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原子質量與密度沒有必然聯絡,但大體的趨勢關係是“相對原子質量越大,則物質密度越大”。可以設想,如果兩種物質的組成結構大致相同,則原子量越大會使得密度越大,比如不同種金屬之間的密度比較。因為分子體積相同,金屬都是單質,那麼原子相對質量越大分子相對質量也就越大,分子體積又相同,所以密度就越大。
相對原子質量與密度沒有必然聯絡,但大體的趨勢關係是“相對原子質量越大,則物質密度越大”。可以設想,如果兩種物質的組成結構大致相同,則原子量越大會使得密度越大,比如不同種金屬之間的密度比較。因為分子體積相同,金屬都是單質,那麼原子相對質量越大分子相對質量也就越大,分子體積又相同,所以密度就越大。
相對原子質量和摩爾質量的關係是:在數值上一樣。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稱摩爾質量(molarmass),用符號M表示。當物質的量以mol為單位時,摩爾質量的單位為g/mol,在數上等於該物質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對於某一化合物來說,它的摩爾質量是固定不變的。而物質的質量則隨著物質的量不同而發生變化。
由於原子的實際質量很小,如果人們用它們的實際質量來計算的話那就非常的麻煩,例如一個氫原子的實際質量為1.674×10⁻²⁷千克,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為2.657×10⁻²⁶千克。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為1.993×10⁻²⁶千克。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其各種同位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加權平均值。元素週期表中最下面的數字為相對原子質量。
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約等於相對原子質量。它們是可以互相計算求自己值的關係。
相對原子質量是其各種同位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加權平均值。元素週期表中最下面的數字為相對原子質量。原子量最早是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來的。他說“同一種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在中文裡翻譯成了“原子量”。但是當時由於重量和質量是相同的概念,因此雖然實際中獲得的都是原子的相對質量,但仍然稱作原子量。
質子數就是質子的數量,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每,一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有多少個質子就帶多少單位正電荷,質子所帶的正電荷數就叫核電荷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