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白馬人的民俗文化有哪些你聽過嗎

白馬人的民俗文化有哪些你聽過嗎

  白馬人是我國人數極少且非常特殊的一個族群,至今都未被歸納至單一的少數民族,而透過科學家的DNA測序,認定了白馬人是歷史上最先來到東亞的族群,也就是說白馬人是東亞最古老的族群,那麼這支古老的族群有哪些傳統風俗呢?本期的民族文化就一起來看看吧。

  鄒舞

  白馬人每當逢年過節各個部落在戴上他們本部落的標誌性面具後,驅邪祈福的歌舞表演就開始了,那就是白馬人地區跳的“謅舞”,也叫“十二相舞”,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分為“幹謅”和“索謅”,兩個動作跳完要一個多小時。

  信仰

  白馬人信奉原始苯教,他們的每個寨子後面的山都是神山。長在神山上的樹都是神樹,這些樹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而且白馬人刻在門窗上惟妙惟肖的動物造型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裝飾,而是一種有著深刻內涵的信仰,比如說,有黑熊部落、猴子部落、蛇部落,最大的要算羊部落,部落裡面又分小的部落,小的家族。動物的名字就是部落的名稱,這是白馬人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

  語言

  白馬人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語言內部有一定的差異,但基本上彼此可以通話。“白馬語”是一個獨立的語言,是“從古羌語母體中分化出來的一個相近的支系”。

  生活

  白馬人居住在高寒山區河谷地帶,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農耕、畜牧、狩獵、採集為生。白馬人服飾以白、黑、花三種袍裙為主,色彩豔麗。白馬人女性胸前飾以白玉般的魚骨牌,腰間圍幾匝金亮的古銅錢,穿上各色布料繪製的鑲花袍裙,真是五彩斑斕,豔麗奪目。

  池哥晝

  “池哥晝”只有甘肅文縣的白馬藏區跳,在正月十五開始跳,正月十七結束,所以正月十五是甘肅文縣白馬藏區最重要的節日,而不是傳統春節,古時是在晚上跳的,旨在祭祀神靈、驅鬼避邪、祈祥納福,其擬獸舞蹈的特徵,說明它應是遠古“百獸率舞”的遺存之一。現已被列入全國首批“非遺”保護名錄。

  烤街火

  這是白馬人各村寨共有的習俗,節日從臘月初八開始,每天晚上全寨男女老少齊出動,大家一起湊柴、烤火、唱歌、講故事、跳火圈舞……這樣的熱鬧場面一直要持續到正月十七才結束。

“白馬人”民俗文化

  在甘肅省隴南市的大山深處,有一群據考是歷史上古老氐族後裔的白馬人。他們有著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民族文字,但在漫長的社會演變中,其原始古樸的民族文化和獨具特色的風俗卻代代口耳相授,薪火相傳。

  隴南文縣文體局局長沈璇介紹,白馬人能歌善舞,他們的面具舞“池哥晝”、火圈舞、敬酒歌、沙嘎帽民間工藝及“白雞翎”美麗傳說等民俗文化流傳至今。

  其中,白馬人從先祖的信仰和崇拜裡繼承至今的一種傳統祭祀活動中的民間舞蹈“池哥晝”,於2008年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到重大節會喜慶時日,白馬人都要跳池哥晝,希望驅邪納福。”文縣中寨鄉陽志山新村一名白馬人王誠信告訴記者。

  據瞭解,在表演池哥晝時,男人會反穿皮襖或五彩花袍,足登長筒氈靴,身後系一根長長的牛尾巴,肩掛一串銅鈴,頭戴青面獠牙的各種動物或凶神惡煞的木雕彩繪面具激情而舞。

  關於白馬人的族源,專家學者有多種論證,但多數認為白馬人是古代氐族後裔。古氐人是一個古老而強悍的民族,曾叱吒歷史風雲,建立過仇池國、前秦、後漢等政權。後來在歷史巨流的激盪中,氐民族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其後裔的一部分卻在甘肅、四川兩省交界的大山深處生存了下來。

  資料顯示,目前白馬人主要聚居在甘肅文縣,四川平武、九寨溝、松潘一帶。而隴南的白馬人集中聚居在文縣鐵樓鄉和石雞壩鄉的13個白馬人村寨,總人口3000餘人。

  沈璇介紹,由於白馬人長期生活在高山峽谷地帶,環境較封閉,受外界文化的滲透和影響較少,使他們較多地保留了從古代社會承傳下來的文化資訊,比如獨具特色的神話、諺語、民歌、敘事詩等民間文學,面具舞、火圈舞、羊皮扇舞等民間舞蹈,面具、五彩服、頭飾等民間工藝美術。

陝西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陝西的民俗文化有:唐三彩陶、面花、眉戶、戶縣農民畫等。其中唐三彩陶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在用黃,綠,青等色加以裝飾,燒製而成,色彩鮮麗,光澤柔和,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俑,實屬三彩之冠。

  陝西(ShaanxiProvince),簡稱“陝”或“秦”,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單位之一,省會古都西安。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自然區劃上因秦嶺-淮河一線而橫跨北方與南方。位於西北內陸腹地,橫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中部,連線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


開封民俗文化哪些

  盤鼓:是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封盤鼓節奏性強,套路多變,氣勢宏大,目前,開封有盤鼓隊30餘支,每逢元旦、春節、國慶和文化節、菊花花會、廟會,都要舉行盤喜表演和比賽,那隆隆的盤鼓聲,豪放的擊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奮。   風箏:四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開封風箏歷史悠久,花樣繁多,製作考 ...

陝西民俗文化哪些

  陝西民俗文化有鼓樂、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秧歌、舞龍、舞獅、花燈等。陝北的佳縣、洛川、榆林等地稱社火為“打社火”,“地儺子”,陝南的商南、洛南、商縣等地稱社火為“花燈會”,關中扮演社火則被稱為“耍社火”,“耍獅子”,“耍龍燈”,“耍竹馬”等。   陝西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陝西曆史悠久、民風質樸,從 ...

山東的民俗文化哪些

  山東的民俗文化有很多,現舉例以下三種:   1、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當地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的漢族民俗舞蹈之一,屬於三大秧歌之一。   2、山東剪紙:是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也是民間剪紙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這裡的剪紙種類繁多,用途不一,有春節時為了增強節日氣氛的“門箋”、窗花、牆花,有正月 ...

山西民俗文化哪些

  山西民俗文化有鬧花燈、鬧紅火、放煙火、高蹺、跑旱船、跑竹馬、小車舞、挑椅舞、獅子舞、龍舞、龍舟舞、中黃高臺、倒懸花鼓、鐵棍與背棍、漁翁戲海蚌、沈老爺坐轎、晉南血社火、黃河燈會、太原社火、懷仁旺火、平定塔火、南莊架火、威風鑼鼓、絳州鼓樂等等。   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其中代表為山西威風鑼鼓。威風鑼鼓是流行 ...

河北民俗文化哪些

  1、踩高蹺: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十多人至數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各地高蹺所使用的木蹺從30釐米至300釐米,高低不一。從表演風格上又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   2、劃旱 ...

邯鄲民俗文化哪些

  邯鄲民俗文化有抬花桌、武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永年鼓吹樂、永年太和堂等。邯鄲是河北省省轄市,位於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國務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和市區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全市現轄6區、1市、11縣,1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個省級開發區。 ...

精神財富的傳承,關中民俗文化哪些

  物質的傳承才造就了我們生活中這些古典的事物,擁有著濃濃的歷史氣息同樣也有著很多的故事。而精神財富就是靠著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那麼,本期地區文化看看關中民俗文化有哪些。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