿演化成了猿人。
白堊紀是地質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開始於1.45億年前,結束於6600萬年前,歷經79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堊紀時期,大陸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乾旱。最大的恐龍出現時期,許多新的恐龍種類開始出現,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類、蛾、和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出現了。被子植物也出現於此時期。
恐龍時代是在前6500萬年結束的,而人類最早是在前240萬年,所以恐龍時代沒有人類。恐龍時代是顯生宙第二個地質時代,指的是介於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時代,距今2、5億年至6500萬年前的時代,地質學上分為3個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統稱為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蟲類統治地球最鼎盛的時代,其中代表動物恐龍,出現於三疊紀晚期,鼎盛於侏羅紀、白堊紀中期,滅絕於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由於當時地球上最繁盛的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就是恐龍。故中生代也被稱為恐龍時代。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釐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統治了地球大約8000萬年。
在人類祖先起源的問題上,有兩個概念,人科的起源和現代人的起源。對於人科的共同祖先約700萬年前至50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的觀點,學術界目前並無太大爭議。對於稱現代人的起源存在兩種假說,目前很多科學家支援“非洲起源說(非洲單源說)”,即非洲是現代人的故鄉;少數科學家則支援“多地起源說”,即認為現代人是在歐亞非 ...
木星有大氣層嗎
每個星球都有大氣層,每個星球的大氣層也不一樣,木星的大氣組成中,按分子數量來看,81%是氫氣,18%是氦氣,按質量則分別是75%和24%。只有約1%左右的其他氣體,其中包括甲烷、水蒸氣、氨氣等。這與太陽系的前身-原始太陽星雲的組成相近,但木星中較重元素的比例卻比原始太陽星 ...
1、截至2020年,人類並未登上過火星。人類要登上火星,難度相比阿波羅登月計劃大上許多。憑藉現今的火箭技術,宇航員需要長達九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火星,而長時間在零重力情況下生活會對宇航員的身體造成巨大的損害,例如令視網膜血管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從而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喪失。
2、要登上火星,有幾項技術的發展 ...
1、尼安德特人遺骨1856年發現於德國尼安德特河谷,約有50000年曆史與現代人的祖先發生過繁衍混合外,稍後很可能發生過丹尼索娃人與現代人祖先的繁衍混合。新的基因組測序,理解人類起源“解讀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是Science週刊評出的2010年十大科學進展之一。來自哈佛醫學院遺傳系報告了他們對一塊“類人” ...
噬菌體有時有益,有時有害。益是因為它會“吃”掉某些在人體內的病菌,可能起到治病的效果;害是因為它可能會“吃”掉一些益菌或其它本身屬於害菌但被人利用做一些有益的事的細菌或真菌(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酵母菌等)造成很大的損失。 ...
有影響,螞蟻雖然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我們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在生物網中,無論缺少了誰,這個網的多樣性都會降低。這樣的後果就是:生物網的抗逆性會降低,簡單說就是很容易被毀滅,其次螞蟻在我們的生活中承擔了很多捕食者、分解者、食物的角色。螞蟻會捕食一些小動物,它在一定程 ...
好處:
1、雪花能增強皮膚與身體的抵抗力,減少疾病,減少病菌的傳染。
2、能夠促進血液迴圈,增強體質。
3、下雪可以使乾燥的空氣變得溼潤,有利於淨化空氣。
4、下雪能為農作物儲蓄水分,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增加農民的產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