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楊志發老先生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1974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楊志發老先生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6月15日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悉,經過系統勘探,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園發現了99座墓葬,據專家推測,這些密集排列的墓葬很可能就是秦始皇后妃的陪葬墓。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即埋葬秦始皇的時候,他的後宮嬪妃中,凡是沒有兒子的都要陪葬。目前,經過系統勘探秦始皇陵園,考古人員在位於內城西北部的建築遺址東側,新發現了99座墓葬,這些墓葬規劃規整,南北排布8-9列,所有的墓道都對著封土。
秦陵考古一隊研究員張衛星介紹,目前對秦始皇帝陵的基本結構已初步探明,皇陵有內外兩個城牆和10個城門,這些城門分佈位置也已確定。在內城封土的北側還存在大量建築遺址和陪葬坑。在此基礎上,確定整個陵園的南北中軸線,使陵園的方向、包括道路系統等結構更加清晰。
他透露,考古人員對內城西北部的南北長670米,東西寬220米,總計17萬平方米的建築遺址進行了細緻的勘探。根據文獻研究,該區域可能是禮儀上非常重要的祭祀建築。這項考古研究的發現,對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5日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悉,經過系統勘探,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園發現了99座墓葬,據專家推測,這些密集排列的墓葬很可能就是秦始皇后妃的陪葬墓。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即埋葬秦始皇的時候,他的後宮嬪妃中,凡是沒有兒子的都要陪葬。目前,經過系統勘探秦始皇陵園,考古人員在位於內城西北部的建築遺址東側,新發現了99座墓葬,這些墓葬規劃規整,南北排布8-9列,所有的墓道都對著封土。
秦陵考古一隊研究員張衛星介紹,目前對秦始皇帝陵的基本結構已初步探明,皇陵有內外兩個城牆和10個城門,這些城門分佈位置也已確定。在內城封土的北側還存在大量建築遺址和陪葬坑。在此基礎上,確定整個陵園的南北中軸線,使陵園的方向、包括道路系統等結構更加清晰。
他透露,考古人員對內城西北部的南北長670米,東西寬220米,總計17萬平方米的建築遺址進行了細緻的勘探。根據文獻研究,該區域可能是禮儀上非常重要的祭祀建築。這項考古研究的發現,對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對百戲俑坑發掘的深入,坑內“封門”首次顯露痕跡。雖然“封門”早已被大火燒燬,但在第一、第二兩個過洞西端,還是發現了明顯的“封門”嵌入痕跡。
百戲俑坑隨處可見火燒痕跡
6月9日,第三次兵馬俑考古發掘成果公佈,在百戲俑坑第三過洞,出土了30多個陶俑,其中有28個不著上衣、不穿盔甲。尤其引人矚目的是一個無頭俑達2.2米高,腳掌奇大,要穿54碼的鞋。這些陶俑的出土驗證了之前的推斷,他們可能是象徵著秦代宮廷娛樂活動的百戲俑。
去年,考古人員在對百戲俑坑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百戲俑坑總面積約800平方米,從南到北並列著三個過洞,東西長為40米。在這裡,隨處可見火燒痕跡,其中紅色是火燒土留下的痕跡,黑色是棚木燒過後的痕跡。
據瞭解,第三過洞是集中發現陶俑的地方,其中橫七豎八躺著許多陶俑殘段,目前仍在陸續清理中。
坑內兩道封門已被燒燬
本週,考古人員在對第一、第二過洞進行發掘時,就在兩個過洞的西端,發現了“封門”的痕跡。“封門”是建築需要,用來封堵過洞。百戲俑坑考古領隊張衛星告訴記者,封門其實就是由方木一層層壘起來的,過程有點像“砌磚”,最終,建成約兩米高的“封門”。目前,這兩處“封門”經焚燒後,已經看不到方木,但是一層層方木嵌入的痕跡還在。
目前所發現的秦始皇帝陵180個陪葬坑,有12個陪葬坑被大火燒過,在兵馬俑坑等陪葬坑內也發現過封門。此外,百戲俑坑與兵馬俑坑等陪葬坑一樣,都是方木構建立柱與頂部的棚木層。雖然百戲俑坑已被焚燒,但是仍能看到有木質從兩端伸入坑體形成一個門式形狀。
秦陵內城發現99座葬墓
推斷:秦始皇后妃中未生子者都要陪葬
無論是兵馬俑坑還是百戲俑坑,都是秦始皇帝陵很小一部分。昨日,記者獲悉,考古人員在對秦始皇帝陵內城西北部1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勘測推斷,這裡可能是祭祀建築區。此外,內城還發現了99座墓葬,可能是秦始皇后妃陪葬墓。
目前考古人員發現,秦始皇帝陵的結構是由內外兩個城和10個城門組成。城門分佈位置也已探明。內城封土的北側,有大量建築遺址和陪葬坑。
考古人員在對一處17萬平方米的建築遺址進行了勘探,這個面積相當於故宮(微博)面積的五分之一多。據悉,這處建築遺址位於內城西北部,南北長670米,東西寬220米。隨後根據文獻研究,推斷該區域可能是祭祀建築,這是禮儀上非常重要的一處建築群。
就在這處建築遺址的東邊,又發現了99座墓葬。它們佈局整齊,排列密集、朝向統一。南北排布了八九列,墓道全都對著封土。這些陪葬墓主人是誰?考古人員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找到了答案。
《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到:“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意思是秦二世在提到秦始皇時說,秦始皇的后妃中沒有生兒子的都要陪葬,死了不少人。因此,考古人員推斷這些密集排列的墓葬很可能就是秦始皇后妃的陪葬墓。
記者獲悉,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目前有了更具體規劃。2010年到2015年間,全面系統勘探陵園遺址,解決陵園形制、佈局等問題。遠期是2016年到2020年,調查陵園內還沒有勘探的區域。
熱點解讀
為啥陶俑大多出土在第三過洞?
在百戲俑坑內,為什麼第一、第二過洞有封門,而第三過洞就沒有呢?百戲俑坑考古領隊張衛星表示,第三過洞發掘中沒有發現門道,所以無封門。在第一與第二過洞兩端都有斜坡式門道,最終在這兩個過洞的西端,門道與坑體連線的地方,發現了明確的界限封門。
考古人員推斷,之所以百戲俑坑大量陶俑出土都集中在第三過洞,可能恰恰因為其沒有封門,過洞沒被封堵,所以燒起來還不嚴重,大量陶俑幸運保留下來。據悉,新發現的“封門”痕跡,為研究秦始皇陵陪葬坑的焚燒現象提供了最新資料。
最早提出電這個概念的是公元左右時期,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拿家裡的琥珀棒蹭小貓,發現琥珀棒把小貓的毛吸起來了,還能吸起來羽毛。可當時沒有這個條件,泰勒斯以為這是和磁鐵一個原理,他把這種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電。過了數千年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電,直到1752年,富蘭克林做了風箏實驗, 創造的許多專用名詞如正電、負電、導電體、電池等,成為世界通用的詞彙。並且,富蘭克林提出了電荷不能創生、也不能消滅的思想,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而後發明了避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