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屈原、孝女曹娥。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相傳屈原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見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屈原、孝女曹娥。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相傳屈原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見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端午節紀念誰 端午節紀念的三個人是哪三個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民間有很多說法,最常見的三個說法是端午節紀念曹娥、伍子胥和屈原。
在浙江一帶流行的是,端午節這天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
《後漢書·列女傳》是這樣的記載:“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絃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曹娥生於東漢時期,今天的浙江紹興上虞人,她的父親是專門搞祭祀的巫祝。父親不幸溺死在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泣。過了七天,她也投江而死。
因為她是孝女的楷模,因而廣泛流傳。
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的地方建造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並在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競渡以為紀念。
也有傳聞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本來是楚國人,父兄都被楚王殺害了,為了報仇,伍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最終打敗了楚國,報了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夫差聽信了讒言,逼迫伍子胥自殺,又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於是把五月五日也稱為伍子胥紀念日。
民間傳說伍子胥死後,天帝憐他竭盡忠心卻遭冤死,便封他為錢塘江的潮神。《曹娥碑》上說:“五月五日,以迎伍君”。
而流傳最廣的是,端午節這天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當時是楚國的大臣,得到了楚懷王的器重,但是也因此引起了同僚的嫉妒,他們在楚懷王以及後來的繼位者頃襄王面前誹謗屈原,最終在奸詐小人的迫害下,屈原被疏遠,最後被流放。
楚國被秦國攻破以後,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於是悲憤滿腔,懷抱大石投入汨羅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相傳屈原是在5月5日,投江自盡,楚地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
民間傳說,還有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無論是為了紀念誰,都表達了人們對他們的尊敬和敬仰。
端午節是什麼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對的民間歌謠
五月五,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五月裡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五月五,過端午,掛香包,插艾草,家家要祭祖。五月五,過端午,畫個王,喝雄黃,人人慶端午。五月五,過端午,歡欣又鼓舞。五月五日午,屈原騎艾虎。手持菖蒲劍,驅魔歸地府。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吃爻雄黃酒,毒蛇遠遠遊。重五草頭湯,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麥麥,字眼學起快。吃爻重五卵,做個生員卵。重五吃大蒜,讀書做高官。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是紀念哪位名人偉人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前340一前278年)。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是一位千載不朽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二十歲左右入仕,任三閭大夫,二十五歲任左徒,負責制定楚國的內政外交政策。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屈原介紹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於公元前三四O年誕生在楚國秭歸東北的樂平裡,也就是現在的湖北省秭歸縣三間公社廂原大隊。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二十六歲時做了楚國的左徒,楚懷王非常信任他。屈原經常向懷王提出自己的治國方針;對內實行“舉賢授能”的開明政策,對外實行“聯齊抗秦”的戰略主張。這樣一位愛國進步的政治家,卻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南後鄭袖、公於子蘭等的陷害,把他放逐直至於悲憤之中投汩羅江自殺。他的悲慘身吐曄得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爾後的端午節,便因與屈原投江的日子巧合,而綴上了絢麗的{專奇色彩。屈原生前留下了大量瑰偉壯麗的優秀詩篇。他在詩歌創作上的傑出成就,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屈原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上的一位文化名人。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從肇始及今,不斷流轉變遷的節俗內容和精神內涵,不僅豐富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內容,更在這林林總總的節日文化中逐漸醞釀積澱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共同的精神世界,這無疑將成為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財富。綜觀當今世界,現代化從來沒有統一的模式,同樣,處在全球化中的現代性也沒有統一的價值觀念體系。在現代化以及現代性問題上之所以出現多元的現象,從文化層次上是和各國民族文化聯絡在一起的。一個國家現代化和現代性的發展,從來都是依附在民族固有的精神文化的基礎上實現的。因此不同的現代化和現代性從來總是有相對應的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礎。它們透過各自的民族文化基礎,用來凝聚和團結本國成員的力量,從而煥發出社會成員建設現代化的積極性。因此現代化和現代性從來都是和文化的多元化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端午節的民族精神魂脈,應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對此繼承和發揚是我們後人無法躲避和推脫的重大責任。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什麼而設定的節日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哪一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