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白族祭鳥節

白族祭鳥節

  遠古的時候,雲南鶴慶大幹山的歌泉邊,有個長滿野枇杷和杜鵑花的小村子,叫黃鬱坪。村裡有個叫林音的姑娘。

  林音家原先在大幹山腳下的蜜臘村。三年前,有一天,她去山裡砍柴,半路上撿到一個雀蛋吃,回家就懷孕了。從此,她的父母和朋友就不再相認她了,把她從家裡趕出來。林音受到家人的冷待,幾次想尋短見,但折回頭來一想,自己是清白無辜的,糊里糊塗死掉也冤枉,就又鐵下心來活下來。她向家裡要來一些種子和幾件用具,就來到黃鬱坪,搭了一間茅棚,住了下來。她又開了很多山地,種上燕麥,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

  白天,百鳥同林音作伴,雀鳥唱著動聽的歌,為她解愁,晚上星月與他作伴。直到林音來到黃鬱坪居住了整整十年後的一天,她生下了孩子,一胎就生了十二個姑娘,二十四個兒子。

  娃娃生下來之後,馬鹿來給他們餵奶,雀鳥來為他們唱歌,蜜蜂送來了蜜糖,螢火蟲飛來照明……

  野枇杷花開了十次,杜鵑花謝了十次,三十六個娃娃長大了,都能幫助阿媽幹活了。春天,林音帶著孩子翻地,撒種,夏天,她和孩子到林中採摘果子,秋天,他們一塊兒收割,冬天,到了大雪降下時,林音又領著孩子安釦子,下陷阱捕捉野獸。

  娃娃們到成婚的年齡,住在西山上的十二個山神,都來林音家求婚。這十二個山神也很好,平時幫助林音家做了很多好事。因此,林音就把十二個姑娘分別嫁給了十二個山神。

  十二個山神,一家一家相隔很遠,來去一次要半個月。他們不盤山種地,吃的都是各種野獸肉。十二個姑娘初到山神家,都很不習慣,她們常常讓鳥雀捎信,向林音母親討要燕麥等食品。林音心想:女兒們都結了婚,就要生兒育女,今後人口多了吃什麼?於是,她決定到各個山神家去,教他們盤山,種莊稼。

  這樣,林音帶著二十四個兒子,依次到了十二個女婿家,教他們種莊稼。山神住在深山裡,四季不分,沒法分辨種莊稼的節令,林音就分派二十四個兒子,輪流跑到十二個女兒家裡去教她們按節令的日子播種收割。由於山高路遠,跑遍十二家要很久,林音怕誤了女兒們種植的時間,就叫兒子們飛速快跑。這些人邊跑邊叫:“播種了……”“收割了……”姐姐們聽到弟弟的叫喚,趕忙收種燕麥,收種麻子……這樣她們每年都有好收成。

  二十四個兒子,一年四季不停在山區奔跑,呼喚播種收割,一個個累得口吐鮮血。這事感動了天神,便給他們每人賜了一對肉翅膀。從此,他們便會飛了,一天之內,可以飛遍十二個姐姐家了。後來,他們變成了二十四隻鳴叫的雀鳥。這些雀鳥按照母親的吩咐,一年四季不停地呼喊播種收割。後人們就把這些鳥雀叫做侯鳥。

  這些侯鳥,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每隔十五天,就有一種侯鳥飛來,呼喚人們做農事。人們就根據侯鳥的呼喚翻地、播種、灌水、除草、收割……從此,人們就根據侯鳥的鳴叫訂成農事的不同節氣。

  侯鳥由於不停地鳴叫,叫得鮮血染紅了嘴殼,胸羽,變得越來越漂亮。渴了,喝山泉,餓了,吃幾顆黃泡果,從不吃莊稼,人們為了感謝侯鳥,在冬至節和清明節,總是炒一些蕎粒花、燕麥粒花,撒在黃鬱坪給侯鳥吃。後人們把這個節日叫做祭鳥節。

祭星節的出說和習俗

  “祭星”也叫順星,古代重要祭禮之一。每年春至,天子出東郊設壇而祭祀星辰。正月初八晚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祭星節傳說

  傳說這一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長輩給兒孫認星星的時候。正月天寒地凍,在院中不能久站,真正認星星還是在夏天的晚上,這一天主要是從香蠟鋪中請來的“星神馬兒”上所列的星宿名號來了解“天文”了。順星節祭星儀式在夜裡舉行,有錢人家擺108盞燈花,一般人家也可擺49盞,最少是9盞,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羅侯和計都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燈碗形似小小高腳杯,有泥質的也有銅質的,內放豆油,燈捻用“燈花紙”捻成。祭拜“星神馬兒”後,由主婦把這些燈花分別擺放在寢室、廚房、客廳的案頭、炕沿兒、箱櫃以至院內臺階、角路、門洞等處,宛若一次燭光晚會,名曰“散燈花”。這時,在這神秘的燈花群中,長輩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散燈花極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象,直至所有燈花燃盡,然後全家互道“星禧”後,燈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點響,院中的“錢糧盆”內松木雜枝點燃,如同篝火一般使人聯想翩翩。

  祭星節歷史習俗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後方正中受祀。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捻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49盞,或用108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後,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裡,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們有的到白雲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

  但不論是否去廟裡進香,是日晚間,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燕京歲時記》:“初八日,黃昏之後,以紙蘸油,燃燈一百零八盞,焚香而祀之,謂之'順星’”。在家裡散燈花順星之同時,很多人到白雲觀元辰殿去參加順星祭典。

  元辰殿俗稱“星宿殿”或“順星殿”。殿在白雲觀西路。殿中塑有六十年花甲子的六十位星宿神像。

  凡到元辰殿順星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如果是甲子年生人,就到甲子太歲金辨大將軍的塑像前,燒香、磕頭、佈施之後,再到今年當值的星宿。如果今年是癸亥年,就再到癸亥太歲盧程大將軍塑像前燒香、磕頭、佈施,即可保佑你一年順遂。

  順星用的星神碼一共兩張。頭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名目,並分別列出其所屬的星宿名。中間為“八卦”,裡圈印著天干、地支字樣,外圍繞圈印著十二屬相的圖案。後一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放在星神碼的後邊,只露上端名號。兩張同時夾在一個神紙夾子上,放於正廳天地桌後邊正中。

  星神碼前邊擺上用黃、白兩色燈花紙捻成的燈花,謂之“金銀燈兒”(用香油浸捻),共一百零八盞,有用四十九盞的。也有按所謂《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者。通常都放在一個大型金屬盤子裡,用小銅錢壓好,祭祀時全部燃點。以三至五碗熟元宵(每碗五個),清茶一杯為供品。前設香爐、蠟扦等供器,蠟扦下分別壓著黃錢、千張、元寶等敬神“錢糧”。祭祀時,由長輩主持,燃燭上香,全宅按尊卑長幼次序行三叩首禮,肅立十分鐘左有。待香燭欲盡,再依次三叩首後,即請香根,將星神碼及錢糧一併置於庭院事先準備好的錢糧盆中與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時燃放鞭炮。

  祭星時,還要在案頭、灶臺、門坎、鍋臺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予以點燃,謂之“散燈花兒”。有闢除不祥之意。祭星儀式結束後,全家即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各地祭星節儀式

    老北京祭星節

  天上群星聚會,人間需要祭祀,特別是本命年的人,尤其要祭星。具體做法是黃昏時用紙捲成捻,上蘸油,點燃。從廚房到院子,做一溜這樣的紙捻,表示人間燈火輝煌,與天上諸星相對應,一說需要燃燈108盞。[4]

    山西祭星節儀式

  今天山西普遍地方都過一個節日“穀神節”。祁縣和晉中部分地方不同,稱為“祭星”。春秋時代,古人曾以“木星”的執行規律紀年。由於木星11.86年執行一周天,接近於十二年,古人便將周天劃分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都有特定的名稱。所以把木星稱為歲星。我國道教發展後,受“歲星紀年”的影響,認為每年有一個值歲的神靈,職權很大,稱為太歲。以十二地支為序,每十二年迴圈一次。擴散到民間,由“太歲頭上不能動土”,演變成了土地的主人,當然也就是農業豐欠的主宰了。所以每逢穀日,民俗要進行祭星活動。

  “祭星”活動主要在晚上,夜間供神。供的是小米燜飯。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徵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舊時買賣字號,這天開市大請賓客。祁縣是晉商名城,因此明清時這一天甚是熱鬧。票號、茶莊、糧店等字號開市大吉舉行活動。祁縣也是山西梆子(晉劇)和山西秧歌(又叫祁太秧歌)的發源地,因此這天熱鬧非凡。

  山西其他地方的今天風俗:

  晉北地區的祭星活動,講究在天地神位前面,燃燈七盞,燒香、焚表。

  晉東南地區的祭星活動,一般是在院內向北設案,上置米麵做的餅燈九盞,另置茶水九杯,進行祭奠。

  也有的地方,習慣全村會祭。集體籌集祭品、天香、焰紙,在公共場所設燈祭奠,祈求歲星,保護農業豐收。由歲星保護農業豐收,引申為保護眾人安福。舊俗,和尚、道士要為附近民家贈送祥疏。民家則在初八日,到寺觀上佈施。僧道再回以果餅。至今,五臺山仍有一些信佛教者,在初八日上佈施,祈求保護。

    內蒙古祭星節儀式

  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蒙古族特殊的“祭星”儀式之前,要進行舞蹈表演,僧人要麵塑十二生肖像。儀式正式開始後,宣讀祭文、敬香、撒五穀、跪拜“祭星”。

  “祭星”也叫順星。在赤峰民間家庭也有“祭星”的,正月初八晚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元宵。

  東北滿族祭星節

  祭星,是在月落以後進行的。祭星的日期,不論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兩天進行。等月落之後,先在上屋北炕當中設一個方凳,點燃香蠟。祭星人身穿黃紗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側,距離祖宗不遠的地方,把祭豬殺掉,這時屋內要將燈火熄滅。殺完祭豬後,祭星人咳嗽一聲,屋內點燈開門,將豬抬進屋內退毛、分解。然後再將豬抬到原來的地方,叩首祭星,這時屋內再次熄滅燈火。祭畢,將豬抬回屋內,但不能見灶火。據說,熄燈閉光能使人神之間的距離縮短,既可以“對天直語”,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覺到祭祀人虔誠的心情。

祭火節 蒙古族同胞如何過小年

  農曆臘月23日,是蒙古族祭祀火神的祭火節,又稱“過小年”。也有些地區不在23日祭火,而在24日祭火。據傳,這是因為成吉思汗時代,一些部落在23日那天正遇敵人襲擊而耽誤了祭火,從此他們把祭火日改為24日。

  祭火之俗在蒙古族各部落中甚為普遍,祭祀方法基本相同。每當祭火節來臨,所有人家從早晨起來便開始緊張地收拾院落,打掃房屋、涼房,掃淨過去一年“積攢”的所有塵土,讓屋裡屋外打掃得整潔有序,煥然一新。同時還要洗涮全部火灶器具,尤其要清理灶火灰燼,然後要提前準備好祭火所需的乾柴火。

  蒙古人認為火是家族興旺發達的象徵,也是聖潔乾淨的象徵,它不僅給一家人帶來光明和溫暖,還用它永恆的熱情溫暖著人間。因此,對蒙古人來說灶與佛龕一樣是極其神聖的。蒙古人常把聚家過日子稱為“火灶”,把繼承祖先香火的季子叫作“敖特很嘎勒”(繼火)。

  蒙古人認為臘月23日是火神昇天,向上天彙報下界一年以來的好壞善惡情況的日子。因為草原牧人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離不開火,因此火能看到人的全部行為,它的心中有一本善與惡之賬。而它把這本賬每年的臘月23日向蒼天彙報。人們怕火神亂彙報情況,怕上天聽後懲罰他們,平時特別忌諱激怒火神,忌諱對火神不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禁忌習俗。如任何時候都不能往火裡灑水,不能用銳器去刺火,不能往火裡吐唾沫,不能往火裡投蒜和蔥皮,不許上灶臺,不許腳踩火灶,23日那天嫁出的姑娘不許回孃家祭火等等。

  祭火的準備工作是當日早上便開始。先是把早已準備好的羊胸茬整塊放進鍋裡慢慢煮上,待煮熟羊胸茬撈出之後,再在其湯內放入適量的糜米、黃油、紅棗、紅糖、酸奶等煮成噴香的什錦稠粥。在敖粥的過程中主人將羊胸茬放入盤內,把肉輕輕剔光,只留完整胸骨架,再用白色公駝或白公羊毛製成的絨線纏好羊胸骨,然後從鍋中取上幾勺粥,與冷蒿、榆樹皮、乳酪、柏葉、三炷香等貢品放在胸骨上,上面覆蓋天藍色的哈達待用。為了讓火神吃到人間美食之德吉,並把它帶到天上讓上天也品嚐,同時為了讓火神向“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家家戶戶都忙著做準備,要讓火神高高興興地起程。

  祭火儀式,真有點兒賄賂火神的味道。祭火儀式,是在夕陽斜照時舉行。在灶臺前鋪的新氈是特意用最潔白的羊毛來擀的。男主人這時跪坐在新氈子上面,全家老少穿戴一新,婦女們戴上漂亮的首飾和帽子,在主人的左右和後面跪坐後,男主人點燃火種,把它遞給女主人。女主人要用它點燃在火撐或灶火裡早已架好的新柴火,等火勢起來後,男主人或家中的長者吟唱起《祭火詞》:“火神你老人家,從今年的此時,到明年的今天,保佑我們家人丁興旺,無病無災,老少皆能長命百歲,個個健康平安……”此刻男主人要將捆好的羊胸茬骨連同附帶物品,投進火中焚燒。其餘的成員,都仿照他的作法,把手中的貢品一一投入火中。過後男主人起身手裡捧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美粥,先要抹在火撐腿上,再則抹在小孩的腦門上,傢俱上,門框上,出去後還抹馬樁、車輛、馬鞍、馬嚼子、氈包、羊圈上。有時還抹在領頭羊上,還有狗貓等一個也不留。此刻女主人和孩子們,將事先準備好的胸茬湯和酒往火上祭灑,見了火的油和酒立刻噼啪燃燒起來,給祭火節又增添了一份熱烈的氣氛。這時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對著火源拜叩,把祭火儀式推到高潮。然後,在場的人退回桌邊,按輩分落座,每人盛一碗香粥,加上少許胸茬肉(叫祭火份子)後,由男主人帶頭念道:“生長的五穀之福分,奔跑的五畜之福分,呼瑞呼瑞!鬃好的公馬之福氣,奶好的乳牛之福氣,呼瑞呼瑞……”招福儀式結束後,這才開始吃飯,飲酒娛樂。

  胸茬肉和美粥不但祭火獻神,而且還要擺放在神龕前面,還要給左鄰右舍,互送祭火節飯。祭火飯,是特殊的食品,它不但在製作上有別於平日的食物,而且它含有很多“願望”,很多吉祥,因此要把它留到火神回來的除夕之夜,其間的七天每天要取點兒加熱之後全家人分享。

  23日,火神上天,除夕晚上才能回到人間,因此草原牧人們把這段時間,稱為“人間無主的七天”。待到除夕傍晚,人們就爭著要開火燒飯,迎接那神聖的火神的到來。迎來火神之後,可以安心地過那歡騰的春節了。祭火節,是春節的序曲。


活著的原生態——白沙村彝族

  活著的原生態——白沙村彝族祭龍節 □ 張成發 文/圖村民們跳起剛勁粗獷的祭龍舞蹈。村民朝天吹起白沙村彝族特有的三米多長的長號,召喚天龍以表祭龍的誠心。村民在祭祀中手持犁鏈和簸箕模仿農耕動作。村民在用樹枝搭成的青棚裡祭水龍。手拿皮鼓,面塗鍋底灰的舞者。<FOUNDER-CONTENT> 彝族不僅 ...

苗族

  祭尤節是苗族人民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流傳在丹寨縣長青鄉的臘堯、揚頌,揚武鄉的幹改、幹河,排調鎮的孔慶、雙堯,龍泉鎮的新塘、烏堯、野蒿,興仁鎮的巖英、烏里、烏佐以及凱里市舟溪鎮,麻江縣宣威鎮等龍姓苗寨。   “祭尤節”苗語叫“農尤”,“農”意為吃或祭,“尤”為人名,族名。其意為祭一位叫尤的先祖。據臘堯寨祖傳 ...

彝族村寨""

  5月3日是彝族傳統的“祭雨節”,雲南大部分彝族聚集村寨都在立夏節令到來前的這天,舉行了傳統習俗“祭雨節”,求天降雨保裁種,盼望五穀豐收。   今年乾旱,“祭雨節”比往年熱鬧。一大早,小編來到昆明市西山區團結街道辦事處彝族放姑村。見該村男女老少,一大早就用紅綢將宰殺好的豬雞捆紮好,肩挑人扛,順著山間小道,搬 ...

納西族

  節日時段   正月十五   節日來源   祭禮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稱為“龍頭”的老人主持,祭壇設在“龍樹下”。各家各戶自己置辦齊豬、雞、鴨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獻祭。祭時停產三日,祭後的第一個午日,各戶派一個男性自帶酒肉去“龍頭”家聚餐,以示謝意。   農曆二月初八,是納西族傳統祭龍節,分大祭、小祭。小祭年 ...

岳陽民俗文化:洞庭觀

  東洞庭湖是我國7處被列入溼地公約的國際重要溼地方一。每年10月到上3月,有217種鳥類共1000萬隻候鳥在這裡越冬。白鶴、白鸛、灰鶴、小天鵝、白鷺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在東洞庭湖隨處可見,很受國際關注,且很多已宣佈為瀕危的鳥類如白頭鶴、大鴇、鴻雁、小額雁、青頭潛鴨等在東洞庭湖也不難到。岳陽市東洞庭湖國家 ...

  因地域等原因,各地舉行日期不盡相同,但多半在二月初三、三月初三、六月初六舉行,屬祭”把性節日。祭龍分大祭和小祭,小祭即殺豬宰雞,大祭則宰牛。有的村寨在祭龍期間還舞龍,舉家備清水一盆,當“龍”從門前經過,即將水潑龍身,龍身潑溼,才顯見風調雨順。 ...

田橫島

  作為一項具有獨特內涵的代表島城海洋文化的節日,當地對祭海活動非常重視。前兩三天就要做祭前準備。在諸多供品中,最重要的一件供品,就是每家必須宰殺一頭豬,所供的豬必須是整豬,而且清洗乾淨後還要精心打扮,嘴銜紅花,身披綵綢,特別是豬背上要蒙上一層形似漁網的板油脂皮,寓意是希望一網下去可捕到肥豬般的魚。準備期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