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這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端午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洗草藥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划龍舟活動在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後來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在傳統節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複雜,或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可比擬,兩節都有著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端午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
端午節要做粽子。包粽子是端午節的一種傳統風俗,首先要準備好粽子葉,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稱為粽葉,其次則是準備粽子裡面的餡料,將餡料置於粽葉中,再用線包起來,粽子則包好了。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一般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老北京包粽子的粽子葉一般是葦葉。南方粽子分類較多,外形也比較多樣化,比較常見的有菱形、多邊形、柱形(馬腳粽或馬腿粽)。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屈原,後來端午節吃吃粽子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另據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時就有。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由來
提起端午節,人們馬上就會想起屈原。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長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末期的楚國,官位僅次於宰相。由於楚王寵信奸信、聽信讒言,將忠貞的屈原削職流放。屈原在流放期間,寫下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情懷的著名詩篇《離騷》等。當他聽說楚國都城鄭都(今湖北江陵縣境內)被秦國攻破,痛不欲生,於公元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懷抱石塊,縱身跳人滾滾的淚羅江。屈原投江後,江中漁夫紛紛趕來打撈,一直不見屈原的屍體。一個漁夫把原本為屈原準備的粽子、雞蛋等扔進江中,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不再吃屈原的屍體。一個老醫生拿出一罈雄黃酒倒人江中,說是可以藥昏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突然,從江中浮起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屈原的衣襟。人們悲痛萬分,就將蛟龍拉上岸,剝皮抽筋以解恨,還將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脖子上,並用雄黃酒抹七竅,說可以防害蟲傷害。從此,人們便把五月初五定為屈原紀念日。
端午節的含義
含義一: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含義二:
端午節,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他含義:
1、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所端午節又叫“五月端”。
2、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之稱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端午節要吃什麼 端午節的傳統美食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寄託了人們對偉大的愛國者、詩人屈原的無尚崇敬與思念,隨著這一習俗的沿襲流傳,粽子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食品。
包粽子過端午節這一習俗在我國各地盛行,粽子的種類也頗多,按產地分為:蘇州粽子、廣東粽子、北京粽子、寧波粽子和臺灣八寶 ...
端午節要吃什麼
1、粽子
端午食粽的習俗由來已久,且盛行不衰。時至今日,端午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口味有鹹甜之分。南方粽子以蘇州、寧波、嘉興等地最負盛名,餡料多以豆沙、火腿、鹹肉、棗泥為主;北方粽子以小棗粽為代表,常見餡料有小棗、果脯等。
2、黃鱔
端午前後 ...
端午節要吃粽子是為了驅趕蛟龍紀念屈原,而吃鹹鴨蛋是因為端午節預示著炎熱夏季的到來,這個時候的氣候是很潮溼的,特別容易滋生細菌,引起瘟瘡之類的疾病,而鴨蛋的形狀比較像是一顆心,所以古時候的人認為,吃了鹹鴨蛋就可以保護自己的心氣神不受損害了。
在傳統節日當中,論民俗之繁多複雜,或只有端午節能和春節可比擬, ...
端午節要吃特殊的食物如下:
1、粽子:粽子是端午節必備的食材,基本上全國各地的地方,端午節都會吃粽子。
2、綠豆糕:綠豆糕也是一種端午節食材,這個基本上在南方會有,北方人一般很少吃。
3、鴨蛋: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端午節還要吃鴨蛋,最少是鹹鴨蛋,這個安徽那邊的人,基本上都有這類風俗。 ...
1、端午除吃粽子外,還有就是鹹鴨蛋、黃鱔、黃瓜、綠豆糕,俗稱“五黃”。
2、來歷: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傳說楚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懷才不遇,於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懷石自沉汨羅江而死。
3、人們知道後,紛紛趕來用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裡餵魚蝦,希望魚蝦不吃 ...
1、在端午節戴五色縷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2、五色縷,又名延年縷,是古代端午節避邪飾物,是取五色蠶蠶絲製成的繩索,纏於胳膊上可以辟邪去災,長命百歲。
3、古代端午節避邪飾物。取五色蠶蠶絲製成的繩索,纏於胳膊上可以辟邪去災,長 ...
端午節吃“五黃”的食俗是漢族民間風時風俗,流行於杭州等地。農曆五月,杭州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端午那天,在浙江的杭州必須吃雄黃酒(以雄黃和燒酒調和,削菖蒲根加入,飲少許)、黃魚、黃瓜、鹹甲鴨蛋黃以及用黃豆飯裹的粽子,稱為“吃五黃”。
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 ...