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教名烏默爾(Omar),中國廣西臨桂縣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畢業於保定軍校,屬國民黨桂系中心人物,地位僅次於李宗仁,與李宗仁合稱“李白”。系陸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歷經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指揮過諸多著名戰役。國共內戰,從武漢與四野周旋,終不剩一兵一卒,退撤臺灣。1966年在臺灣去世,安葬於臺北六張犁回民公墓。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回教名烏默爾(Omar),中國廣西臨桂縣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畢業於保定軍校,屬國民黨桂系中心人物,地位僅次於李宗仁,與李宗仁合稱“李白”。系陸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歷經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指揮過諸多著名戰役。國共內戰,從武漢與四野周旋,終不剩一兵一卒,退撤臺灣。1966年在臺灣去世,安葬於臺北六張犁回民公墓。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白崇禧(1893-1966年),字健生,廣西臨桂縣人,回族,阿拉伯名“烏默爾”,意義與“崇禧、健生”吻合,名作家白先勇之父。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軍事家,有“小諸葛”之稱。屬國民黨“桂系”,地位僅次於李宗仁、黃紹竑。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 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白崇禧在統一廣西戰鬥中表現出的卓越策略才能使他獲得“小諸葛”的雅號。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白崇禧從鎮南關打到山海 關,堪稱“完成北伐的第一人”。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
白崇禧膽識超人,用兵機巧百變,謀略深長,記憶力驚人,善於捕捉戰場資訊,在國民黨將領中素有“小諸葛”、“今諸葛”、“白狐狸”、“當代張良”、“現代第一俊敏軍人”等雅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國共名家看重,甚至日本人也稱之為“戰神”。 然白崇禧自視過高,聰明外露,政治上短視,不能識人,北伐後壓制李明瑞、俞作豫等舊將,提拔他喜歡的胡宗鐸、陶鈞等新貴,結果讓蔣介石分化瓦解,第四集團 軍不經一戰,全軍覆滅。抗戰親自指揮的戰役如淞滬反突擊,武漢合圍第六師團,桂南會戰,桂柳會戰無一不敗,三年內戰期間對劉伯承、林彪也沒能佔到上風,證 明他器小易盈,只適合當參謀。
白崇禧遇上李宗仁這個寬宏之主是他的福氣。他們兩人加上黃紹竑超級的政治謀略成就了新桂系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的輝煌。他們的分裂也造就了新桂系的沒落。劃江 而治的失敗和軍隊的丟失。使白崇禧明知去臺灣凶多吉少,但抱著從一而終,政治交代的態度,赴臺領罪,最終抑鬱而死。他日常待人接物中,反對官僚架勢,反對打罵士卒,主張吃苦耐勞,禁菸禁賭,反對不良嗜好,在國民黨統治階層中是比較自守自節的。
1、白崇禧是心臟病突發死的。他的兒子白先勇曾經出來表明過。他說,關於父親的死,坊間流傳的說法越來越像諜戰片,但其實父親的死很安詳,表情也很平靜,就是因為突發心臟病而死的。
2、白崇禧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擔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然而國民黨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戰果,局勢對國民黨政府愈趨不利,新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解放軍解放中國大陸後,白崇禧逃往臺灣,1966年逝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