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寫了石灰四個特點:出山之難、不怕 焚燒、不怕破碎、一身清白,前二句就石灰的特徵說人,“若等閒”三字,抒發了作者在危難面前的大無畏精神,“粉骨碎身渾不怕”,承接第二句,所以“渾不怕”,由於有“若等閒”為之支柱,末句表示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風亮節,後來為國難獻身,英勇犧牲的大節,此詩彷彿預先就表達了,語言明白,內涵深刻,其人與詩,兩垂不朽。
《石灰吟》的作者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原詩如下: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第一句,說的是石灰取材的不容易,比喻成才就需要刻苦學習。
第二句,說的是石灰不怕烈火,比喻作者不畏懼艱難困苦的精神。
第三句,說的是石灰不怕粉身碎骨,比喻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
第四句,說的是石灰的潔白,比喻作者高尚的品格。
讚頌了石灰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學家于謙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託物言志,採用象徵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託物寄懷,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全詩筆法凝鍊,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尤其是作者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
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後,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後便寫下了此詩。據說此時的于謙才十二歲,他寫下這首詩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寫照,更是他日後的人生追求。
1、此詩借吟石灰的鍛鍊過程,表現了作者不避千難萬險,勇於自我犧牲,以保持忠誠清白品格的可貴精神。
2、《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學家于謙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原文: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3、譯文:
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採出 ...
1、《石灰吟》的詩意: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裡開採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2、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閒”。“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 ...
《石灰吟》表達了作者敢於犧牲自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一生清白、不畏懼惡勢力的品質。這首詩是一首託物言志詩,表面上是在寫石灰,其實是借物喻人,藉助石灰來表達自己不畏艱險、不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
全詩原文如下:
石灰吟 ...
石灰吟表達了詩人願為石灰,默默做貢獻清白做人不與壞人同流合汙的志向。
《石灰吟》抓住了石灰不怕擊打、不怕烈火,甘願粉身碎骨而把白白的粉末奉獻給人們的特點。此詩託物言志,採用象徵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託物寄懷,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全詩筆法凝鍊,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 ...
石灰指作者鄭燮。
詩中借詠石灰,表現了自己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民眾的利益作犧牲的高尚精神。首句寫開採石灰岩的艱難困苦,說明石灰從出世時即經受磨鍊。次句寫石灰在燒製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煅燒,面對嚴酷考驗,卻從容自若,處之淡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閒”,鮮明對照,更襯托出石灰的頑強。後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 ...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為兩個片語,而不是兩句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製得更為結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 ...
《石灰吟》採用象徵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託物寄懷。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整首詩筆法凝鍊,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
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用於各種文章或應用文,在語言寫作時表達方法的集合。修辭手法一共有63大類,79小類。透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