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手抄報簡單字少
端午節手抄報簡單字少
1、“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是一首關於端午節的兒歌。
2、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
3、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絡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頸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包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
4、端午節的早上,人們起得非常早,人們去草地上收集露水,人們相傳用露水洗臉可以讓皮膚變白。中午,全家人聚在一起,在院子裡邊曬太陽邊吃粽子。
母親節手抄報簡單字少
1、首先在手抄報的底部畫上一位媽媽和一位小女孩,小女孩的手裡拿著康乃馨送給媽媽,在人物的上方寫上主題。
2、接著在手抄報的左側畫上一個方形邊框,在邊框的上方畫上小花裝飾,在人物上方畫上一個愛心邊框,邊框上方也畫上花朵。
3、繼續在手抄報的右側畫上一個方形邊框,並在左右下角畫上向日葵裝飾,在左右上角畫上小彩旗,就可以塗色了,主題和愛心塗紅色,手抄報背景塗淺粉色。
4、再來給向日葵塗黃色,媽媽的衣服塗青色,小女孩的衣服塗橘黃色,兩個邊框塗上藍色和紫色條紋,基本的塗色就完成了。
5、最後,我們在三個邊框中畫上橫線,簡單漂亮的三年級母親節手抄報就完成了。
誠信教育手抄報簡單字少
1、魯迅先生說過:“誠信,為人之本也!誠信,比金錢更具有吸引力,誠信,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誠信比榮譽更有時效性。是啊!誠信,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源源不斷的財富;誠信,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
2、誠信,像永恆的星輝,獨放光彩,誠信,以水滴石穿的堅毅滲入人心,誠信,用春風般的胸懷感召著眾人。
3、誠信,是耀眼璀璨的陽光,他的光芒普照大地;誠信,是廣闊無垠的大地,他的胸懷承載山川;誠信,是秀麗神奇的山川,他的壯麗淨化人們的心靈;誠信,是最美麗、最聖潔的心靈,他讓人問心無愧、心胸坦蕩。
學雷鋒手抄報簡單字少
1、學雷鋒紀念日是每年的3月5日。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為瀋陽部隊某部因公犧牲的英雄戰士雷鋒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在《人民日報》發表。此後,全國廣泛開展學習雷鋒的活動。
2、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種積澱,是一種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髮展的與時俱進的精神。
3、雷鋒那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 ...
清明節手抄報簡單字少
1、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2、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 ...
清明節手抄報好看簡單字少
1、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重要的祭祀節日,主要活動以祭祖和掃墓為主,時間在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時間三天。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因為清明節在春分後15天,是踏青的好時節。
2、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3、清明 ...
如何製作端午節手抄報
如何製作端午節手抄報?
工具/原料白紙彩筆方法/步驟1白紙右側和左下角畫上綠色調色,定下主基調是綠色。
2中上方寫上手抄報的主題:端午節
3右側畫上端午節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
4左下角畫上端午節,民間家家戶戶都要吃的粽子
5左側空白處加入一個文字框
6文字框內寫上過端午節 ...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1、端午節由來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 ...
端午節手抄報簡單好看內容
1、端午節是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許多的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燻蒼朮、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辟邪。至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
2、端午節的由來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 ...
五月端午節手抄報內容
1、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2、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