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變法後秦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
2、軍功制的實施使秦軍士氣旺盛;
3、秦國的軍隊戰鬥方式完善成熟,戰鬥力強大;
4、秦國的宏觀戰略思想正確:遠交近攻;
5、優越的地理條件位置;
6、六國對秦國的畏懼心理;
7、秦統一符合人民對安定生活的嚮往和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意願,順應了歷史潮流。
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原因:
1、民眾期望,人心所在。經歷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民眾渴望統一,渴望安定的生活,統一已經是歷史的必然。
2、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上升。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遠在諸侯之上,歷經多年戰爭,秦國已經有具備消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實力。
3、秦國成功的策略,為了瓦解六國對秦國的聯盟,秦國採取遠交近攻和連橫的策略,從而使得六國自相傾軋,逐漸衰落,無力抵抗秦國進攻。
一是民眾期望,人心所在。經歷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民眾渴望統一,渴望安定的生活,統一已經是歷史的必然。二是商鞅變法,秦國國力上升。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遠在諸侯之上,歷經多年戰爭,秦國已經具備消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實力。三是秦國策略的成功。為了瓦解六國對秦國的聯盟,秦國採取遠交近攻和連橫的策略,從而使得六國自相傾軋,逐漸衰落,無力抵抗秦國進攻。
秦始皇39歲統一六國。
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
1、滅韓國。
公元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瞭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2、滅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 ...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集團,開始親政,周密部署統一六國的戰爭。李斯、尉繚等協助秦王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策略。
秦滅六國的戰略有兩個內容,一是乘六國混戰之際,秦國“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秦王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 ...
因素一、秦國的有為之君實在太多 且個個用人得當。特別是從秦孝公開始的秦國後7代國君幾乎都是有為之君,這在最高權力世襲制的社會中,這種情況幾乎是唯一一例。因素二、除秦國以外的六國國君,庸君昏君太多,使大批頂尖人才跑到秦國為秦效力,使得國際形勢越發展對秦國越有利。例如 統一強大的晉國因為最高當局的昏庸而分裂成 ...
1、秦始皇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其主要原因是,在位期間,相繼滅韓、楚、燕、魏、趙、齊,統一六國,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2、人物簡介:生於前259年,逝於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
原因如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在龍首原西側開始建造的天下朝宮,意在建成後,成為秦朝的政治中心。 建宮的目的和選址的根據,是由秦始皇確定原則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上林苑中。”可見秦始皇在建 ...
原因如下:
1、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各地的車輛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
2、秦始皇將國家統一後,車輛若是還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極其不方便。從那時候起,秦始皇便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
3、這個措施一經頒佈,全國各地的車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