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由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由來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由來

  屈原,名平,楚國的貴族,曾任過左徒,三間大夫(官名)等職。他博聞強識,善於治政,嫻於辭令,有改革楚國貧弱局面的志願。當時楚國屢遭秦國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屈原站在楚國人民的立場上,為使國家免於滅亡,堅決主張聯合齊國,對抗秦國。但楚懷王昏庸無道,不接受屈原富有遠見的政治主張,被張儀騙到秦國軟禁起來,優慮成疾,不久便客死於秦國。這一訊息傳到楚國,忠貞的屈原悲憤已極,上書剛即位的頃襄王,望其近忠遠奸,選將練兵,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同樣昏庸,聽信公子子蘭、上官大夫等妒賢嫉能的貴族集團的誣陷、讒謗,把屈原驅出N都,流放江南,長達十年多。放逐期間,屈原寫下了抒發自己優國愛民情懷的著名詩篇《離騷》。這時楚國已日益衰弱,一天天走向沒落,秦國見滅楚時機成熟,在公元前278年,出兵攻下楚國的國都—郭都(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內)。秦軍進犯,國都淪喪,失地千里,百姓慘遭塗炭,屍橫遍野。屈原目睹這些慘景,痛不欲生,救國的理想徹底破滅了,在極度優鬱、悲憤、絕望的情況下,寫下了《哀鄭》和最後遺作《懷沙》。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五日,屈原滿懷祖國淪亡的痛苦,含悲飲恨,懷抱石塊,縱身跳入滾滾的淚羅江(在今湖南省境內)殉國。

  傳說,廣大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屈原,在他投江後,當地百姓怕江裡的蛟龍傷害屈原的屍體,便在岸上敲鑼打鼓,驅趕蛟龍,人們還把糯米投到江中,為的是蛟龍吃了粘軟的糯米會把嘴粘住,避免吃掉屈原的屍體。江中漁夫聞訊從四面八方划船趕來打撈屈原的屍體。在打撈的過程中,有一位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枉裡,為的是藥昏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的屍.身。

  不一會兒,水面上突然浮出一條藥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原穿的衣衫。人們為解心頭之恨,就把這條几丈長的蛟龍拉上岸,剝皮抽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圍觀的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後來人們就用包粽子、賽龍舟、灑雄黃酒、系五色絲等活動來紀念屈原。

  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傳說經過南北朝、宋朝等時代的演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幾乎可以達到統一認識的高度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長期飽受戰亂之苦,渴望政治的清明和社會的安定,因而對這位古代卓越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懷念,所以在當時五月五日端午節紀念屈原成為南北各地廣大群眾一致認同的說法。到了北宋,朝廷經常遭受遼、夏等國的侵擾,為了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皇帝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正式規定端午節為全國性的紀念日,傳諭全國百姓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實際上香囊可以驅瘟辟邪)。因此,自宋以後,端午節已經成為緬懷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和驅瘟辟邪防病衛生的綜合性的盛大節日了。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是一個民族性的節日

  中國的節日與歐洲及西亞諸國的節日有著很大的不同。歐洲及西亞各國的節日大多直接源於宗教或受宗教的直接影響。

  如基督教的聖誕節、復活節、降臨節、大齋節、謝肉節、感恩節;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宰牲節等等,其活動內容及傳說都與信奉的宗教有密切的關係,並且節日裡要舉行一定的宗教儀式活動,活動的場所多集中於教堂、清真寺等,節日活動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我國的民族節日,特別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大民間傳統節日,都與宗教無關,它們的產生和演變,跟遠古的農業生產,祖先祟拜和原始禁忌有著密切的關係。

  端午節是一個實用性的節日

  端午節儘管有許多很不科學、甚至帶有迷信性質的活動,但是在廣大的民間,卻認為它具有實用性的內容,也就是說,端午節的一切風俗活動都是在為爭取生存、發達興旺、吉利平安的前提下進行的。端午節的實用性,不僅在於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端午節本身在人們生活中發生著積極的作用,使人們獲得了實際利益。這種實用價值,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端午節的活動可以有助於健康,避免疾病,延續子孫,繁衍後代。如插艾篙、掛菖蒲、飲(灑)雄黃酒、戴香包、浴蘭等風俗,都起到了驅瘟避疫的作用,對淨化環境、增進健康起到良好的衛生作用。

  二是端午節的活動可以增強體質,活躍文化生活,使人們增加生活的情趣和樂觀進取的精神。如龍舟競渡、走馬射柳、散步、登高以及少數民族的賽馬、歌舞等活動,都直接地表現了這方面的作用。這是和人們追求康泰、調劑生活、增加情趣、娛樂休息等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相一致的,前者是後者的具體表現形式。

  端午節是一個傳承性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承性表現為節日起源及其龐雜的傳說。端午節追根溯源是源於龍的圖騰祟拜,這時我們的祖先是為了生存求得生命的保障。到了戰國後,尤其漢代以後,這種對生命的原始渴望漸漸演變成對生命價值的祟拜,於是屈原等歷史人物代替或者承傳了原來那種空洞、甚至虛無的對安全的渴求,由原來的企盼生的保障到渴求生的光榮和價值,這是歷史的跨越,表現了人性的進步。這種約定俗成、人人相襲、代代相傳的傳承性可以鞏固和強化中華民族的觀念,增強愛國熱忱,這是我們今天探討端午節的意義時應該加以確認的。如:龍的圖騰崇拜、“斷髮紋身”,是維繫中華民族的紐帶,它促使每一箇中國人透過節日的慶典活動,耳濡目染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龍的傳人”。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可以增強人們的愛國熱忱,並以古人為楷模,在一年又一年的紀念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成為一名符合中國道德倫理、人生價值觀念的中國人。儘管這種人文教育和歷史道德承傳是細微的、緩慢的,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端午節,將良好的中華民族傳統,慢慢地、一滴一滴地注人了中國人的血脈。

端午節要吃什麼 端午節的傳統美食

  端午節要吃什麼 端午節的傳統美食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寄託了人們對偉大的愛國者、詩人屈原的無尚崇敬與思念,隨著這一習俗的沿襲流傳,粽子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食品。

  包粽子過端午節這一習俗在我國各地盛行,粽子的種類也頗多,按產地分為:蘇州粽子、廣東粽子、北京粽子、寧波粽子和臺灣八寶粽等被視為我國的名粽。其中蘇州粽子形態較為特殊為四角形,餡有鮮肉、棗泥、豬肉、豆沙等品種;廣東粽子用荷葉包裹,個頭較大,正面方形,後背隆起一隻尖角,以蛋黃做成的肉黃粽和什錦粽風味獨特;北京粽分糯米粽和大黃米粽,大黃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別有風味。至於古代的粽子,從詩人的筆下也可見一斑。“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寫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盤鬥九子粽,甌擎玉雲漿”,描繪了粽子的大小和質量;“渚鬧漁歌響,風動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當時已成為民間過端午節的普及食品。

  民間有一首民謠生動描繪了民間過端午節時的熱鬧場面:“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吃雞腿菇

  雲南有句俗語:“五月端午,雞縱凸土”。這就是說,端午節到了,名貴珍菌雞腿菇就上市,成為人們節日餐桌上的美味。

  這個“縱”字很少見,應讀作“zong”。明代梅膺柞的(字彙)上說:

  “縱,土菌也,高腳傘頭,俗謂之雞極,出滇南。”

  雞鐵,還有許多寫法,如雞宗、雞棕、雞蹤、雞奚等等。

  今天人們多稱之為“雞腿菇”,因其莖細斂縮,極似雞腿,故名。

  雞腿菇的味道甚為鮮美,清代史學家趙翼寫過雞腿菇,有《路南食雞棕》一詩為證:

  “老慈驚歎得未有,異錢此雞是何族?無骨乃有皮,無血乃有肉;鮮于鋅雄膏,墳于娜雀腹。只有嬰兒膚比嫩,轉覺婦子乳枕俗。”

  飲雄黃酒

  民間大概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但是,現代人發現,雄黃酒含劇毒物質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黃酒了。不過,因雄黃具有抗菌、解毒、燥溼功效,故到了端午節這天,還會有人家會以雄黃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黃燻條的,希望用來避邪和預防蟲蛇傷害。

  端午節吃莧菜

  在豐盛的端午餐桌上,有一盤時新的萊是少不了的,那就是素炒的莧菜。丘桓興《中國民俗採英錄》說:

  “菜色殷紅的莧菜,本是普通的農家菜,據說這天吃了莧菜以後,不會肚痛,便成了人人必吃的菜。”

  莧菜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野萊。它之所以稱為“莧”,宋人陸佃(埠雅》上說:“莧之莖葉皆高大易見,故其字從見。”

  作為野菜,它曾救過不少窮人的命,明人王磐《野菜譜)這樣寫道:

  “野莧菜,生何少?盡日採來充一飽。城中赤覓美且肥,一錢一束如賤草。”

  由於莧菜產量高,隨掐隨長,價格便宜,又可作為夏日蔬菜淡季的補充,因而很受清貧人家的歡迎。莧菜有紅綠兩種,如果搭配起來做成菜餚,又呈現一種顏色之美。

  其實人們喜歡端午吃莧菜,不僅因為它可口,而且還在於它有食療作用。宋代方岳的《羹莧》一詩寫道:

  “琉璃蒸乳壓化青,未抵齋廚格調高。

  脫柔飯香羹野莧,荷鋤人飽燃霜毛。

  斷無文伯可相系,比似何曾毋太牽。

  見說能醫射工毒,人間此物正騷騷。”

  前六句讚頌莧菜格調高,又可使人長壽。結尾兩句談及莧菜的藥用價值,可“醫射工毒”。射工,又叫蛾,古人認為此蟲含沙射人,使人皮膚髮瘡,中影也可得病。正因為如此,端午這天,人們才為了夏日身體健康而食用莧菜。

端午節要吃什麼 端午節吃什麼有什麼寓意

  端午節要吃什麼

  1、粽子

  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鹹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鹹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

  端午前後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營養的時候,不僅味道好,滋補功效也最佳,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3、茶葉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俗。當地人還將雞蛋、鴨蛋、鵝蛋染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給小孩掛在脖子上,希望孩子平安無事、逢凶化吉。

  4、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地農村在端午這天要吃大蒜蛋。是將大蒜和雞蛋一起吃煮了早餐食用,有些地方煮大蒜蛋時還會放幾片艾葉。早餐吃大蒜、雞蛋和烙油饃,據說可以避“五毒”。

  5、油糕

  端午節吃油糕是陝西藍田縣的傳統習俗。油糕是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玫瑰花和豬油製成的餡,然後下油鍋炸。炸好的油糕金燦燦的,外酥裡甜,一口咬下去,讓人垂涎三尺。

  6、打糕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過端午節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就是打糕。打糕是將艾蒿和糯米飯放在石臼或木槽裡,用長柄木槌打製而成的米糕,是一種很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7、煎堆

  煎堆,又叫麻團、麻球等,是用麵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白糖調成糊狀,下油鍋炸制而成,很有嚼勁,特別香甜。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端午前後是雨季,民間說天公破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停了,人們都說天補好了,這一食俗也就流傳至今。

  8、艾饃饃

  端午食艾可以殺菌驅蟲,對多種細菌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不少地方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後與艾蒿一起蒸饃饃吃,口感清甜、柔糯。

  9、面扇子

  端午吃麵扇子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當地人把發麵做成扇子形狀,有多層,每層撒上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形狀的花紋,再染上顏色,極為好看。

  10、薄餅

  閩南、溫州部分地區,端午節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用麵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鍋上攤成形似圓月、薄如嬋娟的半透明餅,捲上炒熟的豆芽、瘦肉絲、香菇等餡料,做成筒狀食用,跟春捲做法相似。

  11、綠豆糕

  武漢、南京、蕪湖、西安等地端午這一天必定會吃綠豆糕。“糕”與“高”同音,寓意飛黃騰達,與端午粽子一起吃又有“高中”的意思,對於準備參考的學子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祝願。

  12、五黃

  “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江浙一帶端午節有吃“五黃”的習俗。江南傳統中的端午五黃是指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和雄黃酒(雄黃有毒,現用黃酒替代)。

  13、五紅

  據說端午節吃五紅可以驅五毒,整個夏天都能辟邪避暑。不過,五紅的內容各地並不一樣,這些食物的共同特點就是煮熟後呈紅色。五紅一般至紅莧菜、龍蝦、紅油鴨蛋、烤鴨、黃鱔。

  其實,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主要都是為了祛暑辟邪。

  14、五白

  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端午的特色是吃五白,五白一般只茭白、白斬雞、白豆腐、白切肉、白蒜頭。

  端午節吃什麼有什麼寓意

  端午節吃粽子寓意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瞭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此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麼?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日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吃蛋的寓意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瘟神每年端午時都要到人間散播瘟疫來害孩子,做為母親十分心疼,都到女媧娘娘廟燒香磕頭,求她消災降福,解救孩子。女媧就讓孩子在端午節這天衣襟前掛上一隻蛋袋,裡面裝有煮熟的鹹蛋,這樣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動手害人了。從此,端午節吃蛋的習俗就逐漸流傳開來了。

  端午節吃雞蛋代表著人們的美好願望,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利於人們保持身體健康。其實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人們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改善生活。


端午節幹什麼事 端午節我們可以幹什麼

  端午節要幹什麼事 端午節我們可以幹什麼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後,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划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 ...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端午節除了屈原紀念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除了屈原還紀念誰   1、紀念屈原   楚王聽信讒言把屈原貶到江南,在公元前278年,秦國上將殺神白起帶兵攻破楚國國都,在同年的五月初五屈原就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自殺。楚國人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有很多人乘著竹筏在汨羅江上搜尋屈原的屍體,可是並沒有找到。為了屈原的屍體不被水的魚吃掉,人 ...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紀念楚國詩人屈原

  粽子是中國特有的美食,粽子的味道和形狀都十分的豐富,在不同的地區有著各種各樣口味的粽子,像是山西的黃米粽,寧波的鹼水粽,廣東的鹹肉粽等等,還有商家創新發明出了螺螄粉口味的粽子,不過粽子這麼好吃,卻很少有人知道吃粽子到底是為了紀念誰。   吃粽子的由來   民間傳說在楚國詩人屈原自投汨羅江身亡之後,楚國的百 ...

為什麼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來源: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一訊息後,非常悲痛,於五月五日懷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人們知道後,紛紛從四面八方划著船趕來搶救,並把粽子投入江中給魚蝦吃,免得傷害屈原的屍體。從此,就形成了每年五月五日端午節都要吃粽子的習俗。 ...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傳說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傳說   吃粽子,是慶祝端午節的又一項飲食習俗。關於粽子的來源,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農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之後,楚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駕著船,把裝在竹筒裡的米飯,投到汩羅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25-55年),長沙地方有一個叫歐回的‘人,說他白 ...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端午節的起源說法有哪些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有哪些   紀念屈原   端午節(有些地方也叫端陽節),是我國人民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屆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他學問淵博,熱愛祖國和人民,為國為民辦了許多有益的事,寫了不少的愛國詩篇。也主張對外抵抗秦國的侵略,對內實行政治改革,減少人民的痛苦。但是,國王不聽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