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秀山花燈二人轉

秀山花燈二人轉

  花燈二人轉,顧名思義,即由二人表演的跳花燈形式。它有男角和女角。男角,又名丑角,亦稱花子或賴花子;女角,又名旦角,亦稱花妹或么妹子。受封建舊禮教的影響,傳統的旦角多是男扮,新中國成立後才改為女扮。它的名字,在歷史長河中並不叫二人轉,而是經歷了從“跳團團”到“門斗轉”再到“二人轉”的漫長過程。“跳團團”源於秀山土著民族的祭祀歌舞,他們在祭祀活動時,圍成團的跳動,故而得名。唐宋時期,土著先民進京納貢,不但觀賞了京城的花燈盛會,也帶回了皇帝賞賜的精美花燈。因此,在以後的祭祀活動中,他們把花燈高掛於祭祀堂內,圍繞花燈歡舞。隨著歷史的演變,“跳團團”逐漸被“跳花燈”的稱謂所替代。再到後來,又因戰爭流亡,和清王朝實行“趕苗奪業”暴政,大批江、浙漢人遷徙移居秀山,受中原漢文化滲透,跳花燈由原始的群眾吆喝歡舞型,逐漸發展成為由二人表演,眾人幫腔,並按啟燈、跳燈、觀燈、祝賀、祭燈、送燈的順序固定下來,形成模式,世代相傳,成為獨具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

  “門斗轉”源於方桌上跳花燈的表演形式。女角玉立桌子中心,似門斗而微動,男角繞著女角沿桌邊轉動,就如門帶斗轉一樣,故而得名,形象生動。

  “二人轉”這個名稱,始見於建國初期,一批省市藝術家在收集採風中,發現秀山花燈的表演形式與東北二人轉相似,故把花燈的二人表演也稱為“二人轉”,並得到公認。從此,秀山花燈“二人轉”的名稱沿用至今。

  花燈二人轉,由一旦一醜表演叫“單花燈”,二旦二醜表演叫“雙花燈”,多旦多醜表演叫“群體花燈”,在方桌上表演的又叫“高臺花燈”。旦、醜的裝扮、服飾、道具有一定的模式:么妹子,穿大襟,扎長辮,著花裙,披雲肩,戴頭花,右手耍摺扇,左手舞彩巾,臉搽胭脂粉,姿態好飄逸;賴花子,穿對襟,反穿白皮襖,頭插英雄結,白畫鼻樑筋,右手舞蒲扇,兩腿往下蹲,風趣又詼諧,笑得脖子伸。

  所唱內容主要分正調和雜調兩大類:正調曲牌多又多,主要唱的祝賀歌,按照順序來表演,看燈之人樂呵呵。雜調曲牌真不少,《黃楊扁擔》是代表,《一把菜籽》撒天下,流傳要數《黃花草》。據傳有24大調,上千首曲子。

  伴奏有打擊樂和絲絃樂兩類:鑼鈸地位很重要,敲起鑼鈸才大跳。絲絃不拉不要緊,鑼鈸不敲不能跳。

  舞蹈動作豐富多彩,分身法、扇法、步法三類,共100餘個,都有一個美妙的美稱:黃鶯展翅、雙鳳朝陽、犀牛望月、觀音坐蓮……;和扇、滾扇、齊眉扇……二十四扇很關鍵;叮叮步、悠悠步、絞絞步……三十六步照著做。旦、醜表演時的基本形態美:方桌上面跳花燈,妹子玉立桌中心,端莊秀麗移碎步,輕盈舞動扇和巾;花子走的桌邊邊,圍著妹子轉圈圈,身子下蹲走矮步,風趣瀟灑在其間。形象生動地勾畫出了花燈二人轉的藝術內涵。

  有人認為,秀山花燈二人轉女高男低的表演形式是典型的“女性崇拜”。也有人說,方桌上的“高臺花燈”是土家人吊腳樓生活情趣的一種延續。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秀山花燈二人轉,它不但是民間藝術百花園中一枝絢麗的山花,而且具有較高的審美研究價值,應該受到世人的青睞和重視。

秀山花燈

  秀山縣素稱"花燈歌舞之鄉"。花燈戲源於漢族"燈兒戲",後來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發展為一種格調新穎、歌舞動人、為漢土苗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花燈戲賞班子較小,如花燈唱詞所云:"燈哥花妹跳花燈,金花銀花掌燈人,兩個接絲絃,四個打鑼鈸,還有一個掌調師,么哥么妹來幫腔,將將就就,一行十三人。"

  花燈舞蹈分"單花燈"、"雙花燈"和"花燈戲"三種。單花燈由一旦一醜兩個角色表演。旦角叫"么妹子"或"花妹子",多男扮女裝,扎假辮,系花裙,著短圍衣,右手執綢邊花摺扇,左手執彩巾。丑角叫"花子"或"賴花子",反穿皮襖,扎腰帶,頭戴瓜皮帽或扎頭巾,右手執大蒲扇。雙花燈有兩旦兩醜或兩旦四醜。

  花燈舞匯有200多個,如"雪花蓋頂"、"犀牛望月"、"蛤蟆戲水"、"白鶴亮翅"、"掃地蓮花"、"晴蜓點水"等。舞蹈在一張方桌的微型舞臺上進行。花子先上臺,藉故道白請花妹上臺,開始旋轉唱跳,動作細膩準確,表演別緻滑稽。

  花燈唱詞短小精悍,反映日常生活、愛情婚姻、生產知識、歷史故事、地方掌故等內容。

  花燈音樂曲牌400多個,曲式一般為2-4個樂句的單句段。歌詞以五、七字居多。襯詞輕快活潑。分正調、雜調。雜調生活氣息較濃,調式、唱腔都很優美,乃花燈戲精華。經過加工的一些雜調,如《採茶調》、《一馬菜籽》、《黃楊扁擔》等,流行全國,蜚聲海內外。

秀山花燈主要在什麼期間表演

  秀山花燈在每年正月初二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秀山花燈,流行於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民俗活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秀山花燈:

  秀山花燈主要分佈在秀山的蘭橋、溶溪、峨溶一帶,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廣泛流傳於四川、湖南、貴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區。秀山花燈起源於唐宋,延續於元明,興盛於清代,是一種集歌、舞、戲劇和民間吹打於一體的以歌舞表演為主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它歷史悠久,遍及全縣各村寨、城鎮,其中尤以隘口、清溪、蘭橋、平凱、迎鳳、湧洞、海洋、溶溪、峨溶、玉屏等地為最盛。秀山花燈的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式,主要包括:設燈堂、啟燈(請燈)、跳燈、辭燈。

  2006年5月20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申報的秀山花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秀山花燈主要在什麼期間表演

  1、年從正月初二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   2、到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花燈班就在河邊壩子舉行辭燈儀式,祭拜神靈,演唱《送燈調》,由掌調燈師傅領唱一遍春節期間所有演唱的花燈曲調(稱收調)。然後焚燒花燈及神位,並將跳燈人的衣服從火上拋過,祈求跳燈人一年平安。 ...

歷史悠久的重慶秀山花燈文化

  重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重慶地處巴蜀之地。由於重慶當地擁有苗族自治縣和土族自治縣等,所以重慶文化包含了許多少數民族當地的文化,今天就由小編我向大家介紹歷史悠久的重慶秀山花燈文化。   秀山花燈,是我國西南地區花燈藝術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雜技、紙紮藝術為一體的民間文化現象和民間表演藝術 ...

秀山花燈主要是什麼時候表演

  秀山花燈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廣泛流傳於四川、湖南、貴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區。秀山花燈表演是在每年正月初二開始,至正月十五結束,十六以後叫"厚臉燈"。秀山花燈起源於唐興於宋,是以歌舞為主,融百戲、禮樂、紙紮藝術和宗教、民俗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分 ...

中秋節習俗---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花燈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 ...

花燈製作

  花燈的製作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材質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變化。紙、竹、綢緞、木是很常見的傳統素材,塑膠、玻璃紙、壓克力……等則是現代的材料。其實只要能透光,花燈的製作材料並沒有限定,連水果、廢棄紙盒、鋁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燈的變化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一盞盞的燈除了像是黑夜裡的小螢火蟲,不同的造型 ...

福州花燈

  福州花燈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唐代,福州就成為全國盛行花燈活動的十大城市之一。每當元宵之際,民間制燈、買燈、賞燈、送燈尤為活躍。南宋時,在杭州舉行的全國燈賽中,福州、蘇州花燈被評為上品,蜚聲海內。周密在《武林舊事》一書中記載,福州進貢京城的花燈,“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徹心目”。據分析,當時制燈 ...

泉州花燈

     泉州花燈,起於唐代,盛於宋、元,延續至今。泉州花燈歷史悠久,影響廣泛,在全國範圍內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藝術特色,是南方花燈的代表。   泉州花燈就其製作工藝,分為三類:   一、彩扎燈。花燈藝人用紙捻將竹篾先綁紮成燈的骨架,把裁好的紙或綢布噴水繃緊貼上在骨架上,貼上花邊,描上圖案。掛上絲穗便成彩扎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