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的外形和生活特點
白鷺的外形和生活特點
1、白鷺的外形
中型涉禽,體長52~68釐米。嘴、腳較長,黑色,趾黃綠色,頸甚長,全身白色。繁殖期枕部著生兩根狹長而軟的矛狀飾羽。背和前頸亦著生長的蓑羽。眼先粉紅色。
嘴、頸和腳均甚長,通體白色。夏羽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頭後的兩條辮子;肩和背部著生羽枝分散的長形蓑羽,一直向後伸展至尾端;羽幹基部強硬,至羽端羽枝纖細分散;前頸下部也有長的矛狀飾羽,向下披至前胸。冬羽全身亦為乳白色,但頭部冠羽,肩、背和前頸之蓑羽或矛狀飾羽均消失,僅個別前頸矛狀飾羽還殘留少許。虹膜黃色,嘴黑色,眼先裸出部分夏季粉紅色,冬季黃綠色,脛和跗蹠黑綠色,趾黃綠色,爪黑色。
2、白鷺的生活特點
遷徙:部分留鳥,部分遷徙。長江以北繁殖的種群多為夏候鳥,秋季遷到長江以南越冬,春季於3月中下旬遷到北部繁殖地。長江以南繁殖的種群多不遷徙,為留鳥。
習性:喜叢集,常呈3~5只或10餘隻的小群活動於水邊淺水處。晚上在棲息地整合數十、數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白天則分散成小群活動。常一腳站立於水中,另一腳曲縮於腹下,頭縮至背上呈駝背狀,長時間呆立不動。行走時步履輕盈、穩健,顯得從容不迫。飛行時頭往回縮至肩背處,頸向下曲成袋狀,兩腳向後伸直,遠遠突出於尾後,兩翅緩慢地鼓動飛翔。每日天亮後即成群由棲息地飛往覓食地,遠者可達數十里,傍晚又結群飛至棲息地附近的水田和山坡小樹上休息,待結成大群后再一起進入樹林和竹林中。晚上成群棲息在小塊密林中高大樹木頂部,也常在宅旁或庭園樹林與竹林內棲息,有時也同夜鷺和牛背鷺一起棲息。性較大膽,不怕人。
食性:以各種小魚、黃鱔、泥鰍、蛙、蝦、水蛭、蜻蜓幼蟲、螻蛄、蟋蟀、螞蟻、蠐螬、鞘翅目及鱗翅目幼蟲、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穀物等植物性食物。白天覓食,晚上休息。常飛至離棲息地數里至數十里的水域岸邊淺水處涉水覓食,有時亦守候在一定地方等待食物和跟隨牛群活動或在附近草地上覓食,偶爾也見棲息於牛背上和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蟲。
白鷺的外形和生活特點
1、白鷺的外形:
(1)中型涉禽,體長52~68釐米。嘴、腳較長,黑色,趾黃綠色,頸甚長,全身白色。繁殖期枕部著生兩根狹長而軟的矛狀飾羽。背和前頸亦著生長的蓑羽。眼先粉紅色。
(2)嘴、頸和腳均甚長,通體白色。夏羽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頭後的兩條辮子;肩和背部著生羽枝分散的長形蓑羽,一直向後伸展至尾端;羽幹基部強硬,至羽端羽枝纖細分散;前頸下部也有長的矛狀飾羽,向下披至前胸。冬羽全身亦為乳白色,但頭部冠羽,肩、背和前頸之蓑羽或矛狀飾羽均消失,僅個別前頸矛狀飾羽還殘留少許。虹膜黃色,嘴黑色,眼先裸出部分夏季粉紅色,冬季黃綠色,脛和跗蹠黑綠色,趾黃綠色,爪黑色。
2、白鷺的生活特點:
(1)遷徙:部分留鳥,部分遷徙。長江以北繁殖的種群多為夏候鳥,秋季遷到長江以南越冬,春季於3月中下旬遷到北部繁殖地。長江以南繁殖的種群多不遷徙,為留鳥。
(2)習性:喜叢集,常呈3~5只或10餘隻的小群活動於水邊淺水處。晚上在棲息地整合數十、數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白天則分散成小群活動。常一腳站立於水中,另一腳曲縮於腹下,頭縮至背上呈駝背狀,長時間呆立不動。行走時步履輕盈、穩健,顯得從容不迫。飛行時頭往回縮至肩背處,頸向下曲成袋狀,兩腳向後伸直,遠遠突出於尾後,兩翅緩慢地鼓動飛翔。每日天亮後即成群由棲息地飛往覓食地,遠者可達數十里,傍晚又結群飛至棲息地附近的水田和山坡小樹上休息,待結成大群后再一起進入樹林和竹林中。晚上成群棲息在小塊密林中高大樹木頂部,也常在宅旁或庭園樹林與竹林內棲息,有時也同夜鷺和牛背鷺一起棲息。性較大膽,不怕人。
(3)食性:以各種小魚、黃鱔、泥鰍、蛙、蝦、水蛭、蜻蜓幼蟲、螻蛄、蟋蟀、螞蟻、蠐螬、鞘翅目及鱗翅目幼蟲、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穀物等植物性食物。白天覓食,晚上休息。常飛至離棲息地數里至數十里的水域岸邊淺水處涉水覓食,有時亦守候在一定地方等待食物和跟隨牛群活動或在附近草地上覓食,偶爾也見棲息於牛背上和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蟲。
大熊貓的外形和生活特點
1、大熊貓外型: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釐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飼養的熊貓略重,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但黑非純黑,白也不是純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帶黃。秦嶺地區的個體偏大,體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澤。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則個體較小,體毛也較前者為細,腹毛棕色不明顯,但涼山的個體並不偏小。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相對鋒利的爪和發達有力的前後肢,有利於大熊貓能快速爬上高大的喬木。
2、生活習慣:大熊貓每天除去一半進食的時間,剩下的一半時間多數便是在睡夢中度過。在野外,大熊貓在每兩次進食的中間睡2-4個小時,平躺、側躺、俯臥,伸展或蜷成一團都是它們喜好的睡覺方式。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每天兩次定時給它們餵食,所以大熊貓其他的時間都用來休息。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大熊貓看起來也很可愛。它們非常的靈活,能夠把它們笨重的身體擺成各種各樣的姿勢。最喜歡的姿勢便是腿撐在樹上,並用手遮住眼睛。
熊貓的進化史:
大熊貓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大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於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大熊貓卻是強者,處於優勢,成為活化石儲存到了今天。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大熊貓的標準中文名稱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一樣的熊。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支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卵生熊類。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充套件,分佈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生活中的大熊貓的臼齒髮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指姆。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它屬於劍齒象古生物群,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
昆蟲記螳螂的外形和生活特徵
1、螳螂喜歡生存在氣溫高陽光充足的地方,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體長55到105毫米,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標誌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頭部呈扇形,複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螳螂具有趨光性。
2、螳螂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 ...
昆蟲記中蟋蟀的外形和生活特徵
蟋蟀的特點: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鬥。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 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
蟋蟀的生活習性:1、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 ...
昆蟲記螳螂的外形和生活特徵
外貌:無脊椎動物,屬於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科,是一種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複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摺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複眼突出,單眼3個。咀嚼式口器, ...
昆蟲記蜣螂的外形和生活特徵
蜣螂全體呈黑色,稍帶光澤,雄蟲體長3.3-3.5釐米,雌蟲略小。雌性頭部前方呈扇面狀,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漸尖細並略呈方形的角突。後方有複眼,胸背板密佈勻稱的小圓突,足粗壯,中、後足跗節兩側有成列的褐紅色毛刺。大多數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常將糞便製成球狀,滾動到可靠的地 ...
孔雀的外形和生活特徵
外形:頭頂翠綠,羽冠藍綠色、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別長,形成尾屏,鮮豔美麗,真正的尾羽呈黑褐色,雌鳥無尾屏,羽色暗褐、多雜斑。孔雀清晨和臨近傍晚時覓食活動較頻繁,雜食性,以植物性飼料為主,也吃蝗蟲等動物。
孔雀體長達2米以上,其中孔雀的尾屏長約1.5米,尾屏主要是由尾部上方的覆羽構成的。
藍孔雀分佈在 ...
鸚鵡的外形和生活特徵
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它們以其美麗的羽毛,善學人語技能的特點,更為人們所欣賞和鍾愛。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體長可達100釐米,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 ,體長僅有12釐米。
大多數鸚鵡主食樹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實、種子、堅果、漿果、嫩芽嫩枝等,兼 ...
猴子的外形和生活特徵
猴子的體型屬於中等型,四肢長度中後肢稍長一點,並且尾巴也是有長有短,並且有臂部胼胝和頰囊,常年棲息在樹上或者陸地上。猴子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動,也結大群活動,大多為雜食性,以植物為主。
猴子是哺乳綱靈長目猴科動物的統稱,雜食性,以水果為主,不放過唾手可得的肉食,是三種類人猿靈長目動物的成員。
猴子每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