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福未至但禍已遠離下一句是什麼

福未至但禍已遠離下一句是什麼

  福未至但禍已遠離下一句是:一個人做善事,雖然目前並沒有福報降臨,但災禍已經遠離他;一個人為非作歹,雖然目前暫時沒有受到懲罰,但福氣已經離他遠去了。

  這句話出自於明代思想家袁黃所著《了凡四訓》第三篇《積善之方》,主要是教導並勸解人們要多行善,少作惡,是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進一步詮釋。這句話與“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間至味是清歡下一句

  奈何軟語故夢來。出自宋代蘇軾《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

  全文: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譯文: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灘邊稀疏的柳樹似乎在向剛放晴後的沙灘獻媚。眼前入淮清洛,亦彷彿漸流漸見廣遠無際。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人間真正有味道的還是清淡的歡愉。

  賞析:這首紀遊詞,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在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路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時,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時所作。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遊者遊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

水至清則無魚下一句是什麼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話,源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漢書.東方朔傳》也有同樣的用法,後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但是,時下總有一些人喜歡背離這句俗話的本義,以此勸人凡事不必認真,得饒人處且饒人,甚至見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當寬也寬。這就有必要議一議了。

  應該承認,這句俗語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它具有勸告人們待人少苛求、多寬容的積極意義。時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領導幹部沒有正確理解這句俗話的積極意義,而是把它當作"慈悲"為懷的處世哲學,在當"察" 的時候也一味寬容遷就,尤其是面對一些問題和矛盾時,漠然視之,放任自流,當"老好人"。殊不知,這種"慈悲"非但不能贏得多數人的好感,換來所謂的 "人緣",反倒容易讓大家反感。


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摘自唐代詩人王維中《鹿柴》一詩,全文為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譯文為空寂的山中不見一個人,只聽到一陣人語聲,太陽的一抹餘暉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

願逝者是啥

  願逝者已逝,下一句生者如斯。其實這句話並非古語,應該是後人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基礎上加工而來的。大意為,死去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活著的人要堅強的好好的活下去,讓死者在天堂也能夠安息。   語言即傳遞資訊的聲音。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人們藉助語言儲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 ...

歲末將敬頌冬綏

  平安喜樂,萬事如意。意為一年即將過完,在歲末來臨之際,讓我們在寒冷的日子裡給予生活希望,祝你平安快樂,萬事順意。此句是在舊事書信常用祝頌、問候語。依時令不同,比如順頌秋祺、並請秋安。對任何人都可以用,綏有平安之意。 ...

暮然回首夜是什麼啊

  暮然回首夜已華,秋寂斷腸時不雨。   暮然回首夜已華,秋夕相逢年何月。   暮然回首夜已華,花似去年時方水。   暮然回首夜已華,秋似去年時初月。 ...

莫愁前路無知是什麼

  這是一首送別詩,意思是: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那一個人不認識你呀。   出自高適的<<別董大>>   高適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

人間忽晚山河是什麼

  人間忽晚,山河已秋下一句是“因你欲青絲白首,亦因你品愛恨情仇”。   人間忽晚山河已秋的意思為年入遲暮,心愛之人離別,晚秋時節草木凋零,頓覺人間山河漸涼漸垂。此句話摘選於《人間忽晚》裡面的歌詞。   宇宙山河爛漫,人間點滴溫暖都值得我們前進。願君常似少年時,初心不忘樂相知。此去經年,歷沉浮跌宕事,懷素錦安 ...

凡事求半稱心

  凡事但求半稱心沒有下一句,只有前一句,人生哪能多如意。在杭州靈隱寺中,有一副楹聯是這樣寫的,人生哪能多如意,凡事但求半稱心。萬事只求“半稱心”,少一些盲目多一點自醒,才能更坦然地面對人生。“半稱心”不是無奈和消極,而是一種豁達和智慧;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