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再沒有比不講誠信更大的災禍了。這句話出自傅玄的《傅子義信篇》。
與之相關的成語:
1、言而無信。解釋: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出自《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2、背信棄義。解釋:違背諾言,不講道義。出自《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言而無信。
禍莫大於無信,是西晉文學家傅玄所說,翻譯為:最大的禍患就是言而無信。
言而無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信”有兩層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有信用。出自《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典故: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釋義: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反映了老子的反戰思想。
春秋時代,諸侯爭霸,兼併和掠奪戰爭連年不斷,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災難。這是個“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的時代,連懷胎的母馬都要被送上戰場,以至產駒於野外。老子分析了戰爭的起因,認為是統治者貪得無厭、不知足所致“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為嚴重的了,過失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了。為此,他提出了“知足常足”的觀點,對統治者的無厭欲求發出了強烈抗議和嚴厲警告。但他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統治者要知足,顯然是不現實的。
意思是禍患往往產生於不經意的疏忽、禍患常常在平時的細微處隱藏。
出自漢代劉向《說苑·敬慎篇》:“患生於所忽,禍起於細微。”衍生而來的成語為患生所忽。
這句話常用來警告我們:禍患的發生大多是因為事情初期的怠惰和鬆懈。所以不管是在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應該從細微處著眼,避免因一時疏忽造成事情的惡化。 ...
1、人無信不立釋義:不講信用的人寸步難行。
2、出自於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第四折劇情梗概:亦稱為“刀會”,先寫關羽單刀赴會,面對浩浩長江,撫今追昔,回顧赤壁之戰的悲壯情景,抒發其英雄情懷;既而寫酒筵上關羽憑藉其威武神勇和正義之劍懾服了魯肅,從而使魯肅的三條“妙計”全然落空,蜀漢之利益得以保全, ...
1、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2、出處:《孟子》的《盡心章句下》。作品原文: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1、人無信不立,這句話非的意思是不講信用的人寸步難行。
2、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3、中國人歷來信奉誠實守信,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古人就用“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等成語來比喻承諾的分量和貴重。“誠”與“信”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論語》中曾子 ...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即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3、釋義。孔子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 ...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的為政篇。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
1、民無信不立首先是孔子的意思,是說人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足之地。
2、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3、其次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誠信的重要性。
4、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在這個世界上得到人們的信賴與支援,就必須以誠待人,以信交友,否則縱使你有過人的天賦,也會寸步難行。
5、如今在我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