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禮讚》是現代作家矛盾寫於1941年3月的一篇散文。
白楊樹的象徵意義是:
白楊樹本身特點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頑強。枝枝葉葉緊靠團結、倔強挺立,不折不撓。哪裡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顯示了不軟弱,不動搖的頑強精神。
《白楊禮讚》是現代作家矛盾寫於1941年3月的一篇散文。
白楊樹的象徵意義是:
白楊樹本身特點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頑強。枝枝葉葉緊靠團結、倔強挺立,不折不撓。哪裡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顯示了不軟弱,不動搖的頑強精神。
白楊樹是落葉喬木,高15~30米,樹皮灰白色,是一種很普通的樹。生存能力極強,大路邊,田埂旁,有黃土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用途多樣,可以當柴燒,打傢俱,做屋檁棟樑,製作農具。共有4個亞種。形態特徵白楊樹落葉喬木,即落白楊,高15~30米,樹冠寬闊,樹幹白色,樹皮白色至灰白色,基部常粗糙。小枝披白絨毛。萌發枝和長枝葉寬,卵形,掌狀3~5淺裂,長5~10釐米,寬3~8釐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圓形或近心形,幼時兩面被毛,後僅背面披毛;短枝葉卵圓形或橢圓形,長4~8釐米,寬2~5釐米。葉緣具不規則齒芽;葉柄與葉片等長或較短,被白絨毛。雄花序長3~6釐米,苞片長約3毫米,雄蕊8~10毫米,花葯紫紅色;雌花序長5~10釐米,雌蕊具短兵,柱頭2裂。蒴果圓錐形,長約5毫米,無毛,2瓣裂。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活環境白楊樹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種樹,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楊樹的影子。白楊樹是不太講究生存條件的,大路邊,田埂旁,哪裡有黃土的地方,哪裡就有它的生存。它不追逐雨水,不貪戀陽光,只要能夠在哪怕板結的土地上,給一點水分,白楊樹的一截枝條就會生根、抽芽。只要挪動一點雜草生存的空間,它就會把黃土地裝點,撐起一片綠色。它不需要人去施肥,也不需要像嬌嫩的草坪那樣去澆灌,只要不揮刀斧去砍伐,給它一點寬鬆的環境,讓它吸收自由的空氣,它就會挺拔向上,它從來不對生長的土地說不。它不枝不蔓,紮根在貧瘠的土壤中,隨遇而安,與世無爭,因為它屬於草根族。白楊樹雖然出身寒微,卻是最講究生存質量的。土壤裡還透著冰碴,春風中還夾著寒意,它的枝頭已經冒出翠綠的嫩芽,在沉重的壓力下,它的每一片嫩芽,每一片葉子都是努力向上的,而絕不彎腰乞求,更沒有媚俗的面孔。秋風裡,雖然脫盡了葉子,單薄的枝條依然透著精氣,枝幹向上,高昂著頭。嚴冬裡,它迎著刀霜雪劍,依然佇立在寒冷的黃土地,枝枝傲骨,樹樹無字,樹樹有聲。而此時,貴族的花草,卻在溫室裡,接受著送到葉面和根部的養料,懶洋洋地打發著沒有血色的日子。經濟價值樹形高大,銀白色的葉片在微風中搖、陽光照射下有特殊的閃爍效果。可作庭蔭樹、行道樹,叢植於草坪,還可作固沙,保土、護巖固堤及荒沙造林樹種。可以當柴燒,打傢俱,做屋檁棟樑,製作農具。
馬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極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徵和寓意。
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們認為,龍馬就是仁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長長的頸項,顯得偉岸無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邊緣有一圈彩色的鬢毛,引頸長嘯,發出動聽的和諧的聲音。這是多麼神采駿逸的形象,多麼瀟灑昂揚的身姿。祖先們在世界觀裡已經把龍馬等同於純陽的乾,它是剛健、明亮、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達的代名詞《易經》中乾脆說:“乾為馬”,它是天的象徵又代表著君王、父親、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嚴、健康、善良、遠大、原始、生生不息……這就是孔夫子在《周易·乾卦》中總結的那句中國人代代流傳的最響亮的名言的由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的,這匹由我們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龍馬,雄壯無比,力大無窮,追月逐日,披星跨鬥,乘風御雨,不捨晝夜。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戰天鬥地,征服自然的生動寫照嗎?不正是炎黃子孫克服困難,永遠前進的生動比喻嗎?不正是中國人民不畏艱險,樂觀向上的生命意義的反映嗎?
馬又是能力、聖賢、人才、有作為的象徵。古人常常以“千里馬”來比擬。千里馬是日行千里的優秀駿馬。相傳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常常騎著他巡遊天下。八駿的名稱: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里;一個叫超影,可以追著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光,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著雲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象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有的古書把“八駿”想象為八種毛色各異,分別有很好聽的名字: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其實,駿馬的神奇傳說都是在形容賢良的人才,切莫真的信為神話。周穆王的八駿其實比喻著他的人集團,才華卓越,本領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共同輔助周天子的天下大業。
更清楚無誤的以馬喻示人才的事蹟,是著名的“千金買骨”的典故。戰國時期,各國的君王競相爭奪招攬人才,以求邦國的穩固長久。燕昭王也不例外,準備以廉恭虛心的姿態和優厚的報酬來招聘優秀人才。燕國有個叫郭隗的臣子,就向昭王講了一則從前關於千里馬的寓言:從前有個君王想花千金求一匹千里馬,三年過去了,一直未能如願 。門人便主動請戰,表示可以弄到千里良馬。國君派他去,三個月內就找到千里馬的下落,但是馬已經死了。門人拿出五百金買下了馬的骨頭,回來交差。國君生氣地說:“我要的是活馬,你怎麼花五百金的價錢去買回一堆枯骨?”門人答道 :“是啊,今天我替大王花五百金買下千里馬的骨頭,那一匹活生生的千里馬就不知多昂貴了。天下人由此知道大王這樣看重千里馬,還愁別的千里馬不紛紛而來嗎?”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馬三番五次一跑來了。
郭隗講到這裡,話題猛然一轉,聯絡一了目前:今天,大王要是真心求賢招才,那就先重用我郭隗吧。連我這樣不怎麼傑出的人才都受到了重視,那些比我強的真正賢才呢?千里馬一旦打算投奔誰,再遠也會自動來。
這則出自《戰國策》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求賢若渴的道理。正因為馬象徵著人才,所以善相馬的人又被喻為善識才、善舉才者,象秦時期趙國的王良、秦國的伯樂、方九堙等都是相馬的專家。人才的埋沒或缺乏表現的沉悶局面就被叫作“萬馬齊喑”。清朝著名的文人龔自珍有一首詩就說:“九州生所恃風雷, 萬馬章喑究可衰 ;我勸天公重抖摟,不拘一格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