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是中國古代封理帝王的寶印。而傳國玉璽在所有的寶璽當中無疑是最為寶貴的。秦始皇把和氏璧定為傳國璽,令丞相李斯在玉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劉邦進咸陽後。子嬰獻上和氏璧交給劉邦。到了西漢未年,外戚王莽奪位。當時的皇帝劉嬰才兩歲,傳國璽由漢孝元太后代管。據《漢書元后傳》記載,當王莽讓弟弟王舜向漢孝元太后索要時,漢孝元太后破口大罵,說著漢孝元太后憤怒地將傳國玉璽摔在地上。後來雖然後來用黃金鑲補著,但自此留下瑕痕。傳國璽再一次失蹤是在東漢末期。那時政局動亂,漢少帝連夜出逃把傳國璽落在宮中,等他回來時,傳國璽已經不見了。不久,長沙太守孫堅征討董卓時。在洛陽城南甄官並中找到了這枚傳國璽。從這以後一直到唐代,隨著政局的動盪和少數民族的南下,傳國璽不斷易主。唐高祖李淵得到傳國璽後,把璽改稱為寶。傳國璽最終在歷史上失蹤是在五代。從宋太祖時,就再也沒有人見到過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直到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後世多代偶有“傳國玉璽”出現,但多為偽作,無根據可考。
公元1294年,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蒙古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譟,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即被稱作“傳國玉璽”。而乾隆時,清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公元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秦始皇的玉璽是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 ...
秦始皇第一個滅的是韓國。 秦滅六國的時間表為: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趙、燕,前221年滅齊。 戰國末期六國抗秦大事記: 前269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趙,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於河外。 前233秦攻赤麗、宜安,被李牧擊退。 前23 ...
秦始皇未傳位於扶蘇的原因在於秦始皇離世之時,扶蘇核心力量不在身邊,聖旨被胡亥篡權。當時扶蘇和秦始皇政見不和,被秦始皇派到千里之外和蒙恬修建秦國工事。當時的蒙恬手握大秦三分之一的兵馬,秦始皇是想讓扶蘇跟蒙恬多磨合歷練。 但秦始皇離世太突然,傳位於扶蘇的聖旨被公子胡亥篡改,成為催命符。
秦始皇生前比較迷信 ...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朝統一之戰,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候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
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 ...
《羋月傳》中秦王是第一代秦王:秦惠文王嬴駟。秦惠文王,又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 ...
1、不是。羋月是秦惠文王嬴駟的妻子,羋月傳中的秦王就是惠文王。秦始皇是惠文王的玄孫。
2、十九歲即位,是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滅商鞅,不廢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當政期間,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