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進士的第一名,類似今天高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呂蒙正,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的狀元,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1、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三名叫做“探花”。
2、“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而後在北宋開寶六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試製度,即於禮部試之後,皇帝再次親試進士,並確定名次。開寶八年,禮部試和殿試分別放榜,標誌著三級考試製度正式確立,“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
鄉試:有秀才身份的書生,即可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鄉試是省裡的考試,是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環節。鄉試又叫秋闈,都在秋天舉行。試題由皇帝親定,監考官也是皇帝從中央任命。鄉試競爭十分激烈,一般10到20個秀才中選取一名,考上就稱舉人。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是本謂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
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縣試一般由知縣主持,本縣本縣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結,並且有本縣廩生作保,才能參加考試,試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場,內容有八股文、詩賦、策論等,考試合格後才可應府試,府試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考試內容和場次與縣試相同,試期多在四月,府試合格方可參加院試,院試又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即殿試的人,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三人,賜進士及 ...
殿試,為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殿試由內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創制,但尚未成定製,宋代始為常制。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 ...
殿試題一開始是策問,後來改為詩賦,到明清時,主要仍是策問。殿試的文體,開始是駢體文,皇帝殿試時就時事政治或經義史事提幾個問題,應試貢士須按照駢四驪六對偶工整的句式文體作文。唐中葉以後,詩賦之風大盛,殿試也改為詩賦,規定韻腳象省試中的試貼詩一樣,或五言六韻,或七言八韻,對聲韻格律要求很嚴格。 ...
歷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確切人數應是18位:
1、崔元翰,博陵安平人,是中國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
2、武翊黃,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時號武氏三頭;
3、張又新,深州陸澤人,元和九年狀元及第;
4、孫何,宋太宗淳化三年壬辰科狀元;
5、王曾,宋真宗鹹平五年壬寅科狀元;
6、宋庠 ...
李白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沒有中過狀元,正史,野史,史書等文獻均中無記載。李白被稱為異國使者是後人根據其祖籍碎葉所杜撰,被稱為供奉翰林是由名流所舉薦。
李白生平概述:
李白十五歲任劍任俠;二十歲後遊歷蜀中多處名勝古蹟;李白自視甚高,不願走科舉之路,故選擇一終南捷徑。李白曾渴望建功立業,被朝廷召去長安 ...
當二人性格不合的時候,離婚卻成了不得不面對的難題,究竟從生肖中看,那個生肖的離婚率最高呢?
兔女
兔代表十二地支的“卯”。排在十二地支的第四位。方位是正東方。若以時間來計算,是一天中清晨5:00-7:00的時間。若以季節論,是每年春季農曆二月。據統計,這個生肖的離婚率是十二生肖中最高的,特別是肖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