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秦孝公勸諫納諫的小故事

秦孝公勸諫納諫的小故事

  公孫鞅到秦國後,先住在孝公的親信景監家裡,並透過景監的關係得與秦孝公三次相見。前兩次遊說孝公要學堯舜禹湯的仁義,行所謂帝王之道。秦孝公聽得直打瞌睡,生氣地對景監說:”你的客人簡直太迂腐了,我哪能用他呢!"景監告訴衛鞅,孝公對他的談話很不滿意。公孫鞅要求再與孝公談一次話。過了不久,孝公第三次接見公孫鞅。此時的公孫鞅已經摸透了孝公的心理,他是迫切希望秦國富強起來,不願意慢慢地去實行“王道”。於是就大談其富國圖霸之術。孝公聽得津津有味,高興地對景監說:"你的客人果然是好樣的!"一連和衛鞅談了幾天。

  秦孝公準備用衛鞅進行一番改革。有一次,孝公跟衛鞅、甘龍、杜摯一起商議變法的問題。秦孝公說:“繼承了君位,不忘國家大事,這是一個國君應該抱的態度;執行法令,努力宣揚國君的威德,這是作臣下應盡的責任。我今天打算變更舊法制,藉以教育百姓,治理國家,但是,又恐怕天下之人議論我。”

秦孝公

  秦孝公(前381—前338)戰國時秦國君,姓嬴,名渠梁。秦孝公一生中幹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公元前361年, 年僅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那時,秦國不為各國重視,就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於是,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在這一年, 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衛國人商鞅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並很快受到重用。商鞅對秦國進行了兩次有力的改革,它取消了世襲的特權,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 奴隸。這場先秦時期最徹底的一場變革,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他把國都從雍(今陝西鳳翔南)遷到蔌陽(今陝西蔌陽東北),進一步實行變法。秦國日益富強,為後來的統一六國 開闢了道路。當時,魏惠王、燕悼侯、韓哀侯、趙成侯並稱楚、而魏與秦接壤,且魏國已開始修築長城,自鄭縣沿河北上,直抵上郡。中原諸侯相互征伐,秦處雍州 偏僻之地,不參與中原會盟。孝公利用秦地遠離中原戰場的優勢,佈施恩德,救濟孤寡,修治德政,講究武功。

  公元前359年,他出師伐韓,至於懷,築城於殷。前356年,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變法革新。制定嚴厲法令,以法治國,獎勵軍功,鼓勵耕織。不久,秦乘魏攻趙,大敗魏師於元裡,拔少梁。

  公元前352年,孝公升衛鞅為大良造,出師拔魏安邑 。次年,秦築關塞於商 ,秦師圍魏固陽,攻趙藺 。

  公元前350年,衛鞅開始第二次變法,遷都咸陽,廢井田制,統一度量衡,設縣置。同年,孝公詔令衛鞅營咸陽,築冀闕。咸陽故城亦名渭城,在鹹 陽縣東15裡。次年,孝公遷都咸陽。不久,秦國規定了縣令和縣長的俸祿,按戶按口徵收軍賦,其郡縣組織日趨完備。秦孝公積極支援衛鞅變法,前346年,太 子駟犯法,刑其傅公子虔,於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後,在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為政治制度先進、經濟發達、軍力強盛的強國。公元前341年, 秦軍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衛鞅策劃下復攻魏,欲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成就帝王之業。同年,衛鞅誘執魏軍大將公子邛,大敗魏軍,迫魏王獻部分河西地 以求和。孝公以衛鞅功大封其於商 ,故稱商君或商鞅。

  公元前338年,孝公卒。但是他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固然對穆公以後秦國的落後現狀痛心疾首,但是他能順應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秦孝公人物性格

  1、知人善任: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重用張儀,使秦國進一步強大;

  2、沉雄勇略:惟其雄志在心,孝公之忍耐力極其罕見,戰場勇略即敢死敢言、救國勇略即明恥敢變、人生勇略即生命最後關頭的冷靜清醒;

  3、親厚結人:超凡的政治品性,對人際關係的洞察力與親和力;

  4、權謀無痕:對甘龍等老世族的引而不發,對反對派首領的斷然處置,病逝前對各種善後事宜的縝密安排;

  5、秦孝公嬴渠梁,是力挽狂瀾的天才領袖,是變法圖強的第一推動力,是整個秦帝國的基石君主。


關於仁義智禮信的經典故事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 ...

之子是誰

  1、秦孝公兒子:秦惠文王。   2、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秦氏或趙氏,名駟(一說名“駰” ),櫟陽(今陝西閻良)人。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   3、十九歲即位,是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滅商鞅,不廢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 ...

時期有子岸將軍嗎

  子岸是秦穆公時期名將由余的後人,按照當時的風俗,子岸並不是指姓和名,而是字,這是對貴族男子稱謂。由余字懷忠。周武王的少子唐叔虞的十五世孫,晉鄂侯的曾孫,晉國人,因曲沃武王伐晉流亡到了戎地,會說晉國語。戎王聽說繆公賢能,所以派由余到秦國考察。秦穆公用計拜其為上卿,由余為之出謀劃策,幫助秦國攻伐西戎,並國十二 ...

時期的商鞅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 ...

納諫故事

  1、范雎納諫秦昭王   秦昭王聽取了范雎“遠交近攻”的戰略,把進攻的矛頭先對準了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   2、李斯納諫秦王   戰國末期,秦王政發現韓國間諜利用為秦開掘水渠企圖耗費秦的國力,遂下逐客之令,驅逐在秦任官的外國人。當時任秦客卿的楚人李斯上書秦王,列舉秦國曆代任用外國人所取得的業 ...

商鞅和的對話

  孝公問曰:“聞子有伯道,何不早賜教於寡人乎?”鞅對曰:“臣非不欲言也。但伯者之術,與帝王異。帝王之道,在順民情,伯者之道,必逆民情。”孝公勃然按劍變色曰:“夫伯者之道,安在其必逆人情哉!”鞅對曰:“夫琴瑟不調,必改弦而更張之。政不更張,不可為治。小民狃於目前之安,不顧百世之利,可與樂成,難於慮始。如仲父相 ...

為什麼要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的產生;   戰國初期秦國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六個大國。為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