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上三年,出自日語石の上にも三年,功到自然成的意思。
2、即使再冷的石頭坐上3年也會熱起來, 一般形容下了足夠功夫,自然在生活中取得成就。
3、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有志者事竟成。
4、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1、石上三年,出自日語石の上にも三年,功到自然成的意思。
2、即使再冷的石頭坐上3年也會熱起來, 一般形容下了足夠功夫,自然在生活中取得成就。
3、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有志者事竟成。
4、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麼難的事也能做成功。
1、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意思是:我是過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賞月吟風的往事早已成為過去。
2、出自唐代袁郊的《甘澤謠》,原文為: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用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3、三生源於佛教的因果輪迴學說,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意涵情定終身的象徵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別代表前生、今生、來生,很多人的愛情是從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開始的,而相愛之後人們又一定會期待緣定三生。三生石是姻緣的象徵,緣定三生。鎖定前生、今生及來生的幸福姻緣!
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髒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年,不管在物資短缺年代還是經濟發達時期,從來都是人們渴盼的特殊節日。湖北省群藝館研究員、《楚風楚俗》等湖北風俗畫冊的拍攝者吳志堅感慨,“龍鳳呈祥、高蹺龍燈、海馬、趕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在濃郁的荊風楚韻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樸的湖北年俗,實在讓人大開眼界!”
“談年飯”邊吃邊聊迎新年
武漢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邊地區(沔陽、漢陽、黃陂、孝感等地)遷入的,因此,武漢的過年習俗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過小年時要請灶神,除夕這天,男人還要將水缸挑滿,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這叫“過年穿新鞋,喜事一起來”。等到了年三十這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上一頓豐盛的“談年飯”(如今多稱為“團年飯”)。
武漢的年夜飯,一般要上“三全”(全雞、全鴨、全魚)、“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轉鍾,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談年”,還得邊吃飯邊聊天,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互表祝福。
吳志堅回憶:“我小時候家在漢正街,一到除夕,孩子們就真的一夜不睡,結伴出行守夜。那時候又沒有電視看,沒有太多娛樂活動,我們就一個兜裡揣鞭炮,一個兜裡揣麻糖,一晚上從江漢路走到六渡橋再走到江邊……直到天亮才轉回家。”
除夕夜漫山遍野“點墳燈”
在湖北江漢平原上,特別是農村地區,每到除夕夜來臨之前,人們習慣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燈”,也叫“送燈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墳上,再點上蠟燭祭祖。不過,這種風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最讓吳志堅難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鄖西縣“上墳燈”的經歷,有一年,他還特意帶兒子一起去鄖西過年。
第一次到鄖西參觀“上墳燈”,吳志堅就被深深震撼了,“開始墳地裡還瘮得慌,不到一會,漫山遍野都點起了溫暖的燭火,一直燃到天亮,那景象太壯觀了!”接連幾年,吳志堅的除夕夜都選擇在鄖西度過,只為感受這份神聖。他還曾目睹,有些人家還會在進門走道兩邊點滿蠟燭,照亮“先人”回家的路。
十五晚“趕毛狗”唱“燈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門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還流傳著“趕毛狗”的歌謠。“毛狗就是狐狸。它原來和人是朋友,但卻常偷雞吃。激怒人類放火燒了它的老窩。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燒草竹趕毛狗的風俗。”吳志堅介紹,“趕毛狗”的風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據說,只有趕走了毛狗才會六畜平安,田地不長雜草。
而在龍船調的故鄉利川,正月十五晚,還有唱“燈歌”的風俗。吳志堅就曾被最原始淳樸的利川燈歌感染,“那種民間的表演跟舞臺上完全是兩回事。”“一到十五的晚上,當地農民就會組成幾十人的隊伍,高舉著紮成龍形的花燈,走街串巷,經過誰家門口,誰家就放鞭炮,幾熱鬧。如果隊伍停在了誰家門口,就會開始唱“燈歌”,周圍會唱的人都會跟著唱……”回憶起利川鄉里的“燈歌”,吳志堅兩眼放光,“要聽地道的燈歌,就得到當地農村去,那種原始、淳樸而不花哨的表演才最動人。”
“利川燈歌”起源於利川市柏楊一帶,距今有上百年曆史。利川燈歌中的眾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價值。有記載從清朝開始,群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現在知名的“龍船調”前身就是利川燈歌。目前,《利川燈歌》已經成功進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