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端午節的節日別稱有哪些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 端午節的節日別稱有哪些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 端午節的節日別稱有哪些

  端午節又叫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是我國節日名稱最多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的節日別稱

  一、耳熟能詳:

  粽子節:因為端午節吃粽子,對於吃貨來說這種事情肯定不會缺席,因此這個名字從誕生開始,就被人們普遍的認知。

  端陽節:五月中的第一個午日,因五月也是午月,這一天是仲夏,天高氣爽,是適合出門踏青的好天氣,因此又被稱為“端陽節”。

  龍舟節:相傳是由越王勾踐以嬉戲和娛樂的模式訓練軍隊,擊敗了吳國,為了慶祝越國的勝利,後來就演變成了端午這天賽龍舟。

  正陽節:端午節傳入越南,按照越歷的五月初五定為越南端午節,被越南人稱為“正陽節”。

  屈原日:為紀念屈原的愛國情懷,百姓在每年的端午這一天將粽子投入江中紀念屈原,同時將這一天定為“屈原日”。

  二、很少聽說:

  解粽節:來源於民間在端午節這一天做的小遊戲,大家包的粽子解下粽葉,比較誰的粽葉比較長,誰就勝出。

  夏節、五月節:五月五日這一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仲夏之日。這天之後,氣溫開始上升,因此得名。

  重午節:因為端午節是五月五日,按照古人的說法,雙午為“重”,因此這一天也被稱為“重午節”。

  端禮節:南方多蚊蟲,一旦開始變熱,蚊蟲很容易傳染一些疾病,古人就在這一天,將艾葉掛在門上,用來驅趕蚊蟲,祈求能夠安全的度過夏天,因為有洗禮身心的含義,故而稱之為端禮節。

  五黃節:古代在端午節這一天,有食用五黃的習慣。因為五月五日過後,天氣開始悶熱,人的氣血不順,需要調整氣血,故而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黃酒共同服用,以健脾潤肺,通常心脈。

  三、這個就考驗你的知識了

  龍日節:這個與龍舟有關,龍是古代吳越部族的圖騰。在易經上,五月五日這一天是蒼龍飛天之日,表示陽氣鼎盛之意。

  沐蘭節:端午這一天是疾病高發的季節,但是端午在中醫中卻是一味中藥,民間在這一天用端午沐浴,可以祛除溼熱和身體了陰邪之氣,因此稱為“沐蘭節”。

  菖蒲節:菖蒲在古代被認為有鎮宅的作用,可以驅除邪氣,因此古代人在這一天掛上菖蒲,求保平安。

  躲午節:古時候有些地方認為五月是一個災禍頻出的月份,不吉祥,因此會把孩子送到親戚家躲避災厄,因為這種行為被稱之為“躲午”,也就誕生了“躲午節”這個名字。

  地臘節:五月五日是道教中的地,這一天五帝會與南方。因此道教認為這一天最為適合祭祀祖先。

  當五汛:五月五日這一天,海面會出現潮汐高漲的情況,因此這個名字是從古代沿海城市流傳出來的。

  女兒節:在古代,端午這一天的時候,出嫁的女子都會回孃家,所以這一天也被稱為“女兒節”。

  天醫節:端午這天,民間會在兒童的腹部或者是額頭,用硃砂和露水混合點個紅點,用以表達祈福驅邪的意思。古人則是在這一天祭奠中醫的始祖:岐伯和。

  天中節:五月五日這一天,太陽達到了一年之中的最高點,因此被稱為“天中節”。

元宵節又稱為什麼節 元宵節的別稱有哪些

  元宵節又稱為什麼節 元宵節的別稱有哪些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天官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等。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

  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而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後來經過演化“上元節”就被稱為“元宵節”。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上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

  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

  節日發展歷程:

  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南北朝時,元宵節燃燈已成氣候, 而真正讓元宵節燃燈之俗發揚光大的則是隋唐。隋朝時,正月十五元宵節已盛況空前。《隋書·柳彧傳》記載:“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當時的長安城居民都會出來觀燈看戲,街頭表演也豐富有趣,“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伎,詭狀異形。”

  自隋、唐、宋以來,元宵節曾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唐朝元宵節比隋朝更熱鬧。唐劉肅《大唐新語》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燈活動。宋代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影象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生命在於運動,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異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民間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吃七巧果

  每逢傳統佳節,美食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春節與水餃、端午與粽子、中秋與月餅等,七夕節自然也有它獨有的美食——七巧果。七巧果又稱“乞巧果子”,《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並會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樣。據記載,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經有七巧果出售了。

  種生

  這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習俗,又稱“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有的地方也叫“泡巧”。在七夕節前幾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幾層土,並種下粟米,讓它長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上一些小茅屋、花草在上面,做成小村落的樣子,稱為“殼板”。有時也將綠豆、小豆、小麥等種入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用紅、藍線紮成一束。

  為牛賀生

  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來,使得牛郎能夠藉助牛皮過天河見織女。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在七夕節這一天,兒童會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以此祭奠老牛,表示出對老牛的敬重。

  祭拜織女

  這個活動基本上都是女性參加,七夕節的晚上,在月光下襬好桌椅,並在桌子上放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物品。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著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

  穿針乞巧

  這應該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在漢朝就有所記載。《西京雜記》中提到:“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在七夕節這天,每家每戶的女子都會走出家門,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透過穿針的方式乞巧。

  曬書曬衣服

  曬書曬衣服在古時非常流行,有記載司馬懿原本為避禍裝瘋,結果因曬書被抓,可見在古代曬書曬衣服是多麼流行的事情。不過這種習俗到了魏晉時期成為豪門炫耀財富的機會,因此也招來了很多文人墨客的鄙視。

  拜魁星

  這個習俗和浪漫的七夕節沒有太大的關係。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代士子考中狀元會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這裡面的魁指的就是魁星。在古人看來魁星主考,為了能金榜題名在這一天讀書人會祭拜魁星。

  七夕節的傳說:牛郎織女的傳說

  相傳織女是王母的孫女,她心靈手巧,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雲朵。而牛郎是一個孤兒,他勤勞但貧窮,與老牛相依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織女也喜愛牛郎,兩人就結成了夫妻。從此,男耕女織,生下一兒一女,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發雷霆,派天兵將織女捉迴天宮。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籮筐裝著兒女,挑著追到天上。王母見牛郎追來,就用頭上的金釵在織女和牛郎之間劃出一道大河,這就是銀河。

  銀河水無情地把牛郎和織女隔在兩岸,他們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見他們哭得傷心,動了惻隱之心,命喜鵲傳話讓他們每隔七日相見一次。誰知喜鵲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於是王母就罰喜鵲給牛郎織女搭橋。

  農曆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閃爍的夜空,人們能看到銀河兩岸有著兩顆遙遙相對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冬至叫什麼冬至的別稱哪些

  冬至又叫“一陽生”,其別稱還有“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 ...

端午節什麼(全部) 端午節別稱哪些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全部) 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等。   粽子節:自古以來,吃貨從來不會缺席,提到端午就想到粽子,因此也就有了這個直 ...

端午節什麼是為了紀念誰的 端午節是什麼節日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傳說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 ...

端午節粽子嗎 粽子端午節別稱

  端午節又稱粽子節嗎 粽子節是端午節的別稱嗎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因此也有人稱端午節為粽子節,其實粽子節並不是端午節正經名字,只是現在有部分人用粽子節代指端午節而已。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 ...

端午節什麼

  1、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龍舟節、五月節等。   2、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攘災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攘 ...

端午節什麼節日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   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灑上黃水,用來殺死毒蟲及毒蟲滋生。在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即:黃瓜、黃魚、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灑。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 ...

端午節什麼 什麼是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chónɡ)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