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端午節一般什麼時候包粽子+端午節的前一天包粽子嗎

端午節一般什麼時候包粽子 端午節的前一天包粽子嗎

  端午節一般什麼時候包粽子 端午節的前一天包粽子嗎

  一般在端午節前一天包粽子,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裡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

  粽子的前身角黍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用茭白葉把黍米包成牛角狀,叫“角黍”,用竹筒裝上米密封烤熟,叫“筒粽”。

  到了晉代時期,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那時候,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有中藥益智仁,叫做“益智粽”。以後,逐漸加入紅棗,赤豆,板栗,肉類等,種類開始豐富起來。

  南北朝時期,粽子成為人們交往走親戚的禮品。 唐朝時期,粽子傳入日本。以後逐漸傳入朝鮮,東南亞地區,現在這些地區也有吃粽子的風俗習慣。

  每年的端午節這天,我國不論南方還是北方,農村還是城市,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好糯米、粽葉、彩繩等包粽子,滿懷期待的浸泡糯米,清新粽葉,準備餡料。從各地粽子的餡料來看,北方多數是包棗粽子。南方則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

  端午節包粽子的由來

  根據史書記載,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歷史典故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於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端午節送粽子看閨女

  端午這天,在我國的一些地方,如山東萊蕪、安丘及河南南陽等地,還有一項獨特的習俗,就是帶著粽子去看已出嫁的閨女,被稱“送端午兒”、“瞧端午兒”。

  有一種說法認為,端午是夏糧收成的時節,此時看閨女主要是看閨女家的夏糧收成如何,就如同在中秋期間去看閨女家的秋糧收成一樣。因為孃家人擔心閨女在夫家受苦,所以看閨女也就是看他們的生活情況怎樣。另一種說法,是說這時麥子開始成熟,看閨女是讓女婿來幫忙收麥子。在萊蕪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早年間女兒出嫁後不能隨便回孃家,父母很少了解女兒的情況,所以除了年後走親戚外,只能等到端午節去看看閨女了。因為過去在農村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已出嫁的女兒,除在年節和遇到某些特殊情況外,一年之中是不能隨便回孃家的,這樣閨女想娘,娘也想閨女,很是痛苦。而另條規定是,端午節前是看閨女的日子,如果孃家不去看閨女,說明家底貧窮,會被人看不起,讓人笑話。因此,娘和閨女早就盼望這一天了。每到這時,孃家就包好粽子、蒸好饃並買上時令瓜果,去看閨女,一則為閨女長臉,二來也可解雙方的想念之苦。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孃家人再也不用擔心嫁出去的閨女吃不好飯了。但由於走親訪友既能聯絡親情,又能互相交流各家的情況,因此端午看閨女還是作為一種傳統習俗延續了下來。

  而看閨女的日子,則不一定侷限在端午這一天。在山東安丘,人們是在五月初二、三的時候去看閨女,而新出嫁的女兒,孃家人第一次去看則往往在節前十多天。

端午節粽子怎麼包?包出自己滿意的粽子

  1、糯米適量,洗淨,用清水泡1~3天。

  2、粽葉用清水洗淨,完全浸沒在水裡,泡1天。

  3、大棗清洗乾淨。

  4、取泡好的粽葉,將葉根處折成三角狀,介面處注意不要露縫隙,放入泡好的糯米,壓一壓;

  5、放入大棗,數量根據葉片大小而定。將葉片小心捲起來,邊卷邊注意收口要嚴實,將包好的粽子用線繩繫緊。

  6、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裡煮熟即可。

糯米一般泡幾小時可以包粽子

  1、建議最好3個小時以上。

  2、粽子好不好吃的關鍵之一是糯米的浸泡時間,泡不夠時間,米吸不夠水,煮出來的粽子不夠軟;泡的時間過長的話煮出來的粽子又會太軟爛,沒有嚼勁,所以建議至少要泡3個小時左右。

  3、可提前一晚將糯米浸泡在水裡,水量要足,米水比例為1:2,否則米吸足水後暴露於空氣中,米粒容易粉化,足夠的浸泡時間可讓細胞吸水將細胞壁脹破,黏性成分釋放出來,使粽子變得更加黏軟。


糯米一般泡幾小時可以粽子

  1、建議最好3個小時以上。   2、粽子好不好吃的關鍵之一是糯米的浸泡時間,泡不夠時間,米吸不夠水,煮出來的粽子不夠軟;泡的時間過長的話煮出來的粽子又會太軟爛,沒有嚼勁,所以建議至少要泡3個小時左右。   3、可提前一晚將糯米浸泡在水裡,水量要足,米水比例為1:2,否則米吸足水後暴露於空氣中,米粒容易粉化 ...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粽子的由來傳說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傳說   吃粽子,是慶祝端午節的又一項飲食習俗。關於粽子的來源,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之後,楚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駕著船,把裝在竹筒裡的米飯,投到汩羅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25-55年),長沙地方有一個叫歐回的‘人,說他白 ...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根據民間傳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的大臣,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 ...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粽子原因由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原因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吃粽子時,可以適當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於消化。最好,配一些 ...

端午節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後,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划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 ...

端午節粽子的詩句 關於粽子的古詩有哪些

  端午節吃粽子的詩句 關於粽子的古詩有哪些   1、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宋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2、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白居易《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3、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唐元慎《表夏十首》之十    ...

粽子用什麼起來

  粽子是用箬葉包起來的。箬葉,為禾本科、竹亞科、箬竹屬植物葉。箬竿高0.75-2米,直徑4-7.5毫米;節間長約25釐米,最長者可達32釐米。籜鞘長於節間,上部寬鬆抱竿。   粽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