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秦始皇原名怎麼叫

秦始皇的原名叫什麼

  秦始皇,生卒年月為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至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統一文字的弊端

  

  秦始皇統一文字

  提起秦始皇統一文字,幾乎所有的論著、教科書,無不給予高度讚許,很少有人說過它有什麼缺點。在評價時,幾乎毫無例外地強調六國文字異形的問題,還常常舉出7個奇形怪狀的“馬”字為例,似乎沒有秦始皇統一文字,中國就會分化成為七種全然不同的文字,其後果難以設想。戰國文字異形果真嚴重到這等地步嗎? 倘若我們深入思索一下,就會發現許多疑點。

  首先,戰國時代是社會大變動、大發展的時期,生產力迅速提高,農業、手工業、商業大發展,社會制度大變革,科學文化進入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為什麼唯獨文字在開倒車呢? 其次,戰國時代人們流動性大,交往頻繁。縱橫家更是出入各國,到處上書,卻從來沒有一條史料提到,有誰不認識對方的書信,還得請人當翻譯的事。這說明當時的文字並沒有成為交流思想的障礙。

  那麼戰國文字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不妨作一下具體分析。從現有豐富的出土戰國文字資料看,像“馬”那樣七國寫法完全不同的字,可以說連 5 例也找不出來。東漢人許慎作的《說文解字》中,收羅了六國與秦寫法不同字,稱之為“古文”,總共400 個多一些,只佔總字數不到5 %,也就是說95 %以上的字,七國是一致的。這 400 多個古文中,有兩種寫法的有36個,有三種寫法的只有6個。沒有一個字有 6 種寫法的。在這些古文中,有不少字只是比小篆增減幾筆或變動一下偏旁位置,有些字只是偏旁不同,而這些不同的偏旁大多讀音相同或相近,或者含義相同或相近,稍作分析,也是不難讀懂的,真正差距很大,難以辯認是是極少數。

  倘若全面分析戰國文字,就會發現它的主流是好的,應該充分肯定。主要表現在:

  1 ,它使漢字進一步朝形聲化方向發展,新的形聲字大量出現。反映手工業發展的絲部的增加了一百來個,比西周春秋絲部字多了五倍。反映郡縣城邑發展的邑部字增加了一百幾十個,比西周春秋邑部字多了七倍多。

  2 ,戰國時代掌握文字的人日益增多,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文字簡化步伐大大加快,出現了大批簡化字,如美麗的麗,此時已簡化了,山嶽的嶽已由繁體簡化為嶽。

  3 ,文字向小篆、錄書方向發展。不僅秦國文字演變為小篆、隸書,六國也在向小篆演變,魏、楚等國均出現了接近隸書的字型。

  4 ,三晉、楚等國出現了多種標點符號,表述分句、分段之意。

  5 ,出現了許多具有觀賞性的藝術體,附加鳥、蛇龍形紋飾,或部分筆劃變成蝌蚪、蚊腳形,再鑲上金銀,分外耀眼,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再看一下秦是怎樣作文字統一工作的。說起來很簡單,它只是下一道命令:“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即將六國中與秦文字不同的寫法廢除掉。顯然,這是出於惟我獨尊的考慮,而不是一次文字的改革。因此,評價必須一分為二:1、積極作用是廢除了與秦文不合的異體字,有利於文字的規範,方便了文字間的交流。2、存在許多缺陷,如沒有吸收六國的積極因素,特別是沒有規範並推廣標點符號,致使標點問題拖延到近現代,才得以解決。更沒有吸收六國合理的簡化字,致使已簡化為麗、嶽、法等字,仍寫作繁體。本來秦存在小篆、隸書兩種字型,兩者相比,隸書更方便書寫,然而它卻偏偏採用小篆作為統一模式。

  發人深省的是,文字的發展不以統治者的意志為轉移,在實踐中,隸書顯示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很快取代了小篆,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字型。這證明,秦用小篆作為統一文字的做法,是不成功的。

  還應指出,秦統治者下的命令,連他們自己在實際執行時,也是打折扣的,即以代表中央意旨的嶧山刻石、秦權而言,其中“攸”“也”等字的寫法,就與規定的小篆完全不同,更別說原來的六國了。

  關於小篆的範本: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其價值除了主要為推行小篆提供範本外,還能起到啟蒙讀物的作用。其缺陷則與上面提到的缺陷大致相同。

秦始皇愛吃秦鎮米皮

  

  秦鎮米皮

  秦鎮米皮,陝西涼皮“四大花旦”之一,因產於西安戶縣秦鎮而得名,又叫秦鎮涼皮,以大米為主料蒸制而成。

  秦鎮米皮用當地出產的一種秈米制成,製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漿和蒸制。師傅當著顧客的面,用一把幾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張的米皮切成細條,拌上特製的辣椒油(叫“油潑辣子”)、醋和鹽,加上黃瓜絲和豆芽,一碗碗看來紅通通、吃來“筋、薄、細、軟”、涼爽可口的秦鎮米皮就可以上桌食用了。

  長期以來,在關中地區流傳著“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秦鎮的皮子繞長安”的俗語。可見,秦鎮米皮很早以前就與乾州鍋盔、岐山臊子面齊名為關中地區三大著名麵食。

  秦鎮即秦渡鎮,位於西安戶縣灃河西岸,這裡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盛產優質稻穀。用這裡出產的稻穀磨漿製成的米麵皮子,以色白光潤、筋薄細軟、柔韌爽口而著稱。

  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關中大旱,灃河缺水,戶縣秦鎮一帶稻子乾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還催逼納貢大米,坑得大家無法,只好在田裡挖井澆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長出了稻穗。可收割後,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幹巴,根本沒法向皇帝納貢。大家正在發愁的時候,有個叫李十二的,用這種米碾成米麵,蒸出了麵皮,大家吃後,個個稱奇。於是,李十二帶著麵皮,和納貢的人來到咸陽。秦始皇見貢米又少又差,傳旨問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雖差,卻能製出佳餚,今奉上面皮,望萬歲御品。”秦始皇吃了麵皮,其味甚美,頗感稀奇。這才赦了眾人之罪,並讓李十二天天蒸上幾張麵皮供他食用。

  後來,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鎮一帶的人們為紀念他,在這天總要蒸些麵皮。這種蒸麵皮一直延續到今天,成了戶縣秦鎮馳名的小吃。


四海歸一:嬴政

      戰國時期,秦國成為七雄之一。經過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裹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世的經營,秦國成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247年,嬴政登上 王位,由呂不韋和嫪毐專權。在時光流逝中,秦王告別了少年時代。他對權勢有著強烈的慾望,不能容忍權力被別人侵奪。他的身邊聚合著李斯、蒙恬、王翦、王綰 等一批有作為的 ...

生肖虎名人:雄才大略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開創這一偉大功業的人,就是雄才大略、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提到的少數幾位封建帝王之中,有一位就是秦始皇:"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公元前259生於周赧王五 ...

的生日

  《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生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在冬天10月出生,蓋因漢武帝時期制定太初曆前。   秦始皇前259年到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但此說有很大爭議。後世俗稱嬴政或秦王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自稱始皇帝,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他在13 ...

死前遺詔是讓誰繼承皇位

  1、秦始皇遺詔是長子公子扶蘇繼承皇位,但是趙高聯合胡亥李斯等人串改遺照,賜死扶蘇,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   2、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指責為臣不忠,讓他們馬上自殺,不得違抗。接到詔書後扶蘇淚自殺了。蒙恬不願這麼糊里糊塗地自殺,他說:“皇帝巡遊在外,命令我帶兵三十萬戍邊,這是天下重任,如何能見個使 ...

死於何地

  1、秦始皇,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2、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 ...

叫什麼名字

  1、秦始皇的名字叫趙政。   2、秦始皇的知識:   他是姓嬴,也確實叫政,但是不能叫嬴政!因為他是趙氏。   這裡有一個小常識,我們所說的姓氏是在漢代的時候,才合二為一的。   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姓和氏是分開的,而且有非常明顯的區別。   大家來看這個姓字,它是女字旁,可見這是母系社會的產物。姓 ...

兵馬俑在哪裡

  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內。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秦始皇陵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