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紀念誰 端午節紀念的三個人是哪三個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民間有很多說法,最常見的三個說法是端午節紀念曹娥、伍子胥和屈原。
在浙江一帶流行的是,端午節這天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
《後漢書·列女傳》是這樣的記載:“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絃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曹娥生於東漢時期,今天的浙江紹興上虞人,她的父親是專門搞祭祀的巫祝。父親不幸溺死在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泣。過了七天,她也投江而死。
因為她是孝女的楷模,因而廣泛流傳。
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的地方建造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並在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競渡以為紀念。
也有傳聞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本來是楚國人,父兄都被楚王殺害了,為了報仇,伍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最終打敗了楚國,報了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夫差聽信了讒言,逼迫伍子胥自殺,又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於是把五月五日也稱為伍子胥紀念日。
民間傳說伍子胥死後,天帝憐他竭盡忠心卻遭冤死,便封他為錢塘江的潮神。《曹娥碑》上說:“五月五日,以迎伍君”。
而流傳最廣的是,端午節這天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屈原當時是楚國的大臣,得到了楚懷王的器重,但是也因此引起了同僚的嫉妒,他們在楚懷王以及後來的繼位者頃襄王面前誹謗屈原,最終在奸詐小人的迫害下,屈原被疏遠,最後被流放。
楚國被秦國攻破以後,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於是悲憤滿腔,懷抱大石投入汨羅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相傳屈原是在5月5日,投江自盡,楚地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
民間傳說,還有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無論是為了紀念誰,都表達了人們對他們的尊敬和敬仰。
端午節是什麼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對的民間歌謠
五月五,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五月裡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五月五,過端午,掛香包,插艾草,家家要祭祖。五月五,過端午,畫個王,喝雄黃,人人慶端午。五月五,過端午,歡欣又鼓舞。五月五日午,屈原騎艾虎。手持菖蒲劍,驅魔歸地府。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吃爻雄黃酒,毒蛇遠遠遊。重五草頭湯,疤瘰洗精光。重五吃麥麥,字眼學起快。吃爻重五卵,做個生員卵。重五吃大蒜,讀書做高官。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主要有紀念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陳臨等人物的說法。
1、屈原: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經歷了國破家亡,痛心不已,在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沿江百姓紛紛引舟渡前去打撈,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由此逐漸演變成端午節。
2、伍子胥:伍子胥,楚國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於申,也稱申胥。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令其自殺。伍子胥被吳王處死後,化作潮神,吳越的百姓每年五月初五結隊駕舟迎接伍神。
3、介子推:介子推,周朝晉國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晉國賢臣。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忠心耿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成書於漢朝代《琴操》,記述介於推有功於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繼位後,為感謝並紀念介子推,遂以每年五月初五祭之。
4、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5、陳臨:陳臨是東漢蒼梧太守,治理蒼梧期間“推誠而理導民以孝悌”,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和陳氏後人以五月初五為陳臨祭日,其日令幼童潔服起舞,舉行拜祭儀式。
1、為了紀念屈原。
2、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3、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4、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5、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6、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1、用來紀念屈原的,屈原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政治家和詩人,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的楚國人,就是現在的湖北湖南一帶,屈原最廣為人知的並不是他的詩寫得多麼好,當然他的詩也寫得好,他非常愛國。
2、屈原出身貴族,又因為道德高尚、嫻於辭令,所以深受楚懷王的信任,位至三閭大夫,當時的中國正好處於大一統大變革的前沿時期 ...
端午節又稱什麼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傳說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 ...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有哪些
紀念屈原
端午節(有些地方也叫端陽節),是我國人民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屆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他學問淵博,熱愛祖國和人民,為國為民辦了許多有益的事,寫了不少的愛國詩篇。也主張對外抵抗秦國的侵略,對內實行政治改革,減少人民的痛苦。但是,國王不聽他的 ...
端午節是紀念哪位名人偉人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前340一前278年)。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是一位千載不朽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二十歲左右入仕,任三閭大夫,二十五歲任左徒,負責制定楚國的內政外交政策。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 ...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後,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划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為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 ...
傳統的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紀念誰 端午節賽龍舟據說是為了
傳統的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紀念屈原,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 ...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除了屈原還紀念誰
1、紀念屈原
楚王聽信讒言把屈原貶到江南,在公元前278年,秦國上將殺神白起帶兵攻破楚國國都,在同年的五月初五屈原就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自殺。楚國人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有很多人乘著竹筏在汨羅江上搜尋屈原的屍體,可是並沒有找到。為了屈原的屍體不被水的魚吃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