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意義+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端午節的意義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端午節的意義
傳承與弘揚非物質文化。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內屈原而容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是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祀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為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並不姓“屈”。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後400多年的事了。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端午節是什麼節日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傳說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是什麼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對的民間歌謠
五月五,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五月裡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五月五,過端午,掛香包,插艾草,家家要祭祖。五月五,過端午,畫個王,喝雄黃,人人慶端午。五月五,過端午,歡欣又鼓舞。五月五日午,屈原騎艾虎。手持菖蒲劍,驅魔歸地府。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吃爻雄黃酒,毒蛇遠遠遊。重五草頭湯,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麥麥,字眼學起快。吃爻重五卵,做個生員卵。重五吃大蒜,讀書做高官。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要戴香包
據傳,戴香包的目的,一方面象徵屈原的品德節操將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另一方面又能起到驅瘟避疫,強身健體的作用。香包亦叫香.囊。其根探於古代的“艾虎”、“艾符”。在古代,有人在端午節即將.來臨的時候.,把艾葉編成老虎形狀,或把綵綢剪成虎形,粘上艾葉一,插一在頭髮上或佩帶在胸前以祛瘟辟邪,這就是艾虎。傳說,善於降妖伏魔的張天師,於五月五日乘艾虎出遊四方,所到之處,五毒(蠍子、蜈蚣、蛇、壁虎和蟾蜍)化為灰塵,,妖邪歸回地府。由此,我們透過迷信的迷霧,便可看見艾虎的功效和威力。艾葉有殺菌祛蟲之功,虎又是傳說中的神獸,可以鎮一守門戶,二者合一製成艾虎,可見人們的心理是想以此獲得生命的保障和尋求心靈的安全感。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有哪些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有哪些
紀念屈原
端午節(有些地方也叫端陽節),是我國人民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屆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他學問淵博,熱愛祖國和人民,為國為民辦了許多有益的事,寫了不少的愛國詩篇。也主張對外抵抗秦國的侵略,對內實行政治改革,減少人民的痛苦。但是,國王不聽他的忠告,反聽賣國賊的胡言亂語?弄得國破家亡。屆原痛恨國王昏庸無能,不願眼看自吐的祖國遭殃、人民受難,就在二幹二百多年前,(即公元前二七八年)的陰曆五月初五這天,跳進湖南省湘陰縣附近的汨(密)羅江自殺。
據說,屆原投江後,附近的人民知道這個訊息,都划著船去打撈他J以後就形成了劃龍船的風俗。當時,大家因為一直迫到了洞庭湖都沒有發現屍首,就包粽子,投到江裡去祭奠屈原(有的又說,人們把粽子丟到江裡,是為了紿蛟龍魚蝦吃,免得他們去吃屈原的屍首);這就是吃粽子的習慣的來歷。由此可見,劃龍船、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說不上是封建迷信。
紀念伍子胥
這種說法,至今在江浙一帶很有影響,幾乎婦孺皆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因楚平王殺死了他全家,隻身逃過韶關來到昊國,受到昊王闔間的重用。
闔間死後夫差繼位,伍子胥仍然為相。由於越國範口等人的離間計、美人計,昊國大臣伯口貪婪受賄,一再為勾踐說情,使夫差失去了對越國復仇的警惕性。伍子胥忠君愛國,看清了勾踐委曲求全以待復仇的野心,強烈阻攔夫差放勾踐回國,否則便是放虎歸山。但夫差不聽老相的逆耳忠言,相傳他五月五日這天送給伍子胥一口寶劍,讓他自裁。伍子胥接過寶劍,不由仰天長嘆說,昊國很快就要亡了,你們把我的頭掛在城門上,讓我看著這一天的到來,然後自刎而死。
不久,勾踐果然出奇兵滅掉了昊國,證明了伍子胃的預言。
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忠良,便在他的忌日祭祀他。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
夏至與地臘
也有人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和道教中的祭地臘活動。上古之時,人們以夏至(坤日)與冬至(乾日)為一年的兩大節日。而夏至節是商曆的新年,殷人曾以“大火,昏見南中”的夏曆五月為歲首,五月五日為臘祭日期。西周至漢代,曆法運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定於五月初五,遂與端午分為兩個節日。但直到晉代,五月五日仍稱“地口節”。地口就是指地上的神仙,地臘便是對地口的臘祭。《道藏·歲書》雲:“五月五日為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萬類,內延年壽,記錄長生。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唐代人韓鄂將端午解釋為‘舊吐正陽,時當中夏”,意思是隻有夏至時,太陽才完全合於正陽之位。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中又說:“俗重此日,與夏至同。”可見那時過端午與夏至一樣重要。
龍圖騰說
聞一多先生曾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拿出了很有學術分量的《端午考》。其中說,端午節是我國古代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節期,又進一步說“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這個判斷很有道理。因為古時我國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五月江水暴漲,人們就把避水抗災、五穀豐收的希望寄託在龍的身上。據聞先生考證,當初有五個以龍為圖騰的部落一起選定吉日,以五月第五天為祭祀日。我國還有數字崇拜習俗,一般以“一、三、六、七、九”等疊日為吉日。
根據現在考古情況來看,長江中下游地區挖出了大量幾何印紋陶和一些石器,專家推斷這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先秦的以龍為圖騰的百越族的器物。因為古百越族生活在水鄉,有斷髮紋身的習俗,他們自比為龍的子孫。直到秦漢時期,大量百越人在浙閩山區生活,其節俗還在他們祭祖時出現。
古時候的端午節也是浴蘭節
古人非常重視五月五日的洗浴,據梁宗鑲《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蘭是一種香草,生山野間,其葉煮湯可以治風,故古人夏初採蘭成風。《詩經·鑲清》就是一首採蘭詩。青年們在採蘭時,相會於水邊,談情說愛。詩句中“士與女,方秉蘭兮”中的“蘭”便是“蘭”。人們將蘭採來,回家煮湯,用以洗身。梁武帝《懺悔詩》說:“蘭湯浴身垢,懺悔淨心靈。”
但蘭不易採,人們便以艾、蒲一類的野草代替煮湯。(五雜俎》雲:“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沸而浴之。”所謂五色草,便是五種植物的葉莖,並非特指五種顏色。如有的地方將曹蒲、艾、桃、柳等葉搗汁或直接入水煎湯。
端午節是紀念哪位名人偉人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紀念哪位名人偉人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前340一前278年)。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是一位千載不朽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二十歲左右入仕,任三閭大夫,二十五歲任左徒,負責制定楚國的內政外交政策。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 ...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後,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划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 ...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除了屈原還紀念誰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除了屈原還紀念誰
1、紀念屈原
楚王聽信讒言把屈原貶到江南,在公元前278年,秦國上將殺神白起帶兵攻破楚國國都,在同年的五月初五屈原就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自殺。楚國人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有很多人乘著竹筏在汨羅江上搜尋屈原的屍體,可是並沒有找到。為了屈原的屍體不被水的魚吃掉,人 ...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為了紀念誰 紀念端午節的名人是誰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為了紀念誰 紀念端午節的名人是誰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 ...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在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 ...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1、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
2、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 ...
端午節吃棕子是為了紀念誰的
1、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2、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3、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