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
中國傳統文--老北京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製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京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北京皮影以線刻見長,自清中葉後,在造型上借鑑京劇,出現了生、旦、淨、醜、末的臉譜。正是藝術家們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皮影藝術不斷的繁衍、發展。當皮影演員可不容易,除了唱、念,還得會操作影人,影人的動作、神態最能看出演員的功夫。這一招一式,看上去得像那麼回事。雖說皮影戲這功夫在手上,可心裡和眼裡的功夫可不是三兩天能夠練出來的。 皮影藝術給北京的文藝舞臺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品味,它深受北京人,特別是老人和小朋友的喜愛。北京皮影繼承了西派皮影藝術的特色,善演神話、武打和寓言劇,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有幾十出,都以唱腔委婉、表演細膩而著稱。皮影不僅受到中國人的喜愛,外國朋友也挺著迷。很多精美的皮影人被國外博物館收藏。目前,古老的皮影藝術正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把人們帶入一個完美的藝術世界。
皮影戲-民間藝術的瑰寶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方叫“皮猴戲”、“紙影戲”等,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採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皮影戲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電影始祖”的美譽!在過去電影、電視等尚未發達的年代,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皮影戲歷史悠久,不少文獻記載漢武帝時,方士少翁進言說他有招魂之術,並設帳弄影以招嬪妃李夫人之亡靈。正如陝西皮影的流傳:“皮影戲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另一說亦與亡靈有關,唐代俗講僧在佛寺利用燈影說理和超渡亡靈。所以,皮影與宗教有密切的關係。
無論如何,皮影戲至宋朝時已有相當的規模與水平,而且相當盛行。南宋時,杭州更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至元代,軍隊更帶同皮影班子隨軍遠征,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範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我國曆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皮影戲於明朝萬曆(1573年-1619年)年間已十分盛行,從清朝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老北京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製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舉辦百戲大會,皮影戲參加了演出。
另傳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農民、市民歡迎外,還進入到宮廷。康熙時,禮親王府設有八位食五品俸祿的官員專管影戲。嘉慶時逢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還傳皮影班進宅表演。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京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
北京皮影以線刻見長,自清中葉後,在造型上借鑑京劇,出現了生、旦、淨、醜、末的臉譜。正是藝術家們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皮影藝術不斷的繁衍、發展。
當皮影演員可不容易,除了唱、念,還得會操作影人,影人的動作、神態最能看出演員的功夫。這一招一式,看上去得像那麼回事。雖說皮影戲這功夫在手上,可心裡和眼裡的功夫可不是三兩天能夠練出來的。
皮影藝術給北京的文藝舞臺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品味,它深受北京人,特別是老人和小朋友的喜愛。北京皮影繼承了西派皮影藝術的特色,善演神話、武打和寓言劇,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有幾十出,都以唱腔委婉、表演細膩而著稱。皮影不僅受到中國人的喜愛,外國朋友也挺著迷。很多精美的皮影人被國外博物館收藏。目前,古老的皮影藝術正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豐富著人們的文化生活,把人們帶入一個完美的藝術世界。
皮影戲
皮影戲主要流傳在北方。相傳朝陽皮影戲的祖藉在河北,是關內移民引的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
皮影戲的主要道具是影人,用驢皮刻鏤,然後上彩漫油使之透明。表演時用燈光照在影窗上,藝人在幕後連用細高梁秸操縱影人連演唱。由於影人是附貼在影窗上表演
,這決定了皮影造型都是側面。內克服平對造型的束縛,影匠們就異常 ...
張掖皮影戲
皮影是我國獨特的民間藝術品,由於受材質限制,儲存甚難,所以傳至今世的古影不多。皮影早在西漢至北宋時已有流傳。張掖的上寨小滿一帶製作的皮影是用牛皮或驢皮作原料,刻成各種生動傳神戲劇人物,博得人們的喜愛。張掖當時的皮影具有造型簡潔、紋樣誇張的特點。它除作戲劇表演外,還是一種有趣味的裝飾品和藝術欣賞品。逢年過節 ...
蘭州木偶和皮影戲
木偶和皮影,是永登地區群眾喜聞樂見的古老表演藝術,當地人把木偶稱為“肘猴子”,把皮影叫做“燈影戲”或“影子”。
舊時,永登全縣有20多個木偶戲班,主要分佈於莊浪河、大通河、秦王川地區。這些戲班都由當地民間藝人組成,每班7人至9人,他們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這些藝人,一般都具備表演和吹拉彈唱的本領。平 ...
泉州皮影戲
泉州皮影戲因其濃郁的本地特色,而被稱為豫南皮影戲;東部潢川、固始、淮濱、息縣、商城5縣語言接近中州語系,演唱、道白自成特點,稱之為東路皮影;西部之新縣、光山、羅山等縣接近湖廣語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被稱之為西路皮影。泉州皮影以水牛皮為原料,經制作加工後,呈透明狀,彩繪各種人物、動物影象,由操縱桿操縱。表 ...
陸豐皮影戲
皮影戲俗稱皮猴戲,它是以獸皮剪接成影像(人或動物)井藉助於燈光顯影於螢幕上來表演故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皮影戲起源於西漢,盛行於明清。中國皮影戲素有北路和南路之分,各具風格。陸豐皮影戲相傳南宋末年從閩南傳入,屬南路的一支。以福佬話唱唸(閩南語音),唱腔稱句字曲,結構為曲牌職曲體帶有一些民間小調。樂器分文 ...
騰衝皮影戲
皮影戲俗名燈影子,又名“皮人戲”;是騰衝民間喜聞樂見、流傳久遠的藝術形式。明洪武年間從湖廣、四川一帶傳入,有據可查的歷史已有200多年,至今仍保持經常性演出活動。騰衝皮影戲的唱腔有男腔、女腔、走馬腔、鹼雲腔、悲板等。劇目多取材於傳奇、演義及民間故事等,尤以列國戲、三國戲、封神戲、水滸戲、西遊戲、說唐、說岳 ...
三門峽道情皮影戲
道情皮影是豫西(靈寶)特有的一個劇種。道具----皮影是在熟牛皮上塗上色彩,製成各種人物、花草蟲魚造型,然後放在燈幕上表演。演員演唱使用土語,唱腔高吭,穿透力極強。該劇種目前已極為罕見,只有幾個老藝人會表演,被稱為戲劇“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