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期, 按照歷史上的說法, 應該是秦始皇真正改秦王稱號為皇帝之後至秦朝滅亡的時期。
這一時期的名人包括:
1、皇族及朝廷大員,始皇贏政、扶蘇、胡亥、子嬰、李斯、蒙恬、王翦、王賁、趙高、章邯;
2、六國朝遺老,屈原、蘇秦、張儀、藺相如、廉頗、信陵君;
3、秦末起義軍領袖,項羽、項梁、范增、劉邦、蕭何、張良等。
秦時期, 按照歷史上的說法, 應該是秦始皇真正改秦王稱號為皇帝之後至秦朝滅亡的時期。
這一時期的名人包括:
1、皇族及朝廷大員,始皇贏政、扶蘇、胡亥、子嬰、李斯、蒙恬、王翦、王賁、趙高、章邯;
2、六國朝遺老,屈原、蘇秦、張儀、藺相如、廉頗、信陵君;
3、秦末起義軍領袖,項羽、項梁、范增、劉邦、蕭何、張良等。
1、司馬懿:公認魏國謀士第一人,活躍在三國後期;
2、郭嘉:字奉孝,是曹操初期的第一謀士;
3、典韋:曹操帳下的第一猛將,人稱古之惡來;
4、張遼:早期跟隨呂布,後轉投曹操,是三國時期少有的文武俱佳的武將,被稱為曹五虎將之首;
5、夏侯淵:曹氏家族的猛將,是曹操帳下主力軍,武藝及帶兵打仗出類拔萃;
6、張頜:早年跟隨袁紹,是後期曹操帳中不可多得的人材;
7、諸葛亮:三國謀士第一人,是三國著名的軍事家,思想家,發明家;
8、龐統:字士元,號鳳雛;在三國時期有“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美譽;
9、姜維:有名的孝子,文武雙全,是孔明的接班人;
10、周喻:江南的況世奇才 。
1、賈思勰(xié),北魏益都(今屬山東壽光)人,生平不詳,曾任高陽郡(治高陽,今屬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約在北魏永熙二年至東魏武定二年間(533~544),賈思勰著成綜合性農書《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秦漢以來我國黃河流域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其取材佈局,為後世的農學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據。
該書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善的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對後世的農業生產有著深遠的影響。該著作由耕田、穀物、蔬菜、果樹、樹木、畜產、釀造、調味、調理、外國物產等各章構成,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農業百科全書。
2、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時期酷吏、地理學家,青州刺史酈範之子。
幼時隨父訪求水道,博覽奇書,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
為官之後,仕途坎坷,未盡其才,歷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遷冀州長史、青州刺史 、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轉河南尹,封永寧伯。 執法嚴峻, 拜關右慰勞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為叛臣蕭寶夤部將郭子恢殺於陰盤驛,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
酈道元撰有《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成為中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3、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漢族,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後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學家,為《三國志》作注。與兒子裴駰、曾孫裴子野被稱為史學三裴。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註釋《三國志》。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內容精潔,然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故詔令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他的註釋方法有四大原則:“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
清代《四庫提要》將其所用方法,分析為六類:“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